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的原聲帶還沒有上市,網路上流傳著期待與叫罵的聲音,期待的人,單純只是想要重溫看電影時的音樂感動,叫罵的人又分為原聲帶出得太晚,收歌不齊兩大類。
電影音樂能不能和電影切割?單獨聆賞呢?答案其實是因人而異的。
例如《鐵達尼號》最感人的音樂是什麼?有人會選船隻揚帆的堂堂旋律,有人傑克與蘿絲站在船頭時出現的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有人則是偏愛傑克與蘿絲在三等艙飲酒狂舞的愛爾蘭跳舞音樂,但是我要選的卻是樂師們最後告別時拉奏的「更加與主接近」,前兩首音樂都出自作家James Horner的手筆,也收集在原聲帶唱片中,跳舞音樂則是後來收集在原聲帶的續篇之中,至於「更加與主接近」則是收錄在另外一張鐵達尼號船上樂師專輯之中。
簡單地說,你得買三張唱片,才可能比較完整得收集齊有關《鐵達尼號》的音樂。
更實際一點說,並不是所有的原聲帶都是電影的原聲重現,有時攸關版權,有時攸關行銷策略(看誰主導?),有時攸關癡迷程度。例如《悲情城市》的原聲帶,不但沒有日本教師彈奏的風琴版「紅蜻蜓」,也沒有張大春和詹宏志等人飾演的台灣知識份子與大陸記者對著金瓜石的山水風景所唱的「流亡三部曲」,更沒有蔡振南演唱的插曲「悲情的運命」,整張原聲帶收集的主要還是作曲家立川直樹的創作曲。
不能在原聲帶中找回電影中的聲音記憶與感動,是很多人都有過的失落經驗。要求《海角七號》出版一張大全集的音樂唱片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畢竟有太多的美麗聲音都只是在電影中輕輕帶過,卻因為擊中了觀眾的心田,放大成美麗的印像,加上唱片的篇幅有限,使得原聲帶永遠不完美(但是,我相信網路空間的無限遼闊,將來還是可能有大全集的下載空間,讓影迷各取所需)。
最近讓我真正去思考電影原聲帶議題的動機,不是《海角七號》的原聲帶風波,反而是美國奧斯卡獎的規則修改。去年美國影藝學院才規定所有參賽影片都不得寄發特製cd,樂譜和音樂錄影帶給會員參考兼拉票,也就是會員不得從單獨作品去思考作品的完整與優異,而是要回到電影,從作品中評定音樂的表現是否恰如其份,是加分或減分?始意是不錯的,但卻引發了音樂領域人員的強烈反彈,於是今年又修改了規定,可以寄cd,但是不能直接拿坊間出版的原聲帶送寄會員,必需是特製cd,要註明標題和作曲家,至於另外洽購的現成音樂,則不能列入其中,亦不能參加競賽。
至於電影歌曲則更複雜了些,影藝學院會先製作歌曲DVD給會員,裡頭就是電影中出現歌曲的片段,藉以品評歌曲運用和表現的方式,等到入圍名單出來後,則是歡迎唱片或電影公司直接寄送單曲CD給所有的會員。
電影中的音樂感動,很多時候是與劇情緊密連動一體的,少了劇情鋪陳累積,張力就差很多,畢竟電影中的音樂無非就是要來突顯或強化劇情,影音合流,威力才大,單獨聆賞,就未必能看出導演用什麼的影像來附搭音符,創造更強的感動,例如,坊間有無數版本的「月河」,但是就算歌者歌喉再好,歌藝再佳,對我而言沒有一個版本比得上《第凡內早餐》的女主角奧黛麗.赫本的吉他清唱版,她的生嫩原味是全片最迷人的章節,不但男主角喬治.比柏聽得癡醉,觀眾也同樣神馳,那是只有影音合一才有的人生化境,落單了,就有憾,當然,沒看過《第凡內早餐》的那一幕,你就永遠不會懂,奧黛麗.赫本為什麼是永遠的女神。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