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能上院線做商業映演,議題和表現手法是必要條件,賀照緹執導的《台灣黑狗兄》要素之一是紀錄的男主角(製襪商人李東林)勁力四射,外型酷,又有拚鬥意志力,深得俗諺「黑狗兄」的魅力;其次是從全球化的浪潮中,標示出小人物全力掙扎,不想滅頂的志氣。
《台灣黑狗兄》的主要背景是帶領觀眾進入彰化縣東南一角的社頭鄉,告訴大家,台灣人穿的襪子絕大部份都是產自這些製襪人家的家庭工場,他們曾因接下運動名牌的訂單,風光一時,但也隨著2012年三月美國與南韓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過去傳真機等於數鈔機,只要機器響動,就有鈔票滾動的盛況頓時匿蹤,李東林的挑戰就在於該怎麼繼續養家人,當然,還有肩上要擔承的十多位工人生計。
認識台灣的襪子產業,或許是商業週刊跨入投資拍攝紀錄片的初衷,不過,《台灣黑狗兄》並不想循規蹈矩地介紹生產線流程(那就容易陷入傳統簡報片的窠臼了),只可惜對於經濟巨浪的人生衝擊,交代得並不夠清楚(很多資訊來自事後的文件閱讀/補充),對於需要綱絡導引的觀眾而言,較難快速進入狀況,但是賀照緹聰明地從李東林個人切入,才讓《台灣黑狗兄》得著了人的力道,進而由小觀大,窺見了風浪浮沈的人間呼吸。
電影有十分之一的戲,介紹了李東林的排球夢,從青年車禍的夢碎到替兒子找到體院教授做個別輔導,清楚明白刻畫出他的人生懸念。而且正因為愛打排球,才能想到如何發揮所長,製出可以貼合運動員需求,保護腳部的襪子。他提到了一般襪子襪頭易鬆,如果球褲褲頭也易鬆,不時就得拉扯,肯定手忙腳亂,球都甭打了的「心聲」,著實是球場人生的真實寫照,沒有那樣生活過,計較過,就怎麼也寫不出的人間對話了。
《台灣黑狗兄》的核心在於李東林的訂單消失後,他該如何面對生產節奏的全然失序?從經營者的立場,機器和工人依舊在,只是不復運轉,工時亦縮短了,那不是喘息,而是跡近窒息的無形壓力。電影中出現了一位卑微女工阿春,她和女兒勤奮工作,靠著套襪翻襪的微薄收入勉強生活,可是發薪水的那一天,發錯了薪水袋,原本九千多元的工資,頓時只剩四千多元,她的錯愕與焦慮,直接化成溼紅的雙眼,觀眾看見了會計與老闆一陣慌亂下找回了應有的薪資袋(工人名稱太相似了),真正點滴在心頭的卻是九千元不知是週薪?半月薪?還是月薪?這種在基本工資邊緣中過活的台灣人,究竟有多少?
不景氣浪潮或許是媒體上常見的幾個驚心字眼,換到真實人生,生產線上的人才是真正承受不景氣巨浪的受害者,原本生活命脈所繫的救生索一旦斷裂,才是無語回蒼天的重擊(他們做錯了什麼事?為何有這種際遇?)!
電影的主軸則在於李東林如何對抗浪潮。他選擇了自立門戶,希望打造百分百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品牌,那是非常艱難的創業過程,還好,他並非無中生有,從頭開始,而是在多年打滾的經驗中,追尋獨立。生產規畫上,他很有信心能製造襪頭保証不鬆,穿鞋不臭,還能保護腳踝,減少「翻船」傷害的新款襪子,但在行銷設計上,卻是徹底的門外漢,從用色到包裝,大學的產學合作,給了他專業導引;行銷通路的客戶建議,則是打開了傳統視野與舊式思維,最後推出的OH9品牌(OH9用台語唸,就是「黑狗」,至於「戰FUN,你的每一步」的品牌口號,也有著台灣人既質樸又狂野的原初語言趣味),沒有人知道是否終能殺出重圍,至少,他持續拚戰著,沒有接受臥軌的魔鬼誘惑。
《台灣黑狗兄》的主戰場在男人的開疆闢士,不過,更吸引我的卻是東林嫂的打拚人生,聽她細述自己不想被老公當成什麼都不會的人,拚力從電腦上畫出客戶訂單的符號模組,看到她在訂單斷線後,另闢戰線,開發襪子教學,做出童趣商品的諸多努力,不也更能見到台灣人絕地重生的旺盛能量嗎?《台灣黑狗兄》的真正魅力就來自於電影中不時晃動的小人物身影,那種從背脊骨自然流射出的志氣,才是最傲人的生命力。
當然,我認為《台灣黑狗兄》得能排進台灣電影市場映演,其實也標識了台灣人傲人的文化高度,即使有好萊塢強片《鋼鐵人三》和《遺落戰境》壓境,同屬紀錄片,亦另有奧斯卡加持的《尋找甜秘客》,台灣議題的紀錄片也仍能站有一席之地),這種百花齊放的文化內容,不更是台灣傲人的文化風景嗎?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