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Moore執導的《歌喉讚(Pitch Perfect)》其實不太需要電影評論,因為電影的主要訴求在青春與音樂,劇情用一句話就講完了:Barden大學兩個音樂社團的競技。
《歌喉讚》的人物塑造不論是男女交往、父女矛盾、同性相斥、胖妞自嘲、黑人就賤或亞裔就怪,這些偏見塑造全遵循著美式校園電影的刻板印象,並無新意,轉折都可預見,勝負結果沒有意外、至於不時脫口而出的粗口俚語,亦只是青春叛逆的口舌之快。全片的的美麗與哀愁,基本上都纏繞著阿卡貝拉(a cappella)運轉。
阿卡貝拉原意是無伴奏合唱,指的是一種無伴奏的音樂形式,全靠人聲來哼唱出旋律與節奏,《歌喉讚》裡安排了純男聲和純女聲的兩個阿卡貝拉團體「美麗女聲(The Bellas)」和「痞子幫(Treblemakers)」來打對台,性別成了最鮮明的標記,因應性別而生的青春爭議,卻也因此顯得太過直接而膚淺(例如:打對台就是世仇,就不能與對方有性關係,否則就得逐出團體;但是美麗女聲的座車沒油時,還是得向世仇求援,同車出賽......諸如這類食古不化的死腦筋,自我設限的死胡同,其實都只是愚頑不靈者,終必自食苦骨的校園電影老梗了)。
《歌喉讚》的阿卡貝拉呈現法分為兩種:有音樂伴奏,以及純人聲組合。坦白說,純人聲就有如原汁原味的天籟入耳,有音樂伴奏,固然也動聽,卻因為後天加工,不再純粹了,宛如人工美。
天籟就教人難忘,《歌喉讚》的兩場戲就極富魅力:首先是女主角Anna Kendrick飾演的Beca首度參加阿卡貝拉社團甄選時,席地而坐,手拿著塑膠空瓶,一面開口清唱,一面用手擊空瓶與地面,人聲器物聲,聲聲交錯,抑揚頓挫的旋律,看似信手拈來的即席演唱,卻別具韻味,功力不凡;其次則是痞子幫在校園中進行社團招生時,你唱我和,就靠著天然嗓音與高低音交錯的和聲來吸引同學,同樣讓人聽得好生迷醉。
只不過,「美麗女聲」和「痞子幫」並沒有享受到以阿卡貝拉唱出人間絕美的樂趣,《歌喉讚》其實是一場透過社團競賽而衍生的校園權力爭奪戰,例如「痞子幫」的首腦Bumper(由Adam DeVine飾演)可以只因為我不喜歡你身上的氣味就排拆新血加盟,在舞台上更以尖酸苛薄的語句羞辱對手;「美麗女聲」的首腦Aubrey(由Anna Camp飾演)同樣也是只會死抱傳統,不知變通的保守女郎,她在意的不是團員的心聲,而是笛聲一響,大家就得齊一行動的指揮威權。不管是Bumper或Aubrey都未曾在音樂的和諧或創新中找到飽滿酣暢的幸福滋味,Bumper更因為好萊塢一招手就棄團而去...諸如此類的插曲,都讓《歌喉讚》的青春信念更加狼狽,格局更加庸俗。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阿卡貝拉究竟怎麼唱才是好?才能勝出?電影中的評審不曾吐露片語隻字,全靠兩位比賽轉播主持人的嘴皮子接龍,但是談的多是服裝和舞姿,少了音樂高低的分析,多數歌曲又都有電音襯底,原味盡失,只知臧否皮毛,未能畫龍點睛,直指勝負關鍵,所以最後也只能看結果,看不出門道了。
《歌喉讚》另外有一個有趣的文化觀察點:字幕。電影中的校園男女都不忘耍嘴皮子(接字歌的社團比賽更是有趣),但是語句機鋒,或者押頭韻的旁白趣味,都在考驗中文字幕翻譯師的功力,有些傳神點出了噱頭所在,讓人莞爾一笑;有些則是略過不譯,讓人悵然若失,譯或沒譯?通不通達?都夠讓有心人好好做比較功課了。
藍老師 可是您所謂襯底的"電音"
這些"電音"其實都是Accapella的"人聲打擊"
並不是後製出來的,是以人聲去模仿樂器和電子音效,而達到傳統阿卡貝拉沒有的新效果。
真正的ICCA (美國大學阿卡貝拉競賽),除了講究音準,也講究創新、舞台效果、選曲,這是現代阿卡貝拉和傳統教堂阿卡貝拉不同之處。除了有最佳主唱獎、也會頒發舞台效果獎、編曲獎、最佳人聲打擊獎。所以我覺得這部片比賽的曲目其實呈現了現代阿卡貝拉的獨特之處。
不過劇情方面,正如老師所說,關於阿卡貝拉怎麼唱、現代阿卡貝拉中的人聲打擊,都未提及,不只減少力道,也讓觀眾理解有些困難。(跟我一起去看的朋友 沒聽過阿卡貝拉,一直以為他們比賽時的打擊和電音,是背後有樂團伴奏..._)
希望你說的是真的,真要是人聲打擊,我的耳朵可能長繭了。不過,最初確實是A ccapella吸引我走進戲院,但是電影真的沒有拍出A ccapella的精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FLZABNcJM
藍老師有興趣的話,不妨可以再聽看看
痞子幫的表演,乍聽之下是電音,但是可以聽得到其中的爵士鼓聲有氣音,電子貝斯聲也可以聽到些微的子音(Bom, Biao,Boum Du), 所以可以確定這是人聲打擊沒錯,因為電音是只有音符沒有咬字的。
其實這種電音風格的人聲打擊這幾年都很流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kdlny_qkzI
上面的影片是今年Sing-Off A cappella大賽的冠軍,Pentatonix。最左邊的黑人團員負責的是人聲打擊,最右邊的團員Avi負責的是低音貝斯音。Avi和正中間的男主唱Scott都是ICCA比賽優勝學校的團員,Avi同時拿過最佳人聲打擊和最佳Bass。
Avi緊握麥克風前方,使自己能發出更接近Bass的聲響,很類似痞子幫成員的唱法。
所以歌喉讚的確是一部純人聲電影。
我覺得這部電影比較大的毛病,在於它雖然描繪出現代阿卡貝拉吸引年輕人的地方-可以唱流行歌、可以用人聲模仿電音打擊,但是她忽略了阿卡貝拉和合唱團最大的差別─團員以默契克服缺陷。A ccappella沒有指揮,所以編曲和練習、呈現都必須是所有人一起協調,片頭開宗明義評審便講了,女聲A ccappella團因為天生缺乏低音部,所以較吃虧。因此觀眾才會期代"美麗女聲"如何超越這種缺陷,結果美麗女聲的解套方式卻是因為有團員開刀後能發出異常的低音....
如此即便有嶄新的編曲,美麗女聲蛻變的力道仍被削弱了。
我認為[歌喉讚]應該有部分參考BYU(楊百翰大學)的Vocal point和Noteworthy這兩個Accappella團。Vocal point是純男聲團,以音準和舞台呈現幽默著稱,在2006年的ICCA奪冠。Noteworthy則是純女聲團,以巧妙的編曲和完美合音遮蓋低音不足的缺陷,而在2007年擊敗同校的vocal point奪冠。
Noteworthy的成功,來自於認清自己和努力
美麗女聲的成功卻來自好運...讓Beca的努力改革失焦了
小胖唱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