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電影配樂,音樂家究竟是看著畫面?或背對畫面?
答案是看情況。
電影配樂的主要精神就是透過音樂來強化劇情力量,不管是傷感或喜悅,音符的律動,讓電影畫面或意境得以更富感染力。
默片時期的電影配樂,受到戲院空間或者人力限制,通常是只有一位音樂家,看著畫面彈鋼琴(或風琴,或其他樂器),悲傷用慢板,動作配快板,配樂使命就算完成。如果得動用到大編制樂團,通常只有指揮一人面對銀幕,其他團員則是背對銀幕,一切就靠指揮看著畫面,指揮團員或快或慢表現音樂情懷。
樂手或者指揮看著畫面的真正意義就在於用「精準」地用音樂解釋劇情。現場配樂強調即席演出,但是不能漫無章法,聲音或音樂的精準到位,才能引爆配樂的化學效應,不過,現場配樂風險太高,先到錄音室完成音樂,事後再到剪接室裡精準對位,成為聲音工程必要的流程。僅管如此,預錄音樂時,也得有人釘著銀幕看,精準算出節拍與長度,適時用音樂輔佐畫面。
台灣林福清執導的《不倒翁的奇幻旅程》中就玩了一場現場配樂戲,林福清在整部電影中一再強調「想像力」的重要,吳朋奉飾演的膨風叔要在戶外空地放電影給鄉親看,還是一部武俠片(從簡短的電影片段來看,像極了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偏偏現場沒有音箱喇叭,也就是成了一部默片,鄉親當然譁然,不滿之聲四起,怎麼辦?電影沒有聲音,就讓人給他聲音啊!於是台南左鎮的奇人異士加上電影主角,全都下場,用自製樂器搭配傳統樂器,組成四人樂團,就讓鄉親看了一部沒有對白,但有音樂調味的武俠默片。
想像力是美麗的口號,但是執行上如果多注意一點細節,也許就更有說服力了。
電影中的這四位樂手,就排列在銀幕前方拉奏樂器,背後就是江湖俠客的影像流動,就視覺上而言,人物與空間的對應位置清楚交代了「現場配樂」的工程實況,但就現實情境而言,這種空間關係不啻透露著樂手其實是「瞎奏」,因為他們前方並無指揮,背後亦沒有長眼睛,其實並不知道銀幕上的故事情節,因此就成了電影歸電影,音樂歸音樂的一場「亂彈」。或許這場勉強湊合的演出,可以解決沒有聲音的一時困窘,克難有餘,應景有餘,卻不足以讓隨機應變的想像力,發揮更有力的聲音註腳。
如果四位樂手都旋轉側身,看著畫面來拉琴配樂,甚至能用樂音強化畫面效果,這部武俠默片的「想像力」效應,肯定更加震撼,只可惜,《不倒翁的奇幻旅程》的製片預算有限,要買影片版權或者從中另外譜寫配樂,都得另要一筆預算,才得以因應,只能採取「意思到了」的方式,就交代現場配樂的突圍思考,未能在音樂設計上多所琢磨。我無意非難《不倒翁的奇幻旅程》的製作用心,只是惋惜導演在拍片現場沒有多想一點,讓樂手能夠更寫實地落實配樂流程,否則,就個用「想像力」紓困的人生夢想就更迷人了。
下面附配的幾張照片就是一般默片演出的現場配樂場景,或許可以讓大家更清楚明白本文的主題。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