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代的人會用什麼樣的詞彙來形容2006年的奧斯卡獎呢?我的選擇是「暴力」。2005年的優秀美國電影,不論誰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反映的都是美國文化的暴力本質。
這個暴力有的是有形的,例如《慕尼黑》的屠殺、《諜對諜》的暗殺,以及《暴力效應》的復仇與自衛、以及《疑雲殺機》和《愛情決勝點》的謀殺;有的則是無形的,例如《斷背山》的父權專制、《柯波帝:泠血告白》的剝銷利用和《衝擊效應》的種族與膚色岐視都是;甚至連《藝伎回憶錄》也有不分華人與日人,只要是黃臉孔都可以的專制霸道,甚至連《為你鍾情》中也有血性激情就毀家滅婚的歎息與無奈。其他的諸如《世界大戰》、《絕地再生》和《金剛》的暴力情懷與訴求就更不用多討論了。
不過,2006年一月二十日,李安拿著金球獎回到台北,他告訴台灣的影迷:「我很慶幸美國影壇在2005年拍出了這麼多難得的電影,有一種胸口悶了半天氣,終於得能一吐為快的欣喜。」多數人並沒有聽懂李安在說什麼,所以也沒有人再繼續追問。
2006年三月五日,李安在獨立精神獎的頒獎典禮上再次強調:「今年奧斯卡獎提名的作品多數都是獨立製片作品,我能獲得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當然值得珍惜。」
這兩段相隔了四十四天的談話,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李安很看重2005年美國影壇交出的成績單,不是八大公司不懂得如何拍討喜又言之有物的大片,而是美國的拍片良心走向了獨立製片,而且大家都從社會和政治議題上批判了美國的矯情和狂妄。
這個論述的主要控訴就在於浮上水面的,或者是潛沈於底的暴力美國。關鍵原因則在於911事件的衝擊與反省。
《慕尼黑》對911的指桑罵槐具現在片尾的雙子星大樓上,《諜對諜》則讓所有人看到美國強權對弱勢文明的任意蹂躪,《暴力效應》更是從沾滿血腥的父親回歸家庭的尷尬鞭笞了美國的入侵伊拉克,卻又找不到任何毀滅性武器;至於《疑雲殺機》毫不客氣地指控政府和企業聯手以非洲人命為芻狗的殘忍無情;《愛情決勝點》透過希臘悲劇式的人性沈淪批判了人性的貪婪和無情;《柯波帝:泠血告白》則是透過採訪和飲宴時的雙重嘴臉與德性,反省了強勢文人的剝銷性格;《衝擊效應》則是直接拿911後的中東人處境對照了黑人、亞洲人的弱勢卑微,什麼時候,美國影壇如此的嚴肅,如此沈重又誠懇地暴露了自己的失德與失言,能夠這些作品並肩作戰,而且超越他們得到大獎,李安當然要珍惜,因為這是一個公平競技場上,從良心和良知上提煉出藝術純度的作品。
《斷背山》是愛情電影嗎?是的。但是《斷背山》更是暴力電影。那是一種看不見的父權暴力,卻深深地烙印在多數迷途羔羊的身上與心上。
三月五日的獨立精神最佳影片獎是由《斷背山》的製片Diana Ossana和James Schamus.在記者會上講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斷背山》的重點其實在羊("Mostly ’Brokeback Mountain’ is about sheep),所以我們要特別感謝牧羊人李安。」
從牛仔到牧羊人,這個類比的轉變,不是情緒性的託辭,也不是為了緩合基督徒的抗議情緒,牧羊人的精神其實是比較貼近《斷背山》的主軸精神的。我並不是站在異性戀的傳統觀點指電影中的同志就是迷途的羔羊,只是在「聖經」中,人不就常常被比喻為羔羊嗎?俗世男女其實都像「迷途的羔羊」,在情感和心靈的皈依上都仰賴著放牧人的導引,李安在《斷背山》中,從人的觀點來看同志,從人的愛情視野來理解同志有過的忠貞、叛逆與迷航。
相信的,不信的,都無法否認李安已經透過《斷背山》打造了一個同志新聖殿,讓更多的寂寞或受苦的心靈得能在此避風雨,讓更多想要關懷或理解同志的人,得能在這個殿堂裡去沈思、去面對如何昇華或洗滌長久以來的暴力與岐視。
對一部電影而言,《斷背山》已經發揮了他最強猛的影響力了,至於《斷背山》或李安得不得獎?真的不重要了。牧羊人只要看著羊群快樂咩咩,不就夠了嗎?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