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亞太影展冷?金馬獎卻熱?陌生與熟悉就是有別,有備而來與臨陣捉瞎的兩種心態就是好看與否的主要原因。
亞太影展難辦的原因在於參展影片多數人沒看過,沒有共鳴,來台影星也沒有人認識,典禮場子冷到底,實屬必然的道理。亞太影展主持人之一林志玲從來就沒有主持的才華,只能當撒嬌或花拳繡腿的花瓶(今年多了一則舞劍的鬧劇),大局就得靠另一位主持人吳宗憲來撐場面,問題就在於他根本來不及準備電影素材,只能臨場應變,只說一些藝人愛情與賣弄洋涇濱外語的冷笑話,既與電影無關,也與亞太無關,更是欠缺帶動現場氣氛的能量。
我敬佩李行導演帶頭的評審團以片論片的評審標準,因此才會伊朗電影《人妻共犯》獲得多項大獎,而非傳統那種「人人有獎」的分配形式,過去五十年來,亞太影展一直不能贏得國際重視,就因為影展的本質是聯誼勝過競賽,觀光勝過觀摩,如今,評審有意創新,但是影展不配合,參展影片你很難在媒體上看到文字或影像的介紹與討論,大家都陌生,觀眾沒有期待,無從歡呼,影展主辦單位也講不出個道理來,連個入圍名單都不敢公布,你要吳宗憲如何準備?從何準備呢?除了瞎掰,他還能做什麼?問題是硬掰三小時,不冷都難。
更尷尬的情況不只是多數的頒獎人看著白紙黑字都還唸不出得獎名單上的外文,而是伊朗電影《人妻共犯》明明獲得了三項大獎,可是播來播去的永遠就是那十秒鐘的片段,素材短缺的窘境說明了這個典禮吃力不討好的客觀現實。
金馬獎頒獎典禮為什麼好看?為什麼會有1.88的收視率(亞展只有0.22)?先不談小巨蛋的舞台設計展現了高度與縱深,以及俗豔用色所帶來的花團錦簇力量,以及動靜皆宜的電影片段處理(這些都是金馬獎製作團隊累積多年的成績),主持人蔡康永和侯佩岑的用功是最需要肯定的。
今年的金馬盛會上,每一部電影或得獎人,不論是劇情片或紀錄片,蔡康永都能夠如數家珍,一一細述影片的成績和內容,這是最起碼對參展影片和影人的尊重,舉辦金馬獎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拉抬台灣電影的聲勢與知名度,凡是卓越優秀人事物的都要提及,才會讓入圍或參與者與有榮焉,吳宗憲式的天馬行空,對電影人是一種說不出口的羞辱與尷尬;蔡康永式的言之有物,而且是超越劇本,見機行事,隨時都能配合說明,才是最貼切的電影秀主持人。
奧斯卡盛會的主持人真正能夠讓人覺得精彩好看的,不論是比利.克里斯托或琥碧戈德柏,都會在台詞上,以及臨場反應上不時將該年度的優秀好萊塢電影和名詞、劇情和角色溶入主持人的應對話語上,那才是有生命力,有血有肉的電影盛會。
至於亞太影展的頒獎人組合,原本就生硬,加上連名字都唸不齊整,溫度直線下滑是一點都不讓人意外的;金馬獎的頒獎組合,難免有些耍冷,但是彼此過招都還能從生活中取材,即使是伍佰與楊承琳、吳鎮宇與徐若瑄,黃秋生與周杰倫,吳宇森與金城武都還能就事論事,在敘事與幽默中,都很專業地達到一定的平衡點(包括《頭文字D》的對白取材及張徹《刺馬》的薪火傳承),等到曾志偉與吳君如的最後高潮,更是真情流露,不論是曾志偉質疑評審是瞎子,以及當眾撕毀得獎名單,強調得獎人說了就算的「戲劇化」轉折,到吳君如的將信就疑,以及最後要靠手機簡訊唸出感謝名單的喜極無措,都因情真,所以有戲,而且因為戲真,所以好看。
金馬獎好看,是幕前幕後的高度專業展現,也是台灣人可以向全球華人驕傲展示的成績;亞太難看,是臨陣捉瞎的必然結果(就算是製作金馬獎的東風來辦也很難起死回生的),負責發包的新聞局應該要認真檢討一下,這樣花台灣納稅人的錢到底要收到什麼樣的效果?效果達到了嗎?還是又是一場大拜拜落幕而已嗎?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