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希爾.波爾杜立斯

ba01

你不一定會唸他的名字,可是你一定聽過他寫的電影音樂。

 

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前天順利連任,他戲稱自己最會也最愛拍續集電影,所以州長也要「續集(連任)」,然而,也就在他勝選之際,25年前用音樂把他塑造成英雄偶像的美國作曲家巴希爾.波爾杜立斯(Basil Poledouris)在十一月八日因為肺癌和腦癌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一歲,不能再做續集音樂了。。

巴希爾.波爾杜立斯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在堪薩斯市出生,他是好萊塢的電影作曲家們少數,曾經接受全方位的電影教育的專業人才。

他在南加大的電影系裡接受過導演、攝影、剪接和音響等專業訓練,而且一路讀到了碩士學位,他的同學們後來不是做導演,就是做攝影師和剪接師,只有他在音樂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天地。

他從小就生活在音樂的環境中,父親是小提琴家,母親也是名氣相當的鋼琴家,他七歲開始學琴的時候就立志想當鋼琴師,十二歲時頗有天份的他參加了爵士樂團吹薩克斯風賺生活費,那時候,好好做一位古典音樂樂師是他的人生最高理想,所以他選擇到南加大的音樂學院就讀,可是當時的音樂教育強調二十世紀現代音樂,強調理論課程,很快就讓他覺得索然乏味,他讀大學的年代正是知識青年反越戰,反傳統的激烈年代,他和年輕人同樣愛上了披頭四合唱團。

於是他很快就轉系,改讀南加大電影系,他轉系的三個動機是:1.好萊塢的知名作曲家米克勞斯.羅薩(Miklos Rosza)當時正在南加大教電影音樂,他正巧就是羅薩迷;2.鋼琴系的系主任是知名的約翰.克朗,3.他的女朋友也在南加大唸書。

可是他才進去念,羅薩就退休了,接任的電影作曲老師大衛很清楚地告訴他:「在寫下電影音樂之前,一定要有感性和知性的基礎。」意思就是說在創作音樂之前,一定要先徹底明白劇情重點,巴希爾一生都信奉這個理念。

每位作曲家的發跡難免都有些傳奇故事,巴希爾因為讀了南加大電影系才認識了在那裡任教的導演約翰.米遼士(John Milius),在他的賞識下才得以進軍影壇;認識了保羅.威赫文(Paul Verhoeven)更確定了他的配樂王國。

在約翰.米遼士的鼓勵和慫恿下,巴希爾先是替《偉大的星期三(Big Wednesday)》寫劇本,後來才又負責電影音樂工作,這部電影描寫的夏威夷衝浪好手的故事,巴希爾採用了大型的管絃音樂來表現衝浪高手的浪漫豪情,也要帶出美國勢力入侵夏威夷的文化碰撞影響,一鳴驚人,奠定了他在作曲界發展的基礎。

接下來,約翰.米遼士又請巴希爾替《王者之劍(Conan the Barbarian)》作曲,《王者之劍》是阿諾從歐洲進軍好萊塢的關鍵作品,那時候的阿諾空有一身肌肉,表演沒有深度也沒有趣味,電影也只能從古典傳奇上去著力,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描寫地球洪荒的人類蠻性,角色之間基本用不到對白,米遼士當時要求的就是雖然是個虛構的神話故事,但是要有歷史的質感,既然沒有對話,就要讓觀眾聽見音樂,就知道角色心情和遭遇情境,電影開場前三十分鐘的畫面只有三分鐘有旁白,其他的二十七分鐘全要靠音樂來強化畫面的劇情張力,他因此戲稱自己簡直就是替一部默片在做配樂了。

電影中雖然很少對話,但是電影音樂可以用人聲合唱來突顯戲劇感情,巴希爾把整個音樂的構想整整放在心裡營釀了快一年,電影拍攝的時候,他還跟著外景隊到西班牙外景地實地感受導演的美術戲劇質感,靈感和創意就這樣潛進了他的心靈意識之中,到了最後三個月才開始工作,從樂譜到樂團,從音樂到畫面,用法國號吹奏出的「Anvil of Crom」,果然氣勢磅礴,合唱的力量更讓人感覺到茹毛飲血的原始暴力,整體效果非常傑出,獲得樂評人和影評人的極高讚美。

巴希爾的另一部代表性作品是《機器戰警(Robocop)》,這是荷蘭暴力導演保羅.威赫文(Paul Verhoeven)的代表性電影,已經瀕臨死亡的警察,最後只剩一顆腦袋,肉身全成了機器,繼續來執法,絕對暴力,絕對殘忍,遊走於半人半機器的扭曲人生,面對這樣一個科幻又挑戰人性題材,如何找到最適合的音樂調性就充滿了挑戰性。

電影公司站在行銷的立場上,認為年輕一代的觀眾才會喜歡這部電影的暴力美學和科學奇想,因此,音樂的表現上就應該多用年輕人聽得進去,也容易聽得有感覺的龐克搖滾音樂;可是,巴希爾不同意,他認為半人半機器的《機器戰警》在安良除暴時,應該有大快人心的戰爭效果,電源被切掉,生物記憶和電腦記憶天人交戰的時刻,更應該有深入人心黑暗世界的音樂描寫,這些都是交響樂才能掌握表現的情感。

在現代和古典的拉鋸戰之後,出現妥協性的結果:就是除了管絃樂之外,也同樣夾混了電子合成器來表現搖滾龐克音樂。在著名的「艾比之路」錄音間錄音的時候,巴希爾還特別拿了錄音室裡的滅火器來敲大鑼,營造出機器戰警帶著鐵身去辦案的震撼效果。

1997年,他和保羅.威赫文在相交十二年之後,再次合作了《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

《星艦戰將》描寫二十三世紀,人類和外太空的蟲族爭奪宇宙生機,互相發動致命毀滅性攻擊的故事。這是一部採用電動玩具攻擊按鍵構想的作品,人類軍隊從頭到尾就是不停地對虫族怪獸扣扳機,用最強的火力去射殺體型龐大,殺傷力極強的虫族怪獸,巴希爾的詮釋就是透過九十六位樂師所營造出來的巨大音樂震撼,來詮釋這部未來世紀的大場面殺伐戲,在他的想像世界中,這麼鉅大的樂團編制目的就是想達成一種類似二次世界大戰電影,盟軍攻略德軍的作戰效果,音樂結構很簡單,撩動觀眾同仇敵愾的情緒成為全片唯一的訴求。

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都會面臨一個難題:如何超越約翰.威廉斯的《星際大戰》系列?因為所有的科幻電影都是未來式,未來的世界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氛圍與結構來表現呢?因為是未來式,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可以任由創作者自己去構想發揮的,可是約翰.威廉斯豎立的標竿是那麼優異鮮明,多數後繼者不是掉入他的模式,就是想要創新卻變得四不像,而《星際大戰》那重由銅管主導,氣勢恢宏的史詩音樂,更是後繼創作者難以超越的威廉斯障礙。

巴希爾接下《星艦戰將》的作曲工作時,就和導演保羅威赫文研商如何另闢蹊徑,不要走《星際大戰》那種浪漫傳奇的史詩結構。巴希爾的作法是強化人和虫的對立現象,只要是人類談夢談理想談宇宙未來視野的浪漫戲分,他會大量使用器樂來表現人類在「適者生存」的外太空生存大賽中的情境,至於可怕的虫族,就留給專門製造低沈震撼的恐怖音效去加油添醋了。

巴希爾另外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要算《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了,那是一部生不逢辰的電影,小說家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的原著原本強調冷戰時期的美蘇緊張關係,描寫1984年時蘇聯核艦意圖攻擊美國,艾力克.鮑德溫飾演的傑克.雷恩(這個角色原本是湯姆.克蘭西的小說英雄,後來由哈里遜.福特接手,才成為票房偶像)出面斡旋才化解了危機,但是電影直到1990年才推出,那時蘇聯帝國已經全面敗退,即將瓦解,電影被迫大幅修改劇情,使得原本希望自己的音樂能有帝俄風情史詩的巴希爾,只能轉而去譜 寫帶有驚悚風味的音樂,不過一首「Hymn To Red October(紅色十月頌)」還是威武動人。

巴希爾其實也很善於動物電影的音樂表現,著名的人獸深情電影如《白牙(White Fang)》、《威鯨闖天關(Free Willy)》和《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都出自他的手筆,這類電影同樣要表現人與自然相親相愛,則一片美好;互為仇敵,則必釀災害的基本理念,在音樂的結構上也是有大自然的寬厚樂聲和人獸對立的衝突矛盾,觀眾從音樂上就可以明顯聽出戲劇焦點和情感。

巴希爾在樂壇上也有一些趣味佳績,例如在一九八七年替女星米蘭妮.葛里菲斯主演的科幻冒險電影《櫻桃兩千cherry 20000》所譜寫的音樂cd竟然在一場拍賣會上以二千五百美金的天價售出,成為唱片史上最貴的唱片。

巴希爾很重視家庭,也鼓勵女兒卓伊從事音樂創作,卓伊在七歲的時候老纏著工作中的爸爸,間接幫助老爸完成了《王者之劍》中一首「聖讚」的音樂,所以巴希爾內舉不避親,就把卓伊列為這首音樂的共同作曲家,《星艦戰將》中她也是老爸音樂的演奏家之一,繼承父業,為期不遠。

1998年,他和瑞典導演比利.歐葛斯特合作,改編法國文豪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雖然有人看好這是他最接近奧斯卡金像獎的一次機會,最後還是沒有金獎罩頂,如今撒手人寰,想必留下了無數遺憾。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誘.惑:八卦散如羽毛

    紅塵中人,誰不是罪人?誰不在自己的偏見與愚昧中過日子?    ...

  • 真愛旅程:陌頭楊柳色

    豪宅、綠地、水柱,還有如花似玉的美眷,人生夫復何求?翻開表像往裡鑽,看到的人生風景才是真正的人生。...

  • 07月1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 真愛人生:逐夢與幻滅

      人生多少都有夢想,有的口號響亮,有的暗存心中,一旦逐夢失利,我們能承擔多少的失落?...

  • 變形金剛2:美軍洗腦

      承認吧,沒有美軍全力支援,《變形金剛:復仇之戰》的場面不會如此壯觀,美軍所為何來呢?...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