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你就明白為什麼台灣這麼需要公共電視,特別是在演完第一集之後,有中國背景的愛奇藝台灣站就急著下架的爭議時刻。
愛奇藝「給觀眾更多樣的內容選擇」的下架理由,當然可笑,卻也成了《爆2》的最佳臨時演員,臨陣加演的中國打壓台灣戲碼,血淋淋呼應了《爆2》揭露的台灣困境。
愛奇藝播出《爆2》第一集時,一刀不剪,第二集卻斷然下架。播出,不意外,台灣人早就習慣了這種自由言論;不播出,更不意外,在那個一黨專政,一切謹守最高指導原則的體制中,中國對台灣的霸凌,什麼時候手軟過?
媒體報導說,關鍵在《爆2》系列中,濃濃的台獨對白與台灣優先的本士意識,觸痛了中國底線。其實,《爆2》撩動的意義,遠遠超過,更大過台獨話題。
關鍵在於多數的電視台只會用偶像劇和長壽劇餵養我們夢幻糖衣,不想,更不敢碰觸現實的壓力與苦悶,然而,不說不講,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想糖衣加工,只會讓媒體更沒重量,更沒人在乎。
公視存在的價值,就在於關懷弱勢,要從幽微處切入,言人所不敢言,為人所不敢為,而且不是大聲就好,更不是敢說就好,除了要言之有物,更要能打中要害,才會擲地有聲。
《爆2》的不俗,在於它不是只想撿拾三一八學運的口號,或去復刻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激情時刻,而是編導踩上了更高的創作點,以更遠更廣的視野,讓每句口號,每個議題都有正反辯證,有擦撞,就有火花,有對比,才有思辨,才有回響。
《爆2》的犀利,在於創作視野的高度與廣度。
例如,三一八學運曾經高喊的:「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在片中就有了「當貧窮成為事實,打工就是義務」的對照組。窮學生要如何兼顧打工與學運?過勞的律師又如何在老闆見到財團就轉彎的現實中,繼續追求他相信的正義?
例如,台灣自詡言論遠比中國更自由,但是《爆2》卻用「言論自由又怎樣,還不是把它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來批判媒體只顧消費太陽花女王的心態。
例如,瞧不起當前媒體,想要重建新聞品質的浪潮社同學,不也差一點就把「聽說」當成新聞,直接發布?曾經反對財團壟斷媒體的同學,面對點擊率下滑的壓力,也禁不起財團招手的誘惑?
例如,王丁筑不過唱了首「美麗島」就被舉報為台獨歌手,不錄道歉聲明就得賠二千四百萬,最後雖靠直播解圍,隨之而來的卻是連「好好唱支歌」的權力都遭剝奪,還有排山倒海的電話騷擾與從對面大樓直接射進臥室的雷射光霸凌......
例如,《爆2》不玩膚淺的排他遊戲。台灣學生可以大剌剌說:「我來自宜蘭,我支持台獨。」但是,中國交換學生黃茜,只須說「我來自安徽」,不對台獨表態,就算換來部份人的異樣眼光,卻也贏得更多人的包容。同樣地,黃茜可以嫌「大陸妹」聽了刺耳,何士戎也對同學揚言,再說「阿六仔」,就要翻臉。懂得尊重異己的恢宏視野,讓《爆2》更加氣勢湯湯。
還記得那首六四抗議歌曲《歷史的傷口》嗎?「閉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廿八年前演唱這首歌曲的,如今有人軟弱,有人屈膝,多少青春終究以「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的姿態,一路崩壞。《爆2》的珍貴與尊嚴,就在編導緊緊握住﹁幫我記得我還沒壞掉的樣子﹂的主軸,它不想,也沒有譴責那些壞掉的人,因為,不想壞掉的青春光熱才是人生最應謳歌的章節。
七年前的《爆1》曾經激盪出無數青春志氣,二○一七年的《爆2》則直接書寫著殘酷現實,正在鋪天蓋地噬咬著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影集中的年輕人即將畢業,即將進入社會,即將決定台灣的未來,公視透過《爆炸系列》記錄這個世代的骨氣與熱情,不才是公共媒體真正該做的事嗎?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