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不會喜歡一位反派角色,演過不少反派戲路的歐尼斯.鮑寧(Ernest Borgnine),因此就很難列名在喜愛明星的清單之中。
但是這位從劇場竄出頭的演員卻說過很有哲理的一句話:「我一直不想重回舞台演出,一旦你在舞台上創造出了某個角色,你就成了機器;但是拍電影則不然,每一回你都可以創造些新意。」
舞台機器論的著眼點很簡單,同一齣舞台劇的角色台詞與台步都是固定的,即使天天演出,上場時難免緊張忘詞,或者得因應一些突發狀況,基本上卻是得循著既定的規矩,重複再重複,於是就像生產線上的機器;拍電影則是在導演沒有喊OK之前,得反覆重來,但是每一回都許可變動,尋找新火花,最重要的是一旦創下了楷模,就算到達巔峰,不必再重複了,轉身可以去尋找另一個山頭了。
歐尼斯.鮑寧美國時間八日辭世,享壽九十五歲,我以反派角色形容他其實並不精準,一切只因為我第一次認識他是在1955年的電影《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中,他飾演的狠毒中士,最愛仗勢欺人,才剛在銀幕展露頭角的「瘦皮猴」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就慘遭他的毒手。(其實,只有在《亂世忠魂》中的辛納屈,才是名副其實的「瘦皮猴」,相較於鮑寧的粗壯身材與惡形惡狀的猙獰嘴臉,持強凌弱之勢,格外鮮明),但是他在兩年後奪得奧斯卡影帝的《馬蒂(Marty)》中,雖然扮演外型粗獷的屠夫,卻有顆憨厚又敏感的心,粗中帶細的動人演技,只有在2002年電影《九一一事件簿(11'09"01 September 11)》中那位喪偶獨居的退伍老兵可以比擬。
歐尼斯.鮑寧的奮鬥史其實挺有趣的,他高中畢業後早早就從軍,當了十年海軍,打完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找不到工廠工人的正職,都是母親念他說:「你不是很愛在別人面前獻醜,消遣自己嗎?何不試試表演這一行?」當時困坐愁城,惶惶不可終日的他,就真的宛如遇見導航天使,就此確立了人生方向,「十年後,我就從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的手上,接過了奧斯卡影帝金像獎。」這是歐尼斯.鮑寧生前最津津樂道的往事。
或許他真有顆細膩的心,擅於詮釋鐵漢柔情的角色,但是粗獷的外型還是限制了他的表演機會,以致於他雖然演了將近六十年的戲,卻很少遇見諸如《馬蒂》與《九一一事件簿》的演出機會,以致於很少有人深入採訪他的心路歷程,他往生後的相關訃聞,幾乎就像中央通訊社的通稿,很少動人細節,我只有在1973年的紐約時報一篇訪問稿中看見他形容自己的表演方式,有別於其他好萊塢演員相信的方法演技,每回接演一個角色時,他不曾畫出這個角色的人物關係或者家族血緣圖,列出他該有的性格與情緒,真要他做這種功課,其實不如殺了他,他的表演方式其實只是用心和腦袋去理解這個角色,然後讓感情自然流動,找到這個角色可能會有的說話口氣,「實在不行,只要想起演這個角色可以拿多少錢?就知道該怎麼演了。」
受限於外型,他欠缺了偶像紅星的魅力,以致於後來即使演過《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和《海神號(The Poseidon Adventure)》等片,但是多數演出都已印像模糊,只剩《亂世忠魂》的大反派與《九一一事件簿》的寂寞男人還有清晰人影在腦海中浮盪,謹為之記。
經您這一提醒,我的確想起原版"海神號"裡歐尼斯鮑寧的深刻演出,也恍然原來"亂世忠魂"裡那可惡的士官長是他演的,希望有機會找到"馬蒂"來看看(久聞其名一直未得見)
連結,再連結,不就是網路世界,網路文章的真實情貌嗎?多做連結,追蹤連結,生命的視野自就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