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電影往往會在片名上挖空心思,讓觀眾乍看之下就有感覺,願意購票進場,有的片名則是看似無感,有距離,但在看完電影後,卻有咀嚼回味空間,願意流連尋思。Henry Alex Rubin 執導的《疏離世界(Disconnect)》屬於後者,或許因此排映戲院少了,能夠看到的觀眾就不多了。
《疏離世界》描述當代人的網路生活,是一部科技人生版的《衝擊效應(Crush)》,四個原本不相干的家庭,因為網路世界,而有了連結效應,電影片名其實精準地訴說了兩件人生觀察:上網的人,急著尋求讓自己感動的連結,Connected因而成為網路世代的必要動作,但是網路世界充滿未知元素,有人真心,有人假意,急著連結(connect),容易被騙,急著與陌生人連結,註定就與親近的人失連(disconnect)了
《疏離世界》的前提結構在於虛擬的網路世界有太多偽裝,知音可能是騙子,愛慕可能成了蠢蛋,信以為真的人必定受創,因此就會上演人間悲劇。宅男Ben Boyd (由Jonah Bobo飾演),被同學惡搞的女神所騙,拍下自己的蠢照,悲憤懸樑;Paula Patton與Alexander Skarsgård飾演的喪子夫婦,寄情療傷與賭博網站,結果卻被駭客盜刷了存款,在私家偵探的協助下,找出駭客,要用暴力手段以牙還牙......網路世界到處有陷阱,編劇Andrew Stern的責任就是串起這些些受傷往事,構成一齣網路騙局交響樂,有些故事線軸雖然不盡合情理(宅男每天掛網,那有這麼容易就被一位陌生「女子」打動凡心?),卻也有著示警功能。
《疏離世界》真正有趣的角色在於Andrea Riseborough飾演的社區電視台記者Nina Dunham。她是急於出名的記者,為了做出深度報導,上了色情網站,邂逅了十六歲男孩Kyle(由Max Thieriot飾演),她必湏先偽裝寂寞顧客,甚至還得在視訊上現身,才能引蛇出洞。
初期,Nina或許並無買春之意,只是想用肉身採訪的方式進入網路色情行業,但是網路上的若即若離,並不足以成事,最後只能肉身相會,那是採訪記者踩著紅線進行採訪的冒險行為:涉嫌引入入罪(誘拐未成年少男),亦涉嫌製造新聞(先買春,造成既定事實,再爆料)。Nina的心理防線很簡單:不法集團利用無知少男少女在網路販賣情色,只要隨手在蒐尋網站上打上關鍵站,就能找出一大堆網站,既然如此,若能經過採訪,揭發真相,摧毀情色網路,豈不是功德一件?Nina的想法確實太單純了,她完全不知道Kyle投身色情網站的前因,就算Kyle願意提供內部情報,亦並不代表Kyle真的唾棄色情集團,更重要的關鍵在於Nina只急著出名,渾然不知安置迷途青年是多艱難的龐大工程,以致於捅出了自己都無法解決的大樓子。
經典悲劇都會探討主角的道德困境,《疏離世界》的好看之處就在於這種道德的曖昧性。Nina必湏先取得Kyle的任信才能完成她的內幕報導,除了手機,連住家地址亦都得提供,Kyle隨時可以連絡得上她,甚至找到她,有了這種信任,才可能進行採訪。揭發真相的正義光環,讓她相信這樣的坦誠是必要的。但是Kyle在意的不是採訪,而是對Nina的曖昧情感:可以是家人或朋友,亦可以是愛人。她是否亦要投入相對的情感,才能取信受訪對象?或者是她亦不自覺地享受起Kyle久經陣仗的調情訓練呢?
Kyle若非無家可依,無親可靠,如何甘願投身給他溫飽,還有錢花的色情集團?一旦Kyle貼著身子問起Nina當初的網路動情時刻,需索肉體溫度時,Nina如何告訴他「一切純屬利用」?而且網路情色不就是各取所需的互相利用而已嗎?完成真相報導所下的「利用」工夫,難道就比情色交易高尚或高明嗎?Andrew Stern的劇本此時亦讓我們看見了Nina與新聞部主管亦有著親密關係,這個設計突顯了Nina在職場上汲汲營求的性格,弱化了肉身採訪的道德矛盾。
以欺騙為基礎的人生,很難善了,《疏離世界》點出了新聞事業的禁雷盲點,人生為了設定的目標結果,往往不擇手段,一旦局面失控,光憑一句抱歉,就能夠畫下句點嗎?如果不能,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也喜歡這部片子
是的,這是一部被低估與忽視的作品。
這部片的卡司各種出奇的訝異,每每的片段意外都令我在想這編劇到底是何方神聖。雖然此種安排與《Babel(火線交錯)》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仍不減整部電影想要陳述給觀眾的灰色焦點。
片中稍微帶出Radiohead與SigurRos時,我就在猜到底會是哪一首這兩團的歌曲。不意外當Jónsi唱著TORNADO時的確是個完美的片尾曲選擇。
yahoo現在似乎有幾部可以免費觀看的電影,蠻幸運可以看到這部好片,的確如筆者說的,這部片真的被低估也沒被重視。
多謝你的回應。《疏離世界》是一部不俗的小品,值得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