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神化:柏格曼百年祭

bergman911.jpg

1918714,英瑪.柏格曼誕生,今年適逢百年冥誕;2007730,柏格曼去世,匆匆十一年過去了,該怎麼看待這位電影巨人?《柏格曼:大師狂想》提供了有趣的觀點。

脫掉大師的外衣,瑞典大導演英瑪.柏格曼究竟是魔鬼還是天才?這一切全看你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他。

berg001.jpg

如果你知道他聚集所有工作夥伴,當眾羞辱他的接班人,他確實是魔鬼;如果你看見他在拍片現場癡癡望著女明星的眼神,你不會否認他還真是位情聖,不管他是不是同時糾纏著好幾位女人;如果,你知道他的胃潰瘍經常在夜夢時分發作,痛到睡不著覺就爬起來寫作,你確定他就是個工作狂。

狂人、情人、魔人,這是天下知名導演都不曾缺少的特質,然而,柏格曼更是個騙子,他的回憶錄其實只是他的另一部電影,一部虛實參半,以假亂真的電影!專研柏格曼的紀錄片導演 Jane Magnusson《柏格曼:大師狂想(Bergman:A year in a life)》中,拋出這石破天驚的一擊,頓時讓早已神化到天神位階的柏格曼還原到素人本色,但是你仍然不會否認,這位素人從來都不平凡。

十一年前的今天,瑞典大導演柏格曼辭世,享年89歲,二0一八年的八月,台灣盛大推出了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一共要放映一九四0年代到一九八0年代的卅八部作品,如果再搭配《柏格曼:大師狂想》,從劇情片看才情,從紀錄片看本色,有血肉,有骨架,大師塑像於焉立體成形。

坦白說,《柏格曼:大師狂想》的中文片名譯得不知所云,相對於英片原名Bergman:A year in a life那種「一生中的一年」的論述,英文原名不但直接明白,帶著點哲學指涉,而且更有韻味,因為這確實是真正挖到柏格曼靈魂深處的一部紀錄片。

「一生中的一年」的那一年指的是1957年,柏格曼才39歲,他先在年初完成了《第七封印》,年底又推出了《野草莓》,兩部都是撼動影壇的經典,確立他在藝術電影世界可以為所欲為的一代宗師地位,同時還有包括長達五小時的超大型《比爾金特》的四齣舞台劇,也為瑞典剛開播的電視台製作了一齣以醫院為背景為醫院的電視電影,行將不惑的他這時已經有了三段婚姻,六位女子,但也同時和其他女星在交往,如此忙碌又混亂的一年,他怎麼完成這些傳奇?

 Jane Magnusson的敘事策略是以一年為經,一生為緯。經線是一九五七年,透過柏格曼的忙與盲,審視他鋒芒畢露的關鍵年份;緯線則是他這一生的浮光掠影,找出他戲夢人生的種種癖好與習性,建構他的藝術人格。最特別的則是這款騙子論述,有人證,而且物證,所以擲地有聲。

《柏格曼:大師狂想》電影劇照 05.jpg

騙子未必是貶詞,中外大導演都是愛騙人的魔法師,都懂得用錯覺來戲弄及娛樂觀眾,柏格曼的騙術之精在於他讓世人相信不苟言笑,又不時體罰子女的牧師父親就是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噩夢源頭,那一切都已經寫在他的幾本自傳書及自傳電影《芬妮與亞歷山大》中,然而Jane Magnusson卻找到了柏格曼哥哥Dag生前的電視訪問(柏格曼曾經強要電視台不得播出該片),Dag親口指出:「挨打的其實是我,英瑪其實是備受疼愛的金童。」換言之,《芬妮與亞歷山大》中那位不時挨父親打屁股的亞歷山大,其實不是英瑪而是他哥哥,默默旁觀的芬妮才更接近英瑪。連自傳的敘述都不盡合乎事實(坊間的名人回憶錄其實也有類似毛病,不論是錯記或者故意誤導,都只會帶來更大的混亂),柏格曼的這一生豈不是更像個謎?生前如霧,死後如夢,要想蓋棺定論,還真不容易,《柏格曼:大師狂想》光是比對揭露出這則真相,就已功德無量。

《柏格曼:大師狂想》電影劇照 04.jpg

Dag的貢獻之二在於透露母親一直不懂,英瑪為什麼要把他睡過的女人都娶回家做妻子(柏格曼曾有五段婚姻,還有說不完的情史)?

Jane Magnusson的結論是女人帶給英瑪創作靈光,他如此享受肉欲與愛情,卻也用忙到不行的工作來逃避愛情帶來的混亂人生,同時也帶入英瑪的懺悔訪談,讓他親口說出:「我對我的私生活沒什麼印象...記不得我的小孩何時出生...不清楚他們幾歲,只知道大概...」同時也不忘讓他愛過的女人回憶英瑪先跟誰談戀愛,最後才發現沒人搞得清究竟誰先誰後?這一筆愛情爛帳,這款混亂人生,不也成了他的創作沃土?更何況還從他的自傳草稿中找出一段他曾經對女友暴力相向的描述,質問柏格曼為何要刪掉這段文字(如果不盡真實,當初為什麼要寫)?他的多情與無情傷害過多少女子?這一切難道只因沒人控訴,就不是事實?

電影中訪問了多位柏格曼的工作班底,每個人都對他敬畏有加,動輒暴怒的場景,搭配他不時要吃餅乾,甚至有人想偷他餅乾,卻怕自己再別想混下去酸甜回憶,再穿插他有時會載歌載舞,輕快搞笑,都讓他陰睛難料的善變性格得著更鮮活的素描,當然最高潮則來自於他曾把劇作交付給新秀才子Thorsten Flinck,最後卻嫌棄Flinck糟踏了他的作品,直接公審批鬥,甚至取消了巡迴演出,他可以是讓出王位的李爾王,但是他的震怒反撲力道,卻是李爾王都相形見絀的。

歌功頌德的記錄片,真的不看也罷,陰睛圓缺一點沒漏的,才值得花時間觀注,《柏格曼:大師狂想》在柏格曼百年紀念之際問世,還真是影迷福音。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鍾孟宏攝影:台灣詩心

    過去五年來,有一位「日本人」中島長雄,名字屢屢出現在台北電影節和金馬獎提名及得獎名單上,其實他是正港的台灣人,他是鍾孟宏導演兼任攝影師時的「藝名」,拍片現場大家都叫他「鍾導」,所以乾脆就取藝名做「中島」。 中島的攝影風格既辣猛又銳利,不時顛覆了世人對台灣的刻板印象,他拍下的台西、高雄與台東,都有著人所未見的「末日風景」。邀訪當天,瑪莉亞颱風過境,他卻帶著工作團隊到海邊拍外景,只因颱風帶來魔幻風景,那種雨在風裡面旋轉的畫面實在太神奇了,他不想錯失機會,也因為堅持,所以他拍到了。...

  • 去神化:柏格曼百年祭

    1918年7月14日,英瑪.柏格曼誕生,今年適逢百年冥誕;2007年7月30日,柏格曼去世,匆匆十一年過去了,該怎麼看待這位電影巨人?《柏格曼:大師狂想》提供了有趣的觀點。...

  • 專訪黃文英:從舊時切入

    剛落幕的台北電影節把最佳美術獎頒給了《范保德》的黃文英與王誌成,他們都是侯孝賢的長期合作夥伴,彼此對細節的講究以及對完美的追求,讓每一次的電影出擊都有如一場美麗的邂逅。...

  • 專訪黃文英:從沈默切入

    二○一五年,美國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帶領大隊人馬來台灣拍攝《沈默(Silence)》,重用了侯孝賢導演的美術大將黃文英,三年過後,曾以《神鬼玩家(The Aviator)》、《瘋狂理髮師(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和《雨果的冒險(Hugo)》拿下三座奧斯卡獎的美術監督Dante Ferretti,向美國影藝學院推薦了黃文英成為會員,日後也能票選奧斯卡得主,這份肯定說明了馬丁.史柯西斯團隊對黃文英的感謝與推崇,黃文英接受本報採訪時,揭露了馬丁.史柯西斯不為人知的工作秘密與專業堅持。...

  • 2018台北電影節:我見

    我沒有看過所有的台北電影節參賽片,無法寫總評,只能以「我見」名之,能夠遇見優秀的台灣電影工作者,我心歡喜。...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