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導演三年前以《海角七號》讓人們看見台灣電影的彩虹;如今則以《賽德克.巴萊》讓影迷看見了台灣電影的脫胎換骨。因為《賽》片的主題敘事,美術、聲音、場面調度和演員工程,都標誌著台灣電影的進化能量。
首先,台灣人和曾經統治台灣五十年的日本人之間,一直有一種「有愛有恨,卻又不知道該愛或恨」的矛盾情緒,取材自日治時期最後一起武裝抗暴事─霧社事件的《賽德克.巴萊》,最核心的論述就是透過賽德克族反抗日本統治的史實,強調「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
這段悲壯論述不但適用於詮釋台灣住民過去四百年的歷史經驗,也適用於抒發台灣人面對國際橫逆的悲憤。至於電影中談及的賽德克部落間的族群矛盾和歷史 仇恨,更有如台灣近代史的縮影,提供台灣影迷參照古今的觀點,《賽》片實現的是魏德聖用電影書寫台灣史論的宏偉企圖。
其次,史詩電影最怕小鼻子小眼睛半吊子,八十年前的台灣長成什麼模樣?馬赫坡社的賽德克族原民聚落長成什麼模樣?魏德聖重建了「霧社街」和「莫那魯道部落」等主場景,手筆之大,場景之多,工程之細,才讓電影的史詩質感得以躍然銀幕。
台灣電影過去一直不重視聲音設計,渾然不知「聽覺比視覺更有說服力」,《賽》片的聲音工程從莫那魯道身上的配件到子彈的彈著點都不肯放過,精細講究,卻不誇張煽情,再搭配莫那魯道的深情祈禱文,全片的聲音魔法儼然已是電影聲音工程的教材範本了。
《賽》片中最讓人刮目相看的是沒有一位演員是閒人廢角,人人皆有型,個個皆有戲,尤其兩位男主角林慶台和大慶都是素人演員,卻完全沒有生疏稚嫩的青澀,從眼神到肢體,氣韻天成,魅力四射,有好戲可看,不正是商業電影的必備條件?
霧社事件讓傲慢日軍都不得不動容的關鍵,在於三百位賽德克戰士曾經力敗數千裝備新進,還有空中優勢的日軍,在這場必敗戰事中,魏德聖在場景設計上強調了羊腸小徑的山林游擊戰特色,場面調度上則是從落石到肉搏,從垂直到橫移,娛樂性與可看性全都兼具,讓人完全不覺時間流逝。
兩千萬美元的製作成本,在好萊塢算是小片,卻已是台灣電影的天文數字,雖然動畫仍嫌粗糙,音樂亦嫌過甜,但是《賽德克.巴萊》交出的成績單已夠讓人期待台灣電影的脫胎換骨,更上層樓。
老師,第二段最後兩句話應該是--「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是的,官網首頁上的文字是如此書寫的,劇情中給人的感覺卻是「你的文明」的感覺,不過,一切以官網為準。
你好:
我還沒看過電影,但其實對這部片總有著既期待又怕失望的情緒,以下是我昨天寫的想法,希望版主的評價,能推翻我的不看好
導演魏德聖的堅持是值得佩服的,但是我不會因為他是努力有毅力和決心的人,就看好《賽德克‧巴萊》
首先,魏先生很顯然具有極度的電影熱情及理想性,也是能堅持理想披荊斬棘以實現夢想的人,但是,這不代表他就是一位天才導演。
就算不是天才導演,也可能在一部部片的拍攝下,靠著努力和不斷的練習,成為一位擅長說故事,像王童那樣的導演。
但問題就在,魏先生受限於目前台灣電影製作的困難現狀,無法有源源不絕的拍片練習機會。
一部《海角七號》成就了魏德聖,奇蹟似的高票房,讓他有了圓更大的夢的資本。
但《海角七號》以電影專業來論,它離完美還很遙遠,劇情的拖拉冗長,不夠精簡,是它的缺點之一。
然後一下子,《賽德克‧巴萊》開拍了,巨額的拍戲成本,製作環境的險峻,我們一路看著魏德聖一步步克服,終於,《賽德克‧巴萊》拍攝完成,即將上映了。
我也同許多人一樣,希望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是如同《辛德勒的名單》一樣的史詩片,但理智上,卻不斷提醒我,《賽德克‧巴萊》很可能是目前的魏德聖無法掌握良好的巨作。
今天,《賽德克‧巴萊》在威尼斯影展世界首映了,上下集的精華版,各國媒體評價不一。
電影網站Cine blog表示,本片過於關注瑣碎的故事情節,未拋出更廣闊的眼光,且過度的戰爭畫面令人疲憊。
理應是去蕪存菁的精華版,卻予觀眾「瑣碎」的評價,那是否能推論出,到時上下集的完整版,很可能浮現冗長拖拉,卻不足以說服觀眾的問題?
一如《海角七號》時,友子的書信和主劇情的連繫度不夠,甚至可以說,魏德聖陷入了自我浪漫的演繹角度而不自覺。
當然,《賽德克‧巴萊》尚未完整在台灣觀眾眼中呈現,我所憂慮的或許是庸人自擾,成品很可能達到魏德聖理想中的高度。
我希望,我的不看好,可以讓日後的觀眾評價給推翻掉。
一切,靜待《賽德克‧巴萊》。
是的,好萊塢拍過不少原住民抗暴的題材,成本也比台灣電影多了許多,從好萊塢觀點看《賽德克‧巴萊》,確實不夠新, 從工業觀點來看,《賽德克‧巴萊》是個里程碑,是一個夢想家全力衝撞的結果,台灣電影是進入了新頁。至於,影迷們,看完電影再說吧。
樓上的寫出了我擔心..(按讚)
前面網友kay分享他對海角七號的看法:"《海角七號》以電影專業來論,它離完美還很遙遠,劇情的拖拉冗長,不夠精簡"
不知道k網友有多專業,劇情拖拉冗長? 那真是見仁見智。
至於被過度吹捧《辛德勒的名單》,我以為Steven Spielberg除了他擅長的科幻片外,其他的作品都很矯情失敗。
媒體或影評可以作為參考,但是還是得自己親眼看過,或者選擇不看。多少流芳萬世的藝術作品當初被噓得一文不值?
"賽"片我還沒看過,但是我會去看。"海"片我看過,我不同意 kay的看法。
to小程
我覺得,電影是每個人都能在觀看後有自己評價的
你可以覺得海角七號完美,但我覺得它確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我覺得辛德勒是部好片,至於賽德克,我期待影迷的評價能推翻我的不看好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魏導在「海角七號」DVD中的導演講評中也有提到:他在影片開始時帶出劇中每個人物的舖陳方法其實有冗長,其實他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帶出每個人物及彼此的關係,又不會太過於冗長。
魏導拍完片之後也是有檢討哪些地方拍得不好,也知道如何改進。所以我期待他的賽德克巴萊能夠再造佳績。至於電影動畫的部份,我想大陸的合作公司也盡力了,因為當初合作的韓國公司倒了,最後找到大陸的公司來承接,但是時間上非常的趕……
'海角七號' 真是好看
穠纖合度 恰到好處
適合不趕時間又有生活感觸的人品味欣賞
對 '海角七號' 的好賞度與個人生活歷練多寡成正比
'改善空間' '不好看' 只不過都是個人主觀作祟
'完美' '好看' 的見解亦同
只不過是後者掏到金
前者扒到糞的差別而已
至於說到影片真正的鑑賞價值
還是要以導演的意念對當代觀眾的共鳴與影響程度為準
此外
不入流影評人若把評論焦點放大在其他部分...充其量不過是錢與心眼的牢騷爾爾
導演與不入流影評人的差別
在於前者將文字化為自己的作品
後者將別人的作品當作清高的工具
以上
放諸 '賽德克巴萊' 一片亦準
怎麼會有人還沒有看過電影
就先把自己寫得面面俱到的"擔心"
長篇大論的貼到別人的部落格留言區裡?
真是神了
這麼需要存在感?
不如看完以後
再來寫"看完後證明了我的擔心是對的"
或是"看完後證明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不是比較有禮貌嗎?
reader +1
嗯,謝謝樓上建言,我確實思慮不周了
抱歉給版主添了麻煩,造成困擾可以將我留言刪除,抱歉
確實,我會管理留言,廣告性文字是一定會移除的,一般留言除了情緒上的偏執,不管我認不認同,多數都是保留原貌的。
不管自我或他人的評價與否,光是完成這部電影,就值得大家抱以感動的掌聲…
Kay,
完全懂你的疑慮。
台灣電影至此的確是寫下了一頁里程碑,可是電影不是只有台灣拍,全台灣也沒有人是只看台灣電影長大的,電影拍得好不好看自然就不會只跟台灣電影比。
這幾天媒體報導了威尼斯影展後國外媒體一面倒的好評,跟中國媒體一面倒的壞評。台灣媒體對於台灣之光通常報喜不報憂,偏偏中國媒體的影評對於政治敏感的台灣人而言又存在著含沙射影的味道。看完了一堆影評,結果仍然不知道電影到底好不好看? 可看性又如何?
我理解你不想引起筆戰的心情,不過未審先判的個帽子要套在自己頭上也未免太沉重了。藍老師做為數一數二的的華文影評人,事實上我也很好奇藍老師看的是國際版或是台灣版,或者是魏導演跟倒海角七號時期比起來,功力是否又增加不少? 外國人是否能輕易看懂?
即使我還沒看過賽德克巴萊,也深深認同這是一部為台灣影史寫下新頁的鉅作。可是你的疑慮我也全部都有,因為敝人文化水準低落,無法領略海角七號的精髓。
華文影評不知道該相信哪邊出品的,所以我找了一堆英文影評,邊看還邊過濾作者的姓以及確認網址裡沒有含TW或CN,確保我沒有看到英文皮中文骨的影評,結果發現搜索小困難,最後來到了這裡。
這麼大費周章地在電影上映前先跑來看影評,也不過就是不想錯過經典又不想踩到地雷。畢竟敝人領悟力相當低,花錢進電影院睡覺這種活動我就不參予了。
我看的是你所謂的台灣版,也是電影公司所說的完整版。
我是新加坡人,從未到過台灣,被《海角七號》感動到進戲院看了四次,然後不管是原聲帶、電影小說、鋼琴琴譜(我不會彈鋼琴),還是魏德勝小導演日記,甚至《賽德克巴萊》電影小說都買下了。
再加上看了《賽德克巴萊》當年的五分鐘預告版,就期待《賽德克巴萊》至今。
《賽德克巴萊》的電影小說,讓我想起了中學時代讀過的一本英文書“Things Fall Apart”,講述的是非洲某部落和殖民者的衝突。
何謂文明,何謂野蠻,不管是《賽德克巴萊》或是"Things Fall Apart",都值得細細品味、賽考。我不會理會其他人的看法,我會在觀看了《賽德克巴萊》后,再自己沉澱、凝思。
我能被海角七號感動,我深信我也能被賽德克巴萊打動。期待著《賽德克巴萊》在新加坡上映的那一天。
期待新加坡的朋友在看完電影後,再來分享你的看法。
如果看場電影要變得如此『專業』與『沈重』,那電影工業大概就只能存在辛德勒的名單這些『專業厚重』的片子。
賽德克巴萊,我想能夠真正將這段歷史好好說出來的人真的不多,藉由電影,我們有機會短短的時間李,描繪出一個大概的輪廓,去試著認識當初那段我們無從參與的歷史。
當然,有人看的是感動、有人看的是鋪陳、有人看的運鏡、有人看的是場景,每個人看的是不一樣的東西,有人認為冗長,有人大呼過癮。變形金剛3不也如此,有人搞不懂到底演什麼、有人大呼爽快、有人開場沒多久睡到結束,但到底還是本年度目前為止的最賣座電影。
影評不重要,只要期待、想看、願意花錢去看,即使在電影院裡睡著了又怎樣?如果在意影評的意見,又或許因為莫名其妙的『擔心』,卻因此錯過了可能撥動自己心中那根弦的機會,我覺得那才是真正的遺憾。
期待、想看、願意,就去電影院裡,用自己的感覺、自己得眼睛好好去感受一下賽德克巴萊。
我其實不太想在這裡討論影評的價值。書寫,是我自己的認知,沒有迎合與取巧,只是沈澱後的思考;瀏覽則是個人的選擇,寫作,不想只發抒個人的情感(雖然,那是必然的動力之一),求更完整的,全面的觀照是自己追求的目標,至於有人要訴諸印像主義的好看與否感受,那亦是個人的選擇。那與寫作者的本意是毫不相關的另一回事了。
認同 Kay 所寫
我剛看過《賽德克.巴萊》上集 整片有如史詩般的雄壯 聲光音樂更是氣勢磅礡 史實與娛樂效果兼具 絕對是水準以上之作. 尤其是開場的5分鐘獵豬廝殺 更是經典! 連扯後腿的大陸影評都不得不誇讚一番呢!
真的不必管別人怎麼說,問自己看到了什麼才是最有意思的。
真正優心國片發展的人 所擔心的是
這部以 凱道首映總統參加 還有人說出不看該片不是台灣人的民族主義式相挺
也有觀後評列出一堆缺點卻還說好看
有哪一部片能有此[殊榮]
如果 這樣的情況下 賽片的票房不佳
恐怕將來很難有投資者願意下重本投資國片
以台灣近幾年的電影水準加上預算的有限(國際水平),賽片是值得台灣國人鼓勵的,但電影工業畢竟是一多元文化與商業行爲的產物,想要躍上國際舞台,平心而論,仍有一段距離,看看非商業行為的歐美得獎作品,有幾部能在本地院線存活,與國際接軌,多吸收外國的know-how,希望大家一同進步,而非夜郎自大,勿因人而廢言,跳脫意識型態,鼓勵多於責難。
加油,台灣!
我看了賽德克巴萊,看完的想法和Kay的感想是一樣的。魏導的用心和誠懇,也深深感受到想要把這個令人動容的故事不論是形式上或實質內容上提昇至一部史詩電影該有的水準。著眼小處,魏導有好幾個場景非常細膩、非常用心,而且也很有創意,非常好看。但是每一句美好的電影語彚串結起來卻有不夠流暢的遺憾,反而感覺零碎拖曳,整部上集看下來,後半段的確有漸入佳境之感,但卻走出戲院除了因戲情深沉而自然產生的稀噓之外,卻缺了一部好電影帶給我酣暢的滿足感。
平心而論,它可以更好。比起其他華人導演,對電影掏心掏肺的令人敬佩的魏導說故事的功力還不夠圓熟。當然沒有所謂"完美"的電影,但賽德克巴萊的確還有進步的空間。
不論如何,賽德克巴萊在台灣影壇的地位不容抹滅,在電影形式、或電影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地位都是。雖然對魏導有著更深的期待,但我為他的認真、用心、誠懇、誠實的影人態度感到動容。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有主觀的情感投射,也有接近客觀的衡豆標準,大家在討論之餘,別攻擊不同意見。如果說,賽德克族人追求的是祖靈的庇佑和族人靈魂、尊嚴的救贖,台灣電影界(包括從業人員,和我們這些觀眾)所追求的,是電影格局能因此拉高,不再只有小情小愛的故事或創作者自溺的那些令人提不起勁進電影院的小格局電影,這是魏導演追求的創作自由與尊嚴所做的努力,也因為他是那麼認真誠實,所以我不願只寫好的評價,而一味誇獎或全盤照收。
當然這只是小小管見,也不知魏導是否能看到,能否感受到對他愛深責切的心。有話當說,直視困境,這不就是賽德克族人釋放靈魂、尋求與祖靈相會的初衷嗎?
本來就不該隱善揚惡
尤其如果是真心愛護的話
重點在於
按理應該"看過以後"
再來留言交流討論
(就像樓上的幾位大大一樣)
畢竟這裡是"別人的"部落格
而不是"自己的"網路空間
不是嗎?
是的,留言板是開放空間,我仍傾向請大家看過電影再來發表意見的。
提供此討論的平台,正面思考,不也是好事一莊嗎?
大家願意來這裡討論,我都是歡迎的。
也不該只是隱惡揚善
好壞都說 真心的建言 才是真正的愛護
台灣市場小
要投資者投入像好萊屋片那樣大筆資金
還要能賺錢
恐怕還是得靠打入國際市場
要打入國際市場的話
受到的考驗就更大囉
導演認真拍戲
觀眾提出建言
這樣會是良性的循環
隱善揚惡 隱惡揚善 都不太好
也許
真心說出自己的想法跟感受
對創作者才是最好的
他才能知道 他想表達的東西
是否真的讓觀眾感受到
至於
版主如不想人家討論留言
應該會關閉這個功能吧
kay 留言時 還沒看到片
他在還沒看到片時
所寫的
我倒認為滿中懇的
也寫出他的心聲
在多元開放社會
又有何不可
但若版主希望看過片在發言
那就要尊重版主囉
我期待大家都在這裡分享真心話。
至於觀點如何,就是仁智互見了。
討論電影,前提最好是以作品為主,否則焦點就能聚集了。
啊,我寫錯了
我要寫的是"本來就不該隱惡揚善,尤其如果是真心愛護的話"
汗一個...
多謝您的細心!
評論寫的太完美了
真是讓人覺得
此片是世界第一的片
是的
討論電影 以作品為主才好
廣告及謾罵不好
其實,我自己覺得看影評再看電影是很冒險的,很多奧斯卡得獎的大片,影評好得獎多,但觀眾看到睡著或很無感的也是有,影評差的電影更不見得真的不好,想想我們私心喜歡的那些電影,每部都有得到所有影評或獎項的讚揚嗎?若當初影評沒稱讚就不去看,豈不是錯過好電影?所以,影評是沒甚麼用的,自己看過最重要,影評好自己看完很失望也是常有的事情,因為每人的見解不同。
再者,專找外國人評論這部電影的影評,實在有些冒險,外國人不見得中立,由其是批評的部分,因為文化語言風俗都不一樣。就連我們自己兩岸三地,同文同種,但是大陸賣的好的電影台灣不買單,香港賣的好的電影大陸不買單,台灣賣的好的電影香港人不買單,我們自己都有文化差異,更何況是別人。至於毀譽參半這種事情,侯孝賢和蔡明亮在很多"專業人士"的眼中,也是毀譽參半的,馮小剛和姜文的電影在很多人眼裡也是毀譽參半...。從外國人眼中,由其是批評的部分,來評斷電影好壞其實是很危險的。
若您真的如此在意影評,而且是國外的,那就推薦您幾篇參考,以下這些都是"所謂的國外媒體"做的評論,反應正面,當然反對批評的也有,但哪部電影是完美的呢?
加拿大TIFF的programmers co-director Cameron Bailey.在六百部參展片中,把賽德克列為他推薦的三部電影之一,刊在當地最大報National post
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也很有建設性,不是在亂問的,
http://blogs.wsj.com/scene/2011/09/23/seediq-bale-a-taiwanese-epic-of-historical-proportions/
http://arts.nationalpost.com/2011/09/07/tiff-picks-filmfest-co-director-cameron-baileys-top-3-must-see-movies/
加拿大那邊有段關於電影的文字也很中肯,
True epic cinema: many thousands of extras, large-scale battle scenes shot against the lush forests and mountains of central Taiwan, a multigenerational time span, and larger-than-life heroespaint an unforgettable picture of a little-known society's life and death struggle to preserve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beliefs, and their values.-- Shelly Kraicer
殖民者對當地族群或原住民的迫害,是近百年來世界各地都發生的普遍現像,對於少數民族的尊重和挖掘它們的快被遺忘的歷史文化,是一種普世價值,這點外國人是懂的。
其實,不管賽德克巴萊的好與壞,這部電影本身就已經背負了一種"原罪",被無限上綱成"愛台灣"或"那個海角七號魏德聖花七億拍"的"原罪",然後把國族意識抬到最高。人都可以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就像有人說出"不去看就不愛台灣",因而讓某些人反感,但是被這樣說並不是導演希望的,更不能因為有人這樣說而怪罪電影本身,說它不好。說這些話的是某部分觀眾,跟電影無關,。
因為被過度渲染,所以很多人又帶著檢察作業的心態去看電影,"花了七億是吧,準備12年是吧,那就看你拍多好",本身就已經充滿偏見。想起紀蔚然教授說的海角七號,同樣可用在賽德克巴萊。
《帶著好奇、朝拜、檢驗的三重情緒走進電影院....》
《這部電影最後被偏激立場綁架為「展現台灣意識的宣洩激流」,或被矯情論述約化為「殖民地次文化陰影」》
《一片叫好聲中難得出現檢討異音,本為好事一樁,然而目前聽到的大都屬賣弄聰明:有人認為「海角七號」之所以如此轟動部分原因是「幸虧日本人在後面撐腰」,也有人抱怨「外省人幾乎不曾出席」,更有人把腐敗的國民黨扯進來,稱之為「台灣對日本人的苦戀」……乍看之下,這些評論拉大格局,見人所不見,從本片的基本命題上釜底抽薪;殊不知,評者眼光如豆,以點論面,以偽學術語調討論「主體」、「殖民」、「台灣意識」、「次文化」、「大敘述」、「小敘述」。 「海角七號」沒那麼偉大,毋需扯到「國族寓言」、「哲學思想和世界觀」。一部溫馨、商業小品何德何能擔起這無聊包袱?有關殺死國片的「元凶」,嫌犯多不可數:不會講故事、不懂運鏡、題材單調、節奏太慢、政府輔導無方、導演包袱太重、和生活距離遙遠、演技拙劣……現在顯然可以再添一項:半吊子評論。》
《順手撿一部好萊塢電影,我們便可輕易在其中挑出意識型態的矛盾、觀點上的反動,或結構裡的解構。商業電影的第一要件是通俗,基本原則是政治不正確,看家本領是規避。若隨時要瞻前顧後、左支右絀,任何議題都得正面迎擊,怎可能打造迷幻朦朧的美好天地,乾脆寫篇論文算了。同樣地,若無時不刻戴著意識型態的有色眼鏡,或以文化警察自居,秉持「取締的」「去浪漫」的心態走進電影院,不如在家讀論文。》
紀老師最後一句實在講的太棒了: 若無時不刻戴著意識型態的有色眼鏡,或以文化警察自居,秉持「取締的」「去浪漫」的心態走進電影院,不如在家讀論文.......
這部電影紅了,媒體就一窩蜂的追逐渲染,斷章取義導演的話,搞到最後讓很多人覺得,甚麼跟甚麼嘛,我不想看就說我不愛台灣,那我就更不看...可是,這並非導演希望的啊,媒體要造神要浮誇更不是他樂見的,把這種國族精神套在他和電影身上,太沉重,也不必要,怎麼做都錯,動輒得咎。
至於有人一直強調威尼斯影展沒得獎這件事情,或者這部電影有沒有入圍威尼斯的"資格",事實上人家就是被獲選去參賽了,John Woo的名號很響亮沒錯,但若電影爛,人家也不會因為是吳宇森而買單。入圍當然好,得獎當然更好,但是就像金馬提名名單一出來,記者又蜂擁而上問導演感想,正如他說的:「我從來不在乎得不得的問題,能夠入圍就表示對大家有個交代了。更何況,拍這部電影不是為了要得獎,只希望觀眾喜歡,最在意觀眾的平價」
特別推薦
《時光之硯》 天空部落格之
《塞德克.巴萊 太陽旗 》 觀後感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41792188
《時光之硯》 天空部落格之
《塞德克.巴萊 彩虹橋 》 觀後感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4268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