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相信任何人:記憶論

BIGTS658.jpg

如果真相都由別人告知,你難免存疑,如果透過自白,見證失憶的昨日,就真的更有說服力嗎?記憶究竟怎麼來騙人?《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玩了小小的詐術。

確實,主角患了失憶症,或者時間卡住了,只會不停地循環重複,每天都得歸零重來,都已經是電影創作上的過氣舊招了,但是能把失憶和時間凍結術用在驚悚片上,還算是巧思獨具,讓知情與不知情的人,多了一層利害關係的算計。

 

《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的核心人物是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飾演的克莉絲汀,每天早上醒來,她都會訝異身旁怎麼有個男人?她不知自己何以會與他同枕共眠,更不懂何以浴室中會貼有滿牆她與身旁這位男子的照片?等她猛然轉身,Colin Firth飾演的那位男子就會細述重頭:我是你丈夫,你出了車禍,記憶受創,今日事今日畢,明天醒來,一切歸零,一切重來......

 

《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用了時間卡住論,帶出人生得以進化的愛情追求故事;《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則是生命循環術,把怯懦軍人訓練成殺敵英雄;被卡住的人都有知覺,都有意識,懂得扭轉自己的頹勢,開創新生契機;不過,《別相信任何人》的格局則比較接近日本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因為男主角的記憶容量只有八小時,時間到了,能量耗盡,不管曾經多投緣,記憶全數空白,再見已如陌路,一切重新開始。

 

Rowan Joffe執導的《別相信任何人》最大的不同是有第三者(Mark Strong飾演的奈許醫生)想要治癒克莉絲汀的失憶症,卻與一直想把她留在失憶狀態下的Colin Firth形成了「我在白天,你在黑夜」的力量拔河,不該矛盾卻矛盾的反向力量(有病當然要治,愛她當然希望她痊癒)攸關失憶的真正原因。

 

奈許醫生不容記憶成灰的治療企圖,確實讓《別相信任何人》比起其他同類電影有了嶄新動能,他配給克莉絲汀的那台錄影機,讓「機械記憶」補足了「腦細胞功能失調」的不足,卻也暴露了劇情最根本的盲點:每天早上他都會打電話提醒克莉絲汀去檢查那台錄影機,從影帶中證實他所言不假,問題在於這麼重要的記憶治療,可以不告知「家人」,私下進行嗎?如果是醫學治療,又何必故弄玄虛,把攝影機藏在衣櫃深處的鞋盒子裡?(那是在防誰呢?為什麼要防呢?)

 

坦白說,奈許醫生的「行徑」,目的只在增添懸疑,不符合經驗法則。一如他的名字也巧合地叫做Mike一般。

 

另外一個矛盾在於Colin Firth既然那麼疼惜克莉絲汀,視為禁臠,怎麼會放心留她一個人在家(不管是胡思亂想,或者東翻西找),既不擔心失憶的她有無異樣,也不打電話關心她的起居?更不聞她是否四處出遊?毫無戒心地坐視自己的城堡被外人攻陷?甚至每天克莉絲汀都多想起一些人名和事情時,就算是病情有了起色,為什麼一點都不興奮?還是忙完一天,克莉絲汀終究失憶,才是他的無奈?亦或最終武器?

 

不過,這架錄像機確實很管用,不但讓失憶的克莉絲汀看見自己的形象(電影沒有交代是否有日期),也聽見自己的昨日心聲,陷進「不記得任何人」的記憶迷宮中,看見自己,聽見自己,那不是自我催眠,而是自己不會害自己的相信自我,就構成了極有說服力的論述。至於透過錄影的背景「變化」,「機伶」的克莉絲汀才可以自力救濟,秉持自家辦案的精神,逐步了解,究竟誰在動手腳?

BIGTS652.jpg 

不過,克莉絲汀的自白錄影,不也是在有限條件下,一知半解的「誘導」嗎?所有的暗示或者明示,都來自醫生提供的素材,一旦醫生是冒牌的,不是可怕的「催眠」或「洗腦」嗎?電影中透過同名的巧合製造出來的「假真相」,就讓《別相信任何人》的片名張力拉抬至最高點了!

 

不過,《別相信任何人》同樣無法清楚交代的事是,日復一日後,她那前後矛盾的錄影與喊話,不會讓每天都得從頭開始,從頭看起的自己,看得一頭霧水嗎?畢竟她有太多前言不對後語的論述,她能不更錯亂嗎?

 

合理的解釋是奈許醫生的錄影治療確實讓克莉絲汀從巨的驚嚇中走了出來,每天都能更有起色地接力起昨日未完成的拼圖,也就是記憶的恢復速度,在影帶的協助下日有起色,不但可以快速倒帶,更能快速拼組碎裂的影像,也快速對焦,等到她終於進入那座3050的房間時,終於「喚醒」了全部記憶。BIGTS657.png

 

潛藏在《別相信任何人》的失憶底層,其實是本片最恐怖的論述:如果不是發生了婚外情,不是錯愛了瘋狂男子,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所以呢?失憶是天譴?是情人的懲罰?唯有真心認錯,悔罪,才能洗清十多年的煎熬嗎?

4 Comments

藍老師應該沒有看過原著小說

是的,沒看過,有人告訴我,小說比電影更精彩,有讓人嚇到的轉折力量。

那藍老師覺得應該先看電影再看小說還是先看小說再看電影,或者先看第一次電影再看小說再看一次電影

文字與影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電影要改編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有時基於商業,有時基於熱情,但是終究都只能取其一瓢飲,難見全貌。要不要先看小說再看電影?或者反其道而行?其實難有定論,我比較隨緣。有時先看了小說,再看電影,就多了點議論基礎,但是沒看過小說,也許更有驚豔的感覺(例如,我就沒看完《魔戒》的小說),看完電影,用回頭找小說,又是另外一種趣味了。吾生也有涯,書也無涯,影亦無涯,我只能隨緣了。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2017歐洲電影獎:終賞

    既可以是最佳喜劇電影,又是最佳年度電影,《捉狂美術館》在今年歐洲電影獎另外還包辦了最佳編導與男主角等六項大獎,可以說是大贏家,我只扼腕,未能在金馬影展上先睹為快,等來日公映時再寫評論了。...

  • 李安創新:法國人認證

    李安的《比利林恩之中場戰事》寂寞了整整一年多,終於獲得法國「電影筆記」年度十大電影的認證肯定,先行者不再寂寞,真是好!...

  • 煮酒論金馬:影片總評

    電影競賽不像跑百米,誰最快,誰就拿金牌,電影競賽很唯心,評審團的品味、學養與恩怨糾葛,決定了最後結果。雖說標準不一,但從每部作品的精華結構,依舊可以清楚辨識創作者的才情與精算。第五十四屆金馬獎的五部最佳電影入圍作品,各有犀利刀法,但就「新創」指數來論,台灣導演的銳猛與圓熟,更勝一籌。...

  • 表演論:許瑋甯┼陳竹昇

    變老或醜,是明星大忌,卻是演員利多,外型考驗著他們的專業與奉獻,多數人只關心明星的花草韻事,卻不知道該如何理解演員的表演專業。今年金馬獎上,以《紅衣小女孩2》中沈怡君一角入圍最佳女配角獎的許瑋甯,以及在《阿莉芙》飾演變性人Sherry入圍最佳男配角的陳竹昇,都在外型上做出重大改變,演技更讓人驚豔。他們不約而同透露:「嗅覺」就是讓他們得以能「入戲」的關鍵。   整理:楊媛婷  攝影:王藝菘那一天,我先後訪問了許瑋甯和陳竹昇,一方面是他們都入圍了金馬獎,另一方面則是他們的演技都有了大躍進。台灣媒體從來不缺八卦新聞,卻很少討論演員的功課,這篇訪問是我試圖開拓的新方向。...

  • 追思巴卡洛夫:伯樂情

    人生有貴人扶持,奮鬥歷程就比別人省力得多,知名電影音樂作曲家路易斯.巴卡洛夫(Luis Bacalov)就曾遇上兩位伯樂,一位叫尼諾.羅塔(Nino Rota),一位叫安尼歐.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在他們的賞識與推荐下,才華洋溢的他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