觀看《被遺忘的1937》不但可以重溫歷史,也可以見証到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中日戰爭史上的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的12月13日之後幾天之內,大約有二十萬人民和戰俘死於日軍的軍刀和槍砲底下,今年時逢南京大屠殺的七十周 年,美國紀錄片工作者比爾.古登塔(Bill Guttentag)和丹.史特曼(Dan Sturman)於是在前美國線上(AOL)副總裁泰德.李昂西斯(Ted Leonsis)贊助下拍出了紀錄片《被遺忘的1937(Nanking)》。
這是一部在歷史的邊緣上,試圖搶救記憶的紀錄片,時隔七十年,多數的倖生者、加害者或者援救者,不是凋零就是死去,很難再站在鏡頭前陳述往事,因而增加了 紀錄片的製作難度,曾經兩度得過奧斯卡紀錄片獎的比爾.古登塔究竟如何突圍呢?他的作法其實也提供了紀錄片工作者一種創作思考。
1937年的中日戰爭,日軍先攻第一大城上海,再奪首都南京,是先聲奪人,挫敗中國人意志的戰術,但也正因為南京是當時的中國首都,外國使節、商人和傳教 士,日軍南京進城後以搜捕南京防衛士兵為藉口的屠城行為,受害的固然是中國人,有一批不願撤離的外國人卻因而成為歷史的見証者,他們對南京或中國人民的感 情或許不太一致,但是面對生死關頭,人命如草芥的悲慘時刻,基於人性尊嚴和人道立場,他們陸續挺身而出,畫出非戰安全區保護無辜百姓,透過外交交涉途徑積 極保護極多手無寸鐵的男女老幼,另外他們也寫下了珍貴的日記,紀載了這段歲月的戰地見聞,同時也有紀錄影片的拍攝。
這批外國人中包括了包括一個納粹主義的生意人約翰.拉貝(John Rabe);一個美國的外科醫生鮑勃.威爾森(Bob Wilson);一個美國私立教會學院的女校長敏妮.華群(Minnie Vautrin),他們的做為及紀錄成為南京大屠殺的悲慘往事,不是日本人極力否認,中國人悲情控訴的各說各話的無解謎題,而是第三者書寫歷史的實証。
問題是,他們都已辭世,除了文字紀錄,不可能再現身說法,指証這段血腥歷史的真實感受,他們在生前也沒有特定團體做出口述歷史的影音紀錄,文字是唯一的憑據,也成了導演唯一可以善用的素材,把文字轉化成聲音,就成了《被遺忘的1937》的選擇。
這部電影一開場就註明電影的聲音都出自現存的史料書籍,然後出現了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瑪莉.海明威(Mariel Hemingway )和以《面子》入圍金馬獎女主角獎的女星楊雅慧(Michelle Krusiec)和在好萊塢電影中專演反派恐怖份子的影星Jürgen Prochnow等人,這不是好萊塢的試片會,也不是劇情片的選角試鏡,他們每個人都是配音演員,要根據1937年待在南京的外國人見証手稿,唸出這群外 國人在南京現場的見聞回憶錄。
無法取得現場影像的紀錄片,常常會採取現場模擬的類戲劇手法重現往事,但是分寸拿捏極艱難,誇張就過火,不真;內歛就虛弱,無力,二十萬人死於刀口下的南 京大屠殺是何等悲慘的往事,《被遺忘的1937》若採模擬演出,其實只會削弱了戲劇張力,向歷史影像取材,加上倖存者(包括被強暴的女性,家人被害的目擊 者)以及加害者(導演從日本檔案中找到南京戰役的日軍追憶紀錄片段)的訪問,只能勉強充數,最重要,也最具有說服力的骨幹當然來自這些原本是戰爭中立者的 第三者的觀察與報告,就算這些人都已辭世,找回他們的聲音,把他們的文字紀錄找到合適的口氣與語法,逐一細述重現,因而就成了《被遺忘的1937》很特別 的表現手法。
這些好萊塢演員原本就擅長聲音表演,導演像一般紀錄片的受訪者一樣拍下他們唸白的表情與聲音,所有的對白都出自他們演出角色生前的手稿,他們的揣摩與重 現,只是在白骨上添了血肉,讓靜默的聲音有了靈氣,也讓一部沒有其他說明性或註解性旁白的紀錄片,能夠嚴格遵守一切文字和聲音都有依據的忠實信念,讓外國 人見証的南京大屠殺往事,得能不再被世人遺忘。
《被遺忘的1937》是外國人以中日戰爭題材所拍的紀錄片,第三者的觀點,第三者的聲音,鮮明的旁觀美學,提供觀眾更客觀的思考。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