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外電新聞上看到了中國導演馮小剛的作品《集結號》在第十一屆平壤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技術三項獎。
看到外電的第一個反應是:噢,平壤也會辦電影節哦?
這種心態自然是認定平壤資訊封閉,會像其他電影節一樣自在選片,讓北韓民眾也像金馬獎或台北電影節的影迷一樣,看到五色繽紛的各國電影嗎?這是偏見,當然,多少也帶著岐視。
例如路透社發自北京的電文,就以窺視的語氣,透露著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的電影癖好,強調他是超級影癡,最愛達飛鴨,史匹柏和伊莉莎白.泰勒,個人收藏有近二萬部左右的電影,其中,007系列電影更是他的最愛。
新聞報導中夾帶這樣的八卦插曲是什麼意思?無非就是揶揄北韓使國力窮困,但是領導人仍有特殊好萊塢品味?每天得以在深宮中得其所哉地看著好萊塢電影嗎?
看到外電的第二個反應是:噢,平壤人沒有看出電影對黨的批判與質疑嗎?
其實,外電也不太在意《集結號》中既矛盾又統合的反戰與英雄主義色彩,外電只在意中國和北韓原本是唇亡齒寒的兄弟之邦,但在2006年北韓不顧中國反對,堅持要核子試爆後,兩國關係結冰,但是中國電影依舊在平壤電影節中獲得了多項獎,除了《集結號》之外,紀錄片《圓明園》、劇情片《暖情》和《江北好人》也都沒有空手而歸,意思是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嗎?還是藝術繼續為政治服務,透過電影節的獲獎顯示兩國邦誼穩固,化解外界誤會嗎?
我相信集權國家的每個訊息都有意義,都試圖釋放某種訊息,但是多少人在乎呢?英國電影的反戰作品《贖罪(Atonement)》同樣獲得了最佳攝影和美術兩項獎,就代表了北韓人同樣有反戰情意結嗎?這種聞風辨色,太簡單的邏輯推論,既不接近真實,也不具太多意義,一笑置之,可也。
這則外電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集結號》中的女主角湯嬿也上台代表領了獎。
在《集結號》這部描述男兒血性的作品中,湯嬿勉強擠在時代的夾縫中,露了點頭,喘了口氣,卻也另有深情。
電影中,她的男人王金存原本是教員,從軍去之後卻被戰火嚇著了,當場尿濕了褲子,成為笑柄,也被關了禁閉,卻也因此認識了發狂槍殺戰俘的連長穀子地,最後臨危受命,成了連隊的指導員。王金存不會使槍,更不懂得開炮,唯一會做的事除了替班兵寫家書之外,也只有拖著死難兄弟的屍體到窯洞裡去避難,在槍林彈雨中,他終於從怯懦中略盡棉薄之力,但是最終還是難逃全連陣亡的敗戰命運。
唯一倖生的穀子地回到故鄉後,意外聽見湯嬿飾演的孫桂琴在查訪先生王金存的下落,明明已經死難,卻因戰火塗炭,真事隱去,只落得失蹤下場,穀子地成為唯了能夠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線索,加上,指導員是因為他的關係才戰死在戰場上(繼續關禁閉,或許只是怯懦,卻能保小命),所以就帶著湯嬿四處去查訪真相,甚至還替湯嬿找到了第二春的歸宿─曾經和穀子地打過韓戰的炮兵團團長。
孫桂琴不算絕色,卻是青春可人,團長問穀子地:「為什麼不自己娶做媳婦?」「去!」穀子地其實不想討論這個問題,大男人誰不想有房媳婦伴渡餘生?問題在於穀子地對於指導員心有虧欠,給孫桂琴找個年輕有出息的好歸宿,不但對女方真的好,也算對死去的兄弟一個交代了,畢竟他耳聾了,眼也殘了,劫後餘生的老兵心中只想著替弟兄平反,個人的幸福夢想,縱然心頭有過千思萬想,卻也是怎麼也不能開口的。
懂得也捨得壓抑與克制私情,就是英雄的基本與偉大人格,張涵予飾演的穀子地斬斷了自己心中的一點情思,讓孫桂琴得以永遠以大哥之情相待相伴,隨時告知他平反冤情的進展,也成就了亂世中最平凡,也最清純的友情,《集結號》中,張涵予和湯嬿在河床上清洗死難兄弟的昔日鋼盔,無言相對的場景,因而也就成為全片最哀痛的控訴,卻也另有股清麗的和風徐徐吹過。
關於集結號的相關資訊,有興趣的影迷朋友,可參考博多屋電影圖書館的臉書文章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note.php?note_id=3043888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