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導演張柏瑞執導的《志氣》,取材自台灣景美女中的拔河隊少女2010年勇奪義大利世界盃冠軍的真實故事,原本是極其熱血的勵志題材,如果能多一點細節,多一點血肉,格局或許不足如此。
太過皮毛,太過簡單,不但是《志氣》的問題,亦是多數台灣電影的問題。
動人的運動電影,都有著奮勇向前的主題,《志氣》找著了一句極其迷人的口號:「所有的運動都是要往前衝刺爭取勝利,只有拔河,卻是要一步步的往後退。」這亦是英文片名《Step Back To Glory》能夠一眼吸睛的關鍵,但是「Step Back」的概念在全片中,除了比賽實況外,產生了任何人生哲理的啟發嗎?沒有,「Step Back」固然是拔河運動的核心本質,但是編導未能在「Step Back」上找著確實,且有意義的對話,口號終究只是口號。
從《南方小羊牧場》到《志氣》,新生代女星郭書瑤確實努力想要擔起一線女星的重擔,但是她在《志氣》中飾演的春英所流的汗水力氣卻沒有得到劇本的充份支援,以致於欠缺真正動人的爆發力。例如,由阿嬤胼手胝足,獨力撫養長大的春英,只因為要北上求學,阿嬤就為著六元的月台票在那兒左右為難,劇本的始意是要藉此突顯春英家境清寒及祖孫深情,阿嬤的節儉與期許,理應是她北上奮鬥的最大動力,但是後來的春英反應,卻像極了驕縱成性的富家千金,可以因為賭氣就輕易放棄,可以因為率性就退隊返鄉,渾然忘卻自己北上的始意,劇本只想帶動血性情緒的戲劇高潮,卻因此扁平了角色性格,就算最後再安排了由隊友照顧阿嬤的情節,強調友情與溫情的回馬槍,卻已無濟於親情的虛空。
郭書瑤的體格究竟像不像拔河隊員?原本可以不是討論的焦點,問題在於《志氣》做為一部女性運動電影,卻無意在運動的本質上多做琢磨,而是在「看得見」的表相世界上反覆停留:從拔河隊員的巨大食量(廚房阿姨的殷勤張羅,卻只是皮笑肉不笑的老招,讓《志氣》的格局有如一般電視劇的罐頭醬氣),到海邊長跑的「壯觀」場景(是的,那是《火戰車》經典的描紅重現,簡單卻煽情的設計,固然拍出了台灣海岸之美,卻也因新意不多,讓《志氣》的格局只能停留在取經致敬的層級,無緣從「Step Back」的特色中,提煉出一家之言),在在顯示了編導在處理運動題材時,錯失了從專業出發,讓普羅共鳴的表現可能。
例如:手力與腳勁可以在訓練或比賽中有多少文章可以發揮?莊凱勛飾演的教練除了抵抗學校老師的岐視外,竟然從頭到尾未能講出個運動道理來,甚至最後要隊員在心掌心中寫下志氣兩個字,還是由楊千霈號令的,真正可以和片名呼應的戲劇動作,竟然就這樣草草交代過去,何只是可惜?莊凱勛從頭到尾只能以他的悲憤表情來演戲,甚至最後還是由他領獎抱獎,都是錯焦的戲劇安排了。
《志氣》對於女選手的懷春心情還有些細描,主要在於選擇女裝上的困擾,其實,猛吃增肥的比賽需求與求美思春的少女情懷原本是矛盾對立的,但是全片亦只能在穿衣鏡前點到為止,未就手掌結繭,手腕腰間盡是拉扯傷痕的青春惆悵,點出這群女娃為了奪冠理念的犧牲,亦極可惜。
至於春英目睹學姐「唸了大學又怎樣?最後還不是只能在市夜擺攤!」的生命感歎,同樣也是《志氣》「心有餘,卻力不足」的現象觀察,明明點出了台灣大學生謀職不易的就業困境,卻無法提供解答(景女校友聯隊的真實故事似乎是一個可以借力使力的夢幻藍本),只有問號,沒有驚歎號的劇本,讓《志氣》只如低空掠過的蜻蜓,水紋輕拂,難成波濤。
志氣vs.$
春英和阿嬤的祖孫情這麼感動 也能嫌
春英只是個小高一 是要她多懂事
阿嬤看她回家 也不多問 立刻煮麵給她吃
不夠細膩嗎
電影是講體保生在台灣不受重視的困境 跟大學生起薪沒太大關係吧
教練要春英跳青蛙跳的時候 就有說隊友都是妳一生的夥伴 拔河是團隊運動
我看的時候 很多人都偷偷掉眼淚
這是一部感人溫馨 真誠 的電影
已經比多數的台灣電影還要強很多了
簡單又能發人省思
真不知藍老師認為要如何才能滿意?
一定要有一些沉悶 看不懂的片段 才叫有深度嗎
請問藍老師: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為何意?
藍老師這篇不盡同意。
第一,春英返家的反應才不是千金小姐的態度,而是多數人失敗之後還是想要回到溫暖的家。(親情才是最後依歸)
第二、莊凱勛飾演的角色也許不會說甚麼大道理,可這不就更貼近我們台灣教練(運動比賽的教練通常也都不大會講話)甚麼話都不必說,做就對了那種幹勁!?況且,也許導演是為了要求分配戲分給楊千霈,所以讓她做了發號施令的動作我也覺得沒甚麼不好。
其次,針對這部片點到為止的說法,也許導演也只是想讓觀眾輕鬆,不抱太嚴肅的探討體保生升學之後的問題。(在學校面臨一般生的揶揄,其實我看的那場正好有映後座談,兩位劇中演員說到,其實在學校裡面,大家都對他們是很好的,反而劇中的情況是為了戲劇效果才有那種反應) 有時想想會不會是普遍高素質觀眾對國片要求愈來愈高,但真心覺得《志氣》已經算在國片中不錯又有誠意的作品了。
台灣拍的出廣島之戀嗎?
發現留言的諸位感到憤憤不平的點在於所謂的"戲"但個人認為藍老師講的是"電影"
骨董市場裡有一種法則,當真貨看多了,就分的出何為贗品。但贗品看多了,連近在眼前的真貨也不知道它是真貨。
很多時候覺得台灣電影(2000~)只是電視劇or偶像劇的轉換,要有戲,有熱血,有爆點,最後的高潮前要有一段大吼大叫互罵落淚擁抱之類B級好萊塢公式。
SUCK!
誰該負責?
在下提出一點看法
台灣電影攝影都很厲害,但不知為何導演都不太會用鏡頭說故事,永遠要講話,講話,講話。這絕對是電視劇的作法。
幫藍老師回上面的一些人,特別是覺得賽德克很好看的,先去看完IMDB TOP 100再回來吧,諸君已經分不清真貨與假貨了。
同意台灣導演的確習慣用對白說故事而非鏡頭,在情節敘事的細膩程度不夠,只能用大量對白鋪成
但也有一點我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台灣人被電視戲劇所影響至深,因此也無法接受電影裡面都用鏡頭說故事的手法呢?
畢竟電影還是要拍給觀眾看,如果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的喜愛,對某部分的業者而言是否會因此選擇觀眾取向,像是"那些年"我覺得他在說故事方面就真的是把小說給影像化,用情節來勾起許多人的內心,不是不好看,而是缺乏用影像說故事的深度與內涵。
同意藍老師,跟陣頭的問題一樣,整部電影看下來,感覺終究是電視劇格局,台灣少有導演能用鏡頭說故事,非要塞一些理所當然的對白,實為可惜。
所以我們比較淺俗,覺得賽德克巴萊或、志氣或陣頭好看的人都沒水準?我想這不是藍老師的本意啊!表達自己的想法 ok,拿藝術評論來審視商業電影也 ok,但反映教養的基本風度與禮節要保持住。假貨二字就把這麼多的努力一筆勾銷,非常不妥。
抱歉,剛好在下就是粗人,雖然賽德克巴萊還有成長空間,但在有限資源下能拍成這樣,在下已經覺得很感動。我沒有那種 IMDB Top 100全部看完並評論的素養,但剛好覺得這三部都不錯看,大概大部分人就是食人間煙火的
看完電影後,再看藍老師這篇評論,甚有同感。
一部電影「好看」與否,當然很主觀,就像從票房看,可能推論「大尾鱸鰻」很好看,所以觀眾進場買票支持 --- 但我卻是皺眉頭,如果台灣都是這樣的片在賣座,大家真的得擔心了。
我個人覺得現在的台灣導演有很多共通的「技術」問題,例如:剪接技巧。
以「志氣」而言,導演的剪接沒有差得特別出色,跟很多現代台灣導演一樣都不好 --- 最後片尾的回憶片段真是大敗筆。把戲拖長的梗,大概是學到電視的壞習慣了。
另外就是藍老師提到的「劇本」問題。只能點頭如倒蒜般認同了。
不過,如果用普羅電影的口未來看,還算好看啦,畢竟運動電影真的不好拍,無論是專業或技術上。
志氣不錯看啊,我還有幾幕感動到流眼淚呢..
抱歉,我比較敷淺...不過我相信我的真性情..
郭書瑤的演技愈來愈好了~
她不是靠胸的!!!!
讓人感動的地方很多,每看必哭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