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時代的病毒

11216--2.jpg

不知道有沒有人考據過:電腦病毒是那一天誕生的? 本網站過去一星期來備受病毒困擾,停擺一星期,這樣的心情下我寫出了電視影集的觀賞心情!

 

去年暑假,全家大小在四天之內,看完了「24-反恐任務」第二季;今年寒假適值春節,我們同樣花了四天時間,看完「24-反恐任務」第三季。最深的感慨不是傑克鮑爾又多神勇地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而是佩服人家從新聞事件上取材的快速反應。

2003
年台港社會面臨SARS的慘痛教訓,台灣人很難忘記,不少人因此犧牲了寶貴生命,台灣的藝人曾經因此創作了《手牽手》這首歌,算是流行音樂反應時代脈博的代表作品,但是,除此之外,我們幾乎看不到其他以SARS作背景的影視創作。

為什麼?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或許是大家不想碰SARS這個敏感話題,或許是因為SARS沒有在後來的冬春之交繼續肆虐,很可能坐實了SARS的發生其實是場意外,其實是實驗室裡不慎外流的生化戰病毒疫苗的謠傳......但是,編導的創意視角有限,才學亦有限,可能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24-反恐任務」影集已經拍了三季,劇情都在描寫美國的反恐小組(CTU)對抗暴力恐怖份子的故事,第一季的焦點是暗殺美國總統參選人,第二季則是恐怖份子要在洛杉磯引爆核彈,第三季的焦點則是情報員叛變,要用病毒要脅美國政府,病毒就成了第三集最可怕的武器,然而更可怕的是影集劇情乾脆把SARS期間讓台灣人印像深刻的和平醫院封院危機情節都搬上了螢光幕,速度之快,處理之精細,讓人錯以為該影集的編劇小組當年是不是正在台灣?否則怎麼可能把病毒外洩後的人心恐慌,以及現場指揮官的舉措因變,以及周遭相關人士風聲鶴唳的張氣息,刻畫得那麼逼真,掌握得那麼緊湊?

這就是時事劇最重要的本事之一:你不一定要到現場,不一定要親臨其境,根據新聞報導,配合銳利的人性批判,再添加天馬行空的想像,一樣可以造就精彩的戲劇情節,一樣可以讓人四天四夜不想睡覺,捶心糾胸地盤問著:What's next?

台灣的影視創作主力,基本上都是文人背景,大家的養成教育和視野相差無幾,關心的議題也大致相近,不同的地方在於感性纖細的層級而已,近親繁殖的現象不時發生,而且都是一窩蜂玩相互跟隨、模彷或抄襲的把戲,好不容易出現一部類好萊塢的「雙瞳」,摻雜了不少東西宗教中的神秘主義內涵,但是在關鍵的塵蟎殺人或修煉升天的犯案理論上,就是還欠臨門一腳,不能夠引經據典,煞有其事地蔚為討論風潮。


正因為欠缺理工背景的編劇人才,所以我們看不到網路科技的情節戲(例如《無間道》的密碼戰),連《電子情書》的浪漫趣味也掌握不了,就連最著名的網路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也因為編導完全無法掌握網路世界的癡迷真情,使得全片成為不倫不類的網路瓊瑤奇情戲。

至於病毒殺人的連環套,也因為生物科學的趣味太過陌生,再好的概想也難以為繼,小說家張大春的小說《病毒》就是虎頭蛇尾不所終的典型代表;好不容易激爆出一個遺傳科技的構想,也只能像《袋鼠男人》那樣,表面上讓男明星邱心志演出荷爾蒙激素改變,腹腔植入人造子宮,就能懷孕生子的生理奇觀,骨子裡卻還是古裝黃梅調電影最愛玩的男扮女裝的「性別變裝」倒錯趣味而已,沒有辦法刺激更多「男人到底能不能生孩子」的嚴肅討論。至於《天地英雄》那種靠佛骨舍利來殺敵降魔的一廂情願型古典科幻,簡直就是不值一提的笑話了。

SARS
風暴曾經讓多少人暗夜哭泣?如今SARS風暴早已船過水無痕,我們看的電視劇還都是只能颳颳嘴皮子的龍捲風;今天京都議定書就要正式生效了,台灣有大學生全裸抗議政府做得太少,但是保守的輿論卻還在討論他們的全裸是不是違反了善良風俗,報章上甚至還出現了要八輕,要經濟發展,不必在意環保的保守理論,完全不知道《明天過後》的好萊塢電影早就利用了環保議題拍出了科幻商業鉅作......

看完「24-反恐任務」第三季,對照台灣人的保守創意,你不能不承認,我們在影視創作的敏感度上,還是屬於「未開發國家」。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