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籃球的球迷,大概都不會忘記2004年五月十四日,湖人隊在最後0.4秒擊敗馬刺隊的瘋狂戰役。
那場戰役,湖人一路領先,第三節最多還領先了十六分,但是打到終場前0.4秒馬刺隊卻追了上來,以七十三比七十二超前湖人隊。只剩0.4秒,只輸一分,很多人應該都認了,沒勁了,也不拚了,但是那一年,湖人隊的費雪卻不信邪,球才到手,立刻轉身後跳,在第一時間出手,球才出手,時間已到,然而結果球兒應聲入網,裁判判定球進算,湖人隊贏得好險,卻也好過癮。
人生就像球賽一樣,不到最後槍響,結果都有可能改變。
在結尾高潮時分,調調觀眾胃口,其實就是很有趣的學問。
扭轉乾坤,反敗為勝是最容易討喜的戲劇手法,在1977年轟動台灣的籃球運動電影《一對一(One On One )》就讓我們看到一直備受教練打壓的高中天才球星羅比.班遜 (Robby Benson)終於有機會上場時,果然就怎麼投怎麼進,保住了自己的大學獎學金,也享受了美麗的愛情。羅比.班遜在最後關鍵的每一次投籃動作都緊緊扣住觀眾的心,大家只巴望著他進球,神準成為大家的共同心願。
春節假期,因為孩子的關係,看到了山繆.傑克森主演的《卡特教頭(Coach Carter)》,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運動勵志電影,雖然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描寫美國加州瑞奇蒙一位黑人籃球教練,不忍見學弟只會打球,不會唸書,最後更因升不上大學,高中畢業後只能鬼混,鬱卒一生,所以一方面嚴格要求學生練球,一方面則是督促大家一定要兼顧學業,最後甚至為了要求球員的學業表現,不惜封鎖體育館不讓球員練球,最後自然是球員認同他的理念,大家重回球場,挑戰加州冠軍隊,而且也是第三節還輸了十三分,最後八秒鐘竟然反而領先了一分,可是對手還有八秒鐘的反攻時間…
這八秒鐘就是《卡特教頭》的最後高潮,對方進了,主角就輸了。結果呢?對不起,我必需洩露劇情:最後半秒鐘內,真的歷史就完全不一樣了。
勵志電影會鼓勵勝利英雄?還是失敗英雄?
答案其實要看創作動機,然而不落俗套,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才是漂亮的戲劇手法。
如果主角真的贏了,你一定會大叫:「吼,我就知道!」那是很能討好觀眾的傳統手法,然而贏歸贏,硬是被你料中結果的發展,卻又不是那麼讓你服氣的。
只有主角輸了,你才會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主角要怎麼走下去?」
是的,能讓觀眾錯愕,進而思考,才會有更多的體會。《卡特教頭》要在四個月之內把一所爛高中球隊改頭換面真的很不容易,能夠打入加州決賽已經是奇蹟了,而且電影的目的不是在傳達籃球奇蹟,而是傳達另一種教育觀念:「讓孩子自由伸展比較好?還是用紀律和方法適時引導,讓他們得能術德兼修更好?」加上電影又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輸贏既要忠於史實,所以讓創意更能發揮就益形重要了。
從電影結尾高潮戲的處理手法,可以看到創作者的企圖心,也是很有趣的人生啟示錄。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