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To see is to believe!」意思就是「眼見為實!」但在電影世界中,看得見的,未必是真相,看不見的,未必就不存在。人的視野,往往有局限,有盲點,挑戰你的眼睛,成為優秀電影人最愛玩的遊戲。
台灣電視台最近密集播著一家「全聯社」的賣場廣告,影片的形式模彷自整人遊戲,客戶強調自家不花錢做招牌,所以許多慕名而來的消費者,明明都已經到了賣場門口,還不時問著鄰近的警察、行人和店家:「到底全聯社在那裡?」最後,乾脆走進全聯社去問店員:「到底全聯社在那裡?」
這就是一則標準的「盲點」廣告,明明就在眼前,卻視而不見。然而,商家省錢不做大招牌,標榜省下來的錢是要回饋消費者,卻花了更多的錢在電視上打廣告,這廂省錢,那廂花錢,這則廣告其實面對著是另一個創意盲點。
我不知道這則廣告的創意人有沒有看過侯孝賢1984年的電影《風櫃來的人》,但是兩部作品中有些情節是相似的。
《風櫃來的人》中,鈕承澤和張世是澎湖風櫃長大的孩子,老在家鄉打架闖禍,所以決定到高雄投靠張世的姐姐張純芳,張純芳住在高雄愛河旁的河西路,幾個鄉下孩子人不生地不熟,來來去去就是找不到河西路,只好問路人:「河西路到底在那邊?」結果一位摩托車騎士停下車,手指往天上一比說:「在上面。」
乍看這個鏡頭,你可能會覺得這位騎士欠揍,路那有在上面的呢?不想回答人家的問題,也不必用這種態度嘛!
可是侯孝賢接下來卻把鏡頭拉開也拉遠了一點,觀眾順著鈕承澤抬頭一望的眼神看去赫然發現,騎士所謂的上面是真的,他們的頭上就有著一個「河西路」的道路標牌。這是侯氏幽默,然而「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盲點笑話,不但揶揄了幾位鄉下土包子,也小小玩弄了被畫面局限了視野的觀眾。
侯孝賢的錯覺美學在《風櫃來的人》其實還有很經典的一場戲。本文所貼的電影劇照,幾乎是所有介紹《風櫃來的人》都會用的劇照,青春放浪的德性,清楚畢現。
電影這個畫面初現時,巨浪在他們身後拍打著,你會以為大膽的他們就在河堤上亂舞,無厘頭的很。就在他們盡情扭擺了二三十秒後,侯孝賢才將攝影機的位置往後移了二三十公尺,讓觀眾清楚看見,他們不是在飆舞,而是在青春美少女楊麗音門前做怪,討她歡喜,逗她開心,那是寒傖年代,最樸直,也最純厚的青春戀曲。
第一個鏡頭,讓你以為這些年輕人瘋了,第二個鏡頭,讓你感受到這批年輕人的直率與熱情,同樣的四個青年,同樣的動作,卻因為鏡頭一前一後,一近一遠,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解讀,電影讓我們誤會,電影讓我們驚豔,這也就是電影的魔法嘍!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