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需承認,約翰.馬柯維奇(John Malkovich)長得實在不怎麼樣?
你也會承認,聽約翰.馬柯維奇唸起對白,實在很來勁,他是個演什麼像什麼的好演員。
外貌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他參演的戲,你一定會覺得他的角色栩栩如生,好像角色的靈魂都已經掌握在他的手掌心一樣。
但是,他對電影表演卻是嗤之以鼻的,他說電影表演跟「速描畫家」的畫筆差不多,二三下就可以神似,但是也僅止於神似。
在他心目中,真正的表演其實是在劇場。
電影主要是一個鏡頭接一個鏡頭的堆砌,很多時候,演員必需反覆做出同一個動作,一再的NG後,導演要的可能還是前面的那一兩個鏡頭,因為一再的磨戲後,感情不真了,熱情已淡了,技巧或許老練了,卻少了真正的人味。
約翰.馬柯維奇從影的第一齣戲是《殺戮戰場》,飾演在高棉戰場採訪的歐洲記者,有一場戲要他從坦克上跑下來,由於身上配掛了許多攝影裝備,每回跳下坦克,都會被器材打到牙齒,這個鏡頭前後拍了二十次,約翰覺得自己的牙齒都快鬆脫了,再這樣下去,因為他只能去演《馬克白》中的那位無齒女巫了,他的從影生涯就要告一段落了,於是他就跑去問助導,可不可以用膠帶把器材黏在身上,這樣一來,再怎麼彈跳,都不怕打落牙齒了。
可想而知,這個白癡建議立刻被助導吼了回來,大聲斥罵他是菜鳥白癡。
膠帶黏器材,動作就不真實了,表演就沒有說服力了。問題在於,NG二十次後,你所有的情緒和動作也都麻痺不真了。
何況,電影還需要演員走位來完成同一場戲不同鏡位的對拍。你不在鏡頭裡,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就少了一點,就很難確定每一回的感情對應都是一樣的水平,一樣的濃度。
因此約翰.馬柯維奇認為電影演員:「沒有深度,沒有色彩,沒有肌理!」劇場演出則不同,劇場演員必需一氣呵成,來不及,也不可能做任何修飾及補強,在舞台上,在只能一往直前的空間與時間點上,你必需自然綻放光與熱,這時,就能夠看到表演的軔度與強度,換言之,你要夠堅強,才耐得住考驗。
其實,電影表演也可能一氣呵成的,關鍵在於導演給的空間有多少?導演敢於一鏡到底,不靠剪接或分鏡來補強,演員的精氣神就比較容易伸展,花瓶與牛肉的區別也就格外鮮明了。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