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北電影節:我見

fan04.png

我沒有看過所有的台北電影節參賽片,無法寫總評,只能以「我見」名之,能夠遇見優秀的台灣電影工作者,我心歡喜。

我在今年台北電影節中,看見了台灣創作者天馬行空的多元敘事風格,一個邁過二十年的電影節能夠展示這麼虎虎生風的勁力,確實值得喝采。

電影的魅力主要來自說故事的方法,影像、聲音或劇情都只是工具,活用工具成一家之言,才是本事。

台灣影人今年交出的成績單中,以敘事線條最為迷人,以往台灣電影多採直線敘事,複雜一點的則有前後彎轉的迴紋針脈絡,今年不但出現了少見的∞(無限符號)式敘事法,也出現了萬花筒式的織錦術;連高難度的一鏡到底手法,都出現了絕不妥協的死硬派,以及最後神來一筆的突襲派,在在讓人驚豔。

∞式敘事法的代表作就是蕭雅全執導的《范保德》。電影描述主角范保德尋找父親的故事,全片一共出現了三位范保德,有的對父親有心結,有的打不開對兒子的情意結,同樣一位范保德隨著劇情在三個時空中攪動,上一代的父子對話,再次出現在下一代的父子對話中時,卻得著了完全不同的解釋。再加上黃仲崑與莊凱勛飾演的兩代范保德,也先後糾纏著王秀峰和温貞菱飾演的「中年/青年」兩代郭毓琴,錯綜複雜的人際情感,落在他們的家人身上,卻又更加引人好奇,想要去追究導演沒有說出來的故事。

∞字這個無限符號,沒有出口,也沒有入口,不知從何而來,亦不知要往何去,所有的能量就一直重複,一再循環,蕭雅全的故事,有時從無限符號的中間點往左右看,有時則在最遠的那一點往上下看,看似漫無章法,很容易讓人就墜入迷霧之中,其實這麼複雜的敘事脈絡,只要套進∞字圖案中就能豁然開朗,而且看似永續不止的循環,卻也在每個彎轉處都各有新意,橫看側看或直看,風景都不一樣。蕭雅全敢用這麼繁複的結構來說故事,不是折磨觀眾,而是一種尊重,得著燒腦樂趣的觀眾,都會津津有味地咀嚼著他的敘事魔法:第一次出現是新奇,第二次出現是對比,第三次呢?這種迴旋心頭的思索,就是《范保德》的強大餘韻。

萬花筒式的拼圖敘事則是黃榮昇執導的《小美》最有趣的結構。

萬花筒起因是主角小美不見了,一位從頭到尾沒露臉,亦不確知其身分的男聲(警察?社工?或記者?)追問著見過小美,或與小美有過各種親疏機緣的九位男女,透過他們的追憶,組成了小美看似殘缺,卻已見輪廓的生命拼圖。

拉K成癮的小美,才花樣年紀就已離不開尿布,這類少女迷航的社會案件每天都在上演,要想說出新意,借助形式,最易討好,因為真相永遠成謎,所有觀點都如瞎子摸象,透過萬花筒的形式,九位演員論述的小美出現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趣味,紋色體態各有風情,卻因為大家都兜著小美這個核心轉動,勾勒出的小美肖像就浮現出一種像霧又像花的輪廓,似遠還近,別有韻味。再加上鍾孟宏的傑出攝影,這趟追尋小美的歷程,就有如台灣社會變遷史的影像詩了。
mei71.jpg

新生代導演曾威量今年有兩部短片入選,風格截然不同,他的自信、視野以及對影像的追求,都攀上了極高的山頭。

首先是帶有濃郁荒謬色彩的《海中網》,透過一桶漂在海上的中國核廢料,帶出台灣與菲律賓漁民避之如毒蛇猛獸的現實,既可解讀是核廢恐慌心理所演出的鬧劇,更可擴大解讀為中國霸權對鄰國威脅的悲劇,尤其是最後海底怪魚一口吞掉漁民的場面,更是非常高明的政治寓言了。
meimei.png

然而,曾威量更犀利的一擊是到新加坡拍攝的《妹妹》,廿分鐘的電影中,攝影機一直擺在大樓頂樓與一角,直對著坐在大樓邊牆,想要跳樓的女生背景,用街上的人聲驚呼,說明她的跳樓危機,再用在她背後來來去去的警消、狗兒及親友身影,訴說著救援人員使不上力的焦急,「聲」與「影」的交響共鳴,讓這個一鏡到底的短片,散發出懾人心魂的張力。

至於黃晟銘的《卡住人生》,原本兵分兩路描述各有困境的一對師生,最後卻用一個鏡頭拍出他們一路交心的對話,凌亂跌撞的人生開始有了交集,甚至最後還激盪出稠密的共鳴,功力不遜《嘉年華》的詩情收尾。

今年的台灣短片和動畫還有極多CP值極高的低成本製作,不論是軍中安全士官的霸凌狂想曲《洞兩洞六》,或者如《臨時工》,找來三位真的臨時工詮釋起臨時工的悲喜,或者從人狗關係發展出來的動畫小情詩《懂了嗎?嗯!》,有的是血性瘋狂,有的是淡而有味,有的則是從容優雅,都展現了窮而不困,還能揮灑自如的創意。

至於走傳統路線的劇情片,亦因選材特殊,輕易就甩開傳統包袱,讓人讚歎。長期關切外勞議題的曾英庭,在《高山上的茶園》中既讓人看見台灣的山林之美,卻也讓人看見為財所困的現實人性;于瑋珊導演的《2923》則是從傳播妹職業的「假意」發展成與受刑人之間的「真情」,從選材到表演都很有可觀。
tw.jpg

傅榆導演花了六年時間完成的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見證了太陽花運動代表陳為廷從社運現場衝刺,走上太陽花神壇,再被青春莽撞幻滅夢想的波折起落,再搭配中國學生蔡博藝參與民主社運及淡江學生會長的喜悅與挫敗,還有來自家鄉的政治壓力,導演本人的眼淚與疑惑,映照兩岸青年的追尋與失落,也形塑了有力又有趣的對話。

所有的給獎結果都只反映了評審的口味,未必代表影片的真正價值,本文從敘事手法切入,逐一列舉今年參賽作品的強項魅力,希望大家看見台灣新銳的精采創意,唯有百花齊放,台灣電影的明天才更可愛,才更值得期待。

1 Comment

謝謝老師分享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專訪黃文英:從沈默切入

    二○一五年,美國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帶領大隊人馬來台灣拍攝《沈默(Silence)》,重用了侯孝賢導演的美術大將黃文英,三年過後,曾以《神鬼玩家(The Aviator)》、《瘋狂理髮師(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和《雨果的冒險(Hugo)》拿下三座奧斯卡獎的美術監督Dante Ferretti,向美國影藝學院推薦了黃文英成為會員,日後也能票選奧斯卡得主,這份肯定說明了馬丁.史柯西斯團隊對黃文英的感謝與推崇,黃文英接受本報採訪時,揭露了馬丁.史柯西斯不為人知的工作秘密與專業堅持。...

  • 2018台北電影節:我見

    我沒有看過所有的台北電影節參賽片,無法寫總評,只能以「我見」名之,能夠遇見優秀的台灣電影工作者,我心歡喜。...

  • 小偷家族:父親症候群

    《小偷家族》有著是枝裕和一以貫之的溫潤筆觸,簡單熱食,在寒夜溫暖的何只是腸胃?一次全家一起彈跳的海灘出遊,讓回憶永遠有了海風鹹味。...

  • 千年一問:工筆與大筆

    細看再細看,流連再流連,走進故宮看千出一問的畫展,看著看著人就癡了。...

  • 最後一瞥:王攀元落日

    王攀元的畫作總有一份孤寂,一種斷腸人在天涯的蕭索,不但能夠捉住你的眼睛,更能勾動你心中難以言宣的一點思緒,即時見到他的畫作,有一種得見美麗的幸福感。...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