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追殺令:消費貝多芬

l93.jpg

血衝腦門,即將大開殺戒之際,為什麼你會想起貝多芬?想起的又是另一款的貝多芬?要不要讓貝多芬現聲?那可是大學問。


影中人一旦在對話中提到莫札特或貝多芬,傳統上,導演就會讓你聽見莫札特或貝多芬的音樂,《終極追殺令(Léon)》中,貝多芬的名字早早就被Gary Oldman給召喚了出來,但是,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就是沒想讓你聽見貝多芬。

盧.貝松的想法與做法,很有趣。

點名,其實是最簡單實際,但是,很抱歉,往往那也是最膚淺的電影的美學。電影人物提到紅,觀眾就看見紅,或者有激情樂音浮現,訴求的就是感官上的對號入座,清楚明白,沒有含混之處,然而那是加法的堆疊,結果一如預期,少了意外與驚喜。
l92.jpg

明明點了名,卻一直沒現身,或者換個樣態現形,不是反而多了一份懸念?消失或變形,都饒富雅興。

l9.jpg
《終極追殺令》中的Gary Oldman是緝毒署警官Stansfield,卻與毒品夾纏不清,既有暗盤交易,亦有藥物成癮,甚至還遇上暗嵌貨品或金錢的混混,在催討無著時,終於決心大開殺戒,就在他血衝腦門之際,貝多芬的樂音浮現心中,先是唸出貝多芬之名,旋即人就踩著音符旋律手舞足蹈起來,那是個極其另類的儀式與祭典,然而盧貝松沒讓貝多芬現聲,嘴上召喚著貝多芬,實際上聽見的卻是Erric Serra帶著中東/北非的樂音,然後在煙硝火光與驚惶奔竄中完成了殘忍的大屠殺。

據說這場戲許可Gary Oldman即興發揮,據說每一回的律動節奏都不相同,但是唸起貝多芬之名卻雙手血腥的行為,恰與《發條桔子》中用貝九來治療暴力青年的巧思遙相呼應,原本聖潔、莊嚴或著華麗的樂音,不約而同都與粗暴畫上等號,只不過,就算是另外用貝五取代貝九,難免還是會被行家譏為拾前輩餘緒,不算原創,不盡高明,不讓貝多芬現聲,不落音樂痕跡,不是更容易讓觀眾去猜想:究竟貝多芬的那首音樂最富血性?

呼喚貝多芬,就出現貝多芬,那是魔術;呼喚貝多芬,卻出現不搭調的另類音,錯愕與鵠盼中,我們似乎撞見了藝術。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普立茲記者:血淚真相

    21世紀的記者只要熟悉鍵盤作業,秀才家中坐,新聞網上來,不必親赴現場就能寫出活靈活現的新聞,20世紀的記者則是偏好現場目擊,風裡火裡走過,完成的新聞才有血淚重量。《普立茲記者(Mr.Jones)》探索的古典情懷,讓人低迴。...

  • 影裏:看見與想見拔河

    看得見的影像都是刻意的經營,看不見的靈魂才是想像力可以著力的世界。...

  • 終極追殺令:殺手盆栽

    愛花又愛草的男人會有多少暴戾之氣?乍看並不相宜的結構組合,往往可以形塑巨大的戲劇張力,這盆又名萬年青的粗肋草,就有這款能量。...

  • 終極追殺令:消費貝多芬

    血衝腦門,即將大開殺戒之際,為什麼你會想起貝多芬?想起的又是另一款的貝多芬?要不要讓貝多芬現聲?那可是大學問。...

  • 有一首歌:歷史的傷口

    閱讀漫畫《46:1949白色恐怖的濫觴》之前,建議你先找來《好男好女》原聲帶中的「幌馬車之歌」,因為那首歌藏有時空密碼。...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