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今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實驗片得主《少了一個美國人》的導演鄒念祖聊天,她滿懷感慨地告訴我說:「現在的DVD真好,都可以聽到導演的講評,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彩的電影課。」
台灣人對DVD的要求其實一點都不高,多數只把DVD當成是精緻清晰版的錄影帶而已,有多少在意是不是另外有特別收錄?是不是附有導演講評呢?其實,也正因為如此,台灣的DVD才會多數都是最簡陋的陽春版。
但是也有例外啦。例如《萬花嬉春》的精裝版,就可以讓影迷清楚看到美國歌舞片的演進史,也可以比較出每首歌以前的出處和表現方式,進而確認《萬花嬉春》何以是經典作品。
同樣地,《窈窕淑女》的精裝本不但從蕭伯納的原劇一路說起,更讓我們看到也聽到了奧黛麗.赫本當年曾經試唱過的清唱版;至於赫本和茱麗.安德魯絲的選角恩怨(茱麗是舞台版的女主角,赫本卻搶走了電影版的機會),也有清楚的說明;然而,最具啟發性的內容解析則是請到了美術專家來做專業解析,例如知名的賽馬會上,為什麼要用黑白服飾?(因為世人的印像都來自黑白攝影照片,黑白就有復古風情)為什麼只有赫本的帽飾上有紅彩?(因為黑白叢中一點紅,再無需任何輔佐,赫本的風情就已跳脫出來。
多看精裝版DVD的特別附錄,你的電影常識和知識功力都會大增。
當然,如果多看附有導演講解的附錄說明,更是強化電影功力的不二法門。
最近我重看了BMW在2001年,邀請了八位知名導演合力攝製的汽車形象短片集《The Hire》。
當年,這套電影是只能網路觀看,後來,中國大陸出版了DVD合輯,還加了錯誤百出的中文字幕,雖然辭不達意的字幕會有讓人不時啞然失笑的效果,但是對於想要一睹名導演短片風采的影迷而言,至少已能解饞了。
吸引我重看這張《The Hire》DVD的原因是吳宇森導演另外寄了一張DVD給我。這張DVD沒有中文字幕,只有英文字幕,然而另外卻多附了八位導演親自上陣解說畫面創意的英文解說聲軌,而且另外附上了英文字幕,你可以先看一回短片,再用導演解說版逐格對照了解他的觀點與手法。
例如吳宇森就特別強調他在《Hostage》中,除了動作之外,更希望多添一點人味,還要多一點迷宮般的懸疑趣味;李安則是煞費苦心地在《The Chosen》中找了不少西藏的文物,歡迎大家從電影中找到西藏文物的對位趣味,很少公開談電影音樂的李安,也特別說明了他在影片中選用巴洛克音樂的考量主要在對應汽車的質感;至於王家衛則是不經意透露了他對洛杉磯城市的橋梁感覺,以及男演員的獨白嗓音魅力的要求,其中一句:「我曾經到過阿根廷拍戲,製片曾經介紹過一首阿根廷音樂。」的說明,更讓人直接想起了他在拍攝《春光乍洩》時的歷程,導演的創作生涯其實就是那麼環環相扣的。
此外,法蘭克海默在他的《Ambush伏擊》一段中,特別說明了他一共用了多少組鏡頭,多少種鏡位來拍攝兩車追逐的戲,一字一句都是精彩至極的電影實務課程了。
當然,有時候你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The Hire》的男主角是當紅的英國男星Clive Owen,台灣人都把他的名字譯成克里夫.歐文,可是八位導演提到他的名字時都稱呼他叫「克萊夫」,從克里夫到克萊夫,一字之別,一音之差,可就是書寫英文和口語英文的莫大鴻溝呢,那一天,有機會採訪他時,如果你叫他克里夫,而非克萊夫,會不會換得他的白眼呢?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