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險棋,可能會嚇跑不知情的觀眾,但是亦可能創造巨大的迴響,新秀導演姜秀瓊的作品《艾草》就用了台灣的教改議題走了一步險棋。
這個教改議題一開始是莫子儀飾演的男主角宋海在學校門口推銷一綱多本的新教科書,因為是推銷,所以必需苦口婆心向過往路人介紹一綱多本的好處,因為是推銷,即使講得頭頭是道,你也會小小縐起眉頭,難道《艾草》是教改理念的行銷電影嗎?
答案當然不是,《艾草》用這樣開場的用意卻是到最後大家才會明白:人生不該是一綱一本,一綱多本,或者多綱多本,其實更接近人生的真實與美好。
專制威權的時代,一綱一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以教科書為準,大家遵循標準答案,不能變動,亦不能挑戰;一綱多本的理念,則是允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版本,標準答案不是人生唯一的信念,多元選項,開放人生,才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標。
莫子儀要推銷教育理念,多少讓《艾草》背負了刻板教條的既定印像,但是姜秀瓊很快就進入她要論述的重點,艾草是女主角潘麗麗的戲中名字,她在保守的閩南鄉下成長,卻不顧母親的反對嫁給了比她大上二十歲的外省人,她的叛逆與堅持一直是李高阿女飾演的阿嬤碎碎唸個不停的話題,先生早逝,她靠著自己的力量撫養了女兒宋伶(周姮吟飾演)與兒子宋海長大成人,問題在於她沒有照母親的劇本走自己的人生,同樣地,她的子女也沒有依她的願,走上她期待的道路。
《艾草》中,宋海很帥,也很孝順,唯一不合艾草的想法是他的愛情,他愛的不是女生,而是男生;宋伶很有主見,艾草盡力送她到法國求學,但是她卻帶了一位黑黃混血的女兒回到了台灣,她沒有結婚,就生了女兒,才剛懷孕就發覺與男方志趣不合分了手,但是宋伶勇敢生了孩子,而且坦然帶回台灣,面對保守的家族成員。
《艾草》的趣味與力道就在於潘麗麗該如何面對失序的人生?作品一開場時,她在公園練功運氣,看起來是要安享餘年的知足婦女,面對嘮叨又小氣的高齡老母,她也應對自如,但是女兒演出的未婚生女戲碼,突然撞進她的人生,讓她猝不及防,手足無措;兒子愛男生的性向,她只能裝做不知道,只能暗自祈禱有一天會遇到另一個好女孩,改變兒子的性向...
少年激進,中年保守,老年頑固,似乎是人生的鐵則,保守的艾草一方面面對孩子的率性選擇,一方面又得忍受母親和弟媳的冷嘲熱諷,確實難熬,但是事情都發生了,不能閃躲,就只好面對,就算心不甘情不願,逆來順受找出路,似乎也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潘麗麗的選擇、爆發與認命,構成了《艾草》最有戲路的人生衝突。
面對意外橫生的生命章節,《艾草》其實委婉呼應了電影一開始的「一綱多本」教育議題,因為男女合婚,傳宗接代,
原本就是多數相信也遵從數千年的倫常綱紀,失婚或私生就會惹人非議,但是艾草的女兒未婚生女(多沒面子?),生的還是黑黃混血的女兒(為什麼偏偏要找黑人?黑人為什麼就不比白人或黃種人好?),艾草的兒子也不愛女人愛男人,兒子和女兒都悖離了傳統倫綱,走自己的路,不也正是一綱多本下的多元人生現象?
同樣地,艾草自己當年不也是不遵綱常,違抗母命,生下了外省與本省的混血種?阿嬤的兒子也娶了大陸妹為妻,看起來世界在變,價值在變,其實作祟的都是人心保守,只知道死守不能變動的人生信念,卻來不及因應急著走自己腳步,過自己人生的新世代。一綱一本的人生,只能有一種標準答案,一綱多本的開放解釋,多元可能,不就是《艾草》的基本主軸嗎?姜秀瓊開始就先破了題,最後不再提示,讓觀眾自己是拼組答案,不也是一綱多本的創意實踐嗎?
險棋,但有深意,就看觀眾的巧思慧心如何解讀了。
版主您好!!
我們是溫哥華的大學社團(UBCLE),負責主辦溫哥華台灣電影節
今年的影展片單中有選入"艾草"這部電影
不知道能否引用您的這篇影評,放在我們的網站上?
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官方網站 www.twff.ca
好的,文章放在網路上,就是歡迎有緣人閱覽及使用(如果有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