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城執導的《逗陣ㄟ》很有機會拍成台灣版的《幸福的三丁目》(音樂總監呂聖斐打造的主題音樂,就很近似《幸福的三丁目》由佐藤直紀打造的主題樂章),雖然編劇(徐錫彪、盧金城、王瑄錡)有著擁抱(或者重建)昨日的誠意與企圖,然而功力稍遜,角色深度不足,對白太過直接,人物與歷史的連結點不足,幸福與催淚指數都未達期待高度,可惜了。
《逗陣ㄟ》基本上是民國70年代的台灣眷村故事,主軸就繞著梁修身飾演的劉杭生一家人圍轉,劉杭生是隨著國民黨來台的退伍軍人,轉開計程車為生,江淑娜飾演的劉太太則是勤力持家的家庭主婦,他們育有一子三女,從家庭、學校到眷村,青春期的煩惱與肆無忌憚的童年,都以劉家做核心,以不規則的點線面散射開來,藉此串成一個台灣經濟起飛前夕的時代拼圖,製作團隊花了不少力氣去重建舊台灣的景貌,從舊眷村、髮型、旗袍、洋裝、海報到廣播聲音都煞費苦心,其中以各類交通工具最見規模:從大巴士、計程車、小摩托車、腳踏車,甚至賣麵茶的小板車,應有盡有。
我並不懷疑《逗陣ㄟ》重建時代的誠意,然而,人物地圖太過狹窄,卻抵銷了《逗陣ㄟ》的美術企圖,亦使得劇情動力未能有效延伸的關鍵。
首先,《逗陣ㄟ》把騷動核心交給劉家么妹亮亮(汪筠書飾演),其實是太為難了這位小童星,她的台詞唸得極溜,但是對應的表情卻不盡自然,亦即言非心聲,一切硬背而來,古靈精怪的魅力就不如預期;相對之下,時而賢淑、時而捉狂、時而慧黠的江淑娜,雖然使盡渾身解數,卻因刻意外顯想要討喜,油氣太重;至於梁修身的表演,則是溫柔敦厚有餘,看不到生活的壓力(戶頭只剩幾百元了,連女兒都生氣了,唯獨他還不溫不火,為妻緩頰),甚至還會莫名地帶著小女兒跑圓山飯店去吃鬆糕,順便介紹泛黃照片中的中國親人(那是全片僅見的老芋仔家園之思,但是處理得沒頭沒腦,沒有前因,亦不知何以只帶么女一人?)......
《幸福的三丁目》的功力在於人物皆有血有肉,亦有喜怒哀樂從根莖枝葉蔓生,《逗陣ㄟ》卻都只是浮光掠影輕輕一觸,不但主角家人如此,其他真正有戲的配角亦都只是皮相功夫,罕見角色內心。
《逗陣ㄟ》的配角人物眾多,但是真正有戲的則集中在不雷洪與楊琪飾演的雜貨店老闆夫婦,范瑞君飾演的校車司機與私慕她的修車廠老闆陳慕義,以及愛上劉家長女芬芬(司徒穎霜飾演)的上尉軍官(蕭聖傑飾演)三組演員身上,同樣地,雷洪、楊琪與范瑞君亦都太「愛演」了,誇張的動作想要博觀眾一粲,卻忘了照顧角色本身的真性格,以致於每個人物都太「虛」了,只見水花飛濺,不見揚波的細節與動機,甚至於還要背負族群融合的使命(雷楊配是本省尪與外省妻;梁江配則是外省丈夫與本省某的結合;上尉軍官還得是原住民,才能帶出誰才是台灣主人的議論),《逗陣ㄟ》想談的事實在太多,卻又都談得不盡深入,備多力分,因而未能真正撼動人心。
至於電影中砸下大手筆完成的幼稚園校車的火燒車場景,既不真實,又不盡合情理:怎麼冀求小小年紀的亮亮來勇救一車幼童?又怎麼讓「路人甲」吳定謙變成了浴火英雄?他可以毃碎車窗,其他的圍觀路人卻只會在車外比手畫腳嗎?緊張的煽情大戲,反而暴露了戲劇邏輯場面調度的盲點。
同樣地,壓軸的馬拉松賽,盧金城頗具巧思地用雙版本的手法來詮釋,就在夢幻到讓人不忍置信之際(亮亮使盡各種詛咒與干擾撇步獲勝,其實是只圖搞笑的策略),他即時回歸現實,讓亮亮成為殿後選手,但是卻又不忘讓其他人繼續搞笑(不准主辦單位收攤,眷村老少全都跟著陪跑),此時的《逗陣ㄟ》其實已然遠離了人生寫實情境,而是要以脫軌的激情來點化「逗陣」主題,雖然立意甚好,要讓亮亮跌跌撞撞的長跑象徵台灣從那個年代往前直奔的銳氣與志氣,卻也因為太過一廂情願(甚至完全避開了林暉閔的參賽結果與心情),未能成為集體共鳴的振奮力量。
從《志氣》到《逗陣ㄟ》,這兩部台灣春節賀歲電影,都看得出創作誠意,但也暴露出編劇太過薄弱,素材太過簡單,人物太過皮相的弱點,兩相比照之下,編劇一環顯然是台灣電影最需要再琢磨使力的關鍵了。
同感
电影不错,但这篇影评写得不好,汉语功底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