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自詡是世界之最,所以,明明只是美國與盟邦組成的少棒聯盟,也要號稱是世界大賽,然而,台灣在最需要民心士氣打氣的年代底下,虛幻的世界少棒冠軍卻也1969年前後成為台灣人徹夜守候的棒球傳奇的開展。
1989年,台灣電影首度在歐洲三大影展的威尼斯影展中奪得了最佳影片金獅獎,當時的電影處長廖祥雄在享受台灣電影的風光時刻之際,也就突發奇想,要在第二年的金馬獎影展中舉辦一個影展中的影展,即是廣邀十個世界知名影展那一年的最佳影片來台映演。切磋觀摩,當然是好事一件,可是那一年的新聞局野心勃大,不想純觀摩,於是花錢請了五位知名的國際影人來台當評審,要向這十大影展的最佳影片評頭論足一番,選出冠軍中的冠軍,要讓金馬影展成為影展中的影展。
這算是雄心嗎?對於不懂國際行情的人而言,是的,就算打腫臉硬充胖子,也要這樣認定的。但是對於這些國際影展主辦單位而言,這是嚴重的挑釁行為。如果坎城輸給了柏林,法國人服氣嗎?德國人就會阿Q似地沾沾自喜嗎?如果大家都因而不開心,紛紛起而抵制,不再邀台灣作品參賽,你這個影展不就白辦的嗎?錢不就白花的嗎?
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台灣官員還搞不清楚國際影展到底怎麼回事,所以,邏輯簡單地就辦了個世界大展,各地的反應只能以「激烈」來形容,那一年好像是今村昌平的《黑雨》和美國導演艾洛.摩理斯(Errol Morris)的《正義難伸(The Thin Blue Line)》並列最佳影片得主(年代實在久遠,記憶有些蒼白了)。新聞局姿態擺得很低,絕口不提各國抗議,反正就此一次,以後就不再辦這類自以為是的世界大展了。
看完史匹柏的《慕尼黑》,我心中就自然浮現起這段不堪的往事。
別誤會,我不是批評《慕尼黑》有些狂妄自大,不是的,回味這場金馬獎的世界影展活動,對我而言有點像是去看日本怪獸總動員的《哥吉拉的最後戰役》,也有點像「異形」決戰「終極戰士」的《異形戰場》,或者是史恩.康納萊集結了吸血鬼、英國化身博士和隱形人各種傳奇英雄於一片,讓你看著他們如何縱橫來去,在九小時內拯救世界的的《天降奇兵》。雖然荒誕不經,但是熱鬧中還是有點活力趣味。
史匹柏的《慕尼黑》對我而言,卻像是個美國影壇的夢幻隊。美國夢幻籃球隊曾經所向匹敵,但也曾在2004奧運會上潰不成軍,夢幻不一定成功,但是夢幻有其號召力。《慕尼黑》的夢幻不在好萊塢卡司,而在歐洲卡司。
《慕尼黑》中的主力演員,其實台灣影迷都很熟,《綠巨人浩克》在台灣賣座平平,艾瑞克.巴納的型與戲都不像偶像紅星,想紅很難,但是詮釋死忠的以色多人卻是綽綽有餘的;想看看第六代007情報員詹姆斯.龐德長成什麼樣樣的影星,看到丹尼爾.克雷格在片中的愣直表演,想來還是不如重看一下他在《瓶中美人》中的薄倖詩人神采。至於一直演硬漢角色的西亞朗.辛德斯其實是最有說服力的配角,但我卻更懷念他在《恐懼的總和》飾演俄羅斯總統的冷靜與沈著】;至於只會拆炸彈,卻硬被指派去裝炸彈的馬修.卡索維茲更是法國影壇最有人氣的實力派演員,從他執導的《恨》與《接班人》到演出的《赤色追緝令》都是好看的作品。當然,《鋼琴師》的奧斯卡影帝傑佛瑞.羅許更展現了薑是老的辣的壓軸實力,從《鵝毛筆》、《莎翁情史》、《揮灑烈愛》到《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不論戲長戲短,有他演出,就有戲味。
然而,《慕尼黑》最大的魅力卻在於每位配角演員都是極其稱職的栩栩如生,不論是真實存在的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Lynn Cohen飾演),看到那麼嬌小的身軀,卻那麼剛強的意志,你就如同看到了猶太人的靈魂,同樣地,飾演教父的法國老牌影星(Michael Lonsdale),型與戲,都是老奸巨滑的代表,卻依舊可以有一種溫暖的關懷,讓觀眾好希望他能承諾,保全巴納的一條小命,至於負責接頭的法國影星Mathieu Amalric,更是一眼就讓你看到高盧血統的魅力,當然,最讓我心動的是終於再次在大銀幕上看到了《5x2愛情賞味期》中魅韻四射的法國女星Valeria Bruni-Tedeschi,她雖然只在教父的花園餐會上驚鴻一瞥,然而她的不屑,她的質疑,是多麼地精彩…
《慕尼黑》的暗殺團在歐洲跑來跑去,故事背景讓電影終能出現好萊塢電影中罕見的歐洲班底夢幻組合,看《慕尼黑》的時候,簡直就是在做一場影迷識人大賽,你既釐清複雜的人物關係,還要迅速地從影史資料庫中找出過去曾經讓你心動的舊片經典,眼前的影像快速滑動,腦海的資料庫也急速地做著比對,心裡面自然就會想著,如果好萊塢以後的作品都來這種歐美混血大拼盤,不是更有趣味?更有挑戰性嗎?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