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竅門多,有時候看熱鬧,有時看症候群,當紅電影往往是最好的社會學範本,可以讓人看見社會百態。
1996年,我在中影公司工作,曾經和一群電影工作者在新聞局開國片發展會議,結果一位片商公會代表直接點名罵我,說我支持蔡明亮、易智言等導演拍「同性戀」電影,難怪台灣電影沒人看;批評我認為好看的電影都不賣錢……。
乍聽這種讕言,當然很氣。台灣商業電影崩盤,與蔡明亮一點關係都沒有,支持藝術電影,並非就不肯定商業電影;評論一部電影的好壞,與電影的賣座更沒有直接關係…面對這種非理性的二分法評論,我選擇一笑置之。
當年,李安的《喜宴》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時,有讀者打電話到報社抗議,認為我們都被李安騙了,他的電影是包藏禍心的,我請他舉例,他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同志題材的電影確實會衝撞很多人的道德理念和情欲認知,激生很多人的情緒性反應,一點也不意外的。
比較欣喜的是,台灣社會一直開明而且包容,對同志議題的討論也是溫和地慢慢開展,從《河流》、《春光乍洩》、《藍宇》、《不散》、《孽子》、《面子》到《斷背山》,以往聞同志則怒的情緒反應也慢慢地調整了銳氣火芒,而能朝人性和藝術的層次上來看待、討論電影;反而是美國保守派人士對於《斷背山》的抗議批判,讓我們看到了同志議題的脆弱與敏感。
社會進步,也讓我們可以平心靜氣去面對電影行銷。例如電影《天魔》的一大噱頭就是英國外交官之子是魔鬼化身,身上有666的魔鬼印記,如今新版電影要在2006年的6月6日推出,於是就有人結合了06/6/6的數字趣味,成就了魔鬼再世的宣傳花招,大家一笑置之就好,不必太認真。
趁著書市熱潮搶拍完成的《達文西密碼》,大概是行銷密度和熱度最高的作品,今天在坎城上映時,有的人說太忠於原著了,有的人則是電影避開了耶穌生子的議題,躲掉了宗教風潮…這些評論只能參考,一切還是要等看了電影才知真假,面對著排出倒海的《達文西密碼》造勢風潮中,最吸引我的卻是時代周刊上一篇「破解《達文西密碼》的六個方法」的小文章。
這篇文章其實是個社會現象的調查報告,列舉了你如果不喜歡《達文西密碼》這本書,以及改編拍成的電影,你可以:
01禁演。
對,不准演,就可以控制損害,就可以避免「毒素」四散。
02絕食。
這是一種抗爭的姿態。為了一部電影而去絕食抗議,一定是因為你有滿腔怒火,願意為信念獻身,據說印度就有天主教徒揚言如果政府不禁演該片,就要絕食至死。
03控告。
這是必要的法律行動,有的罪犯,明明做錯了事,卻死鴨子嘴硬,不肯認錯,一狀告進法庭,尋求司法仲裁和司法救濟,其實是文明人的理性行為。
04嘲弄。
有的人一受激,就會暴跳如雷,這種人最容易上當,卻未必能夠解決問題。面對別人的惡意挑釁或污蔑,不要隨之起舞,是很重要的應對之道,揶揄《達文西密碼》,說它不成氣候,影響有限,其實也是一種消毒策略。
05傳教。
正面迎戰「邪說」,以傳教、開課、舉辦研討會等訴諸理性的辯論與對話,讓信徒更加定信念,也許還會增加更多信徒呢!
06反制。
澳洲人的態度比較有趣,雪棃教會研判當地會有250家戲院映演《達文西密碼》的預告片,於是他們也跟著製作了一部反制短片,駁斥《達》片的論述,讓影迷知所比較,找到生命中的真理。
這篇短文的六個小標譯自本期的《時代周刊》,其他的分析,有的是我的理解與註解,有的則是全文照譯。其實,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我可以清楚感受到《時代周刊》消遣達文西現象的幽默,不過,這篇短文列舉的六個破解密碼之道,卻很具體反應出21世紀人類
社會面對「不同意見」的處理方式,看電影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背後的社會和人生。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