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革命前夕之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這部電影有很多種方式:很多人會來歌頌這位古巴革巴先鋒Ernesto Che Guevara的浪漫傳奇;很多人會追思一位阿根廷醫生在二十多歲時遊歷南美洲的生命開悟之旅;更多人會拿他與麻瘋病犯結為摯交,又憑一股意志力就橫渡阿馬遜河的豪情......這是一部面向寬廣,內容豐富的電影,但我選擇從導演的照片處理手法來談這部電影。
一張好照片能說千言萬語,一張照片能夠紀錄青春、歲月、歷史和血淚,著名攝影師布烈松也曾發表膾炙人口的「決定一瞬間」名言。傳統照片中,一切都停格了,熱情和記憶都如此;但是數位時代的照片風格還會和以前一樣嗎?
電影是科技的產品,新的科技就會改變電影的美學,從無聲電影進入有聲片如此,從黑白片到彩色片亦然,從標準銀幕到寬銀幕亦然,從美術圖卡到電腦動畫亦然......《革命前夕之摩托車日記》是數位時代的電影,對於傳統的照片美學,導演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有了完全不同的視野。
Che在這趟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中,拍了不少照片,留下不少見証,以前的導演手法一定都是咔嚓聲中,照片停格,音樂響起,感動的情緒就在觀眾的腦海、胸頭之間流動,但是沙勒斯放棄了這種已經用得太多以致於俗爛的手法。CHE在按下快門之前,所有的人物和背景都在自然運動,你可以清楚聽見他按下快門的聲音,但是畫面沒有停格,礦工的運煤車繼續在走,乳牛也依舊在身後幌著頭......
透過聲音的導引,你可以想見這些照片裡面所捕捉的人影,肯定就是浪漫時光的見証,就是開啟這位革命先烈心靈的歷史畫面(事實上這些照片也都在片尾裡重見,大家可以從書上所翻拍下來的照片,彷彿又見到了英雄少年的英姿勃發神采);但是,透過畫面的敘事,你卻可以看見關鍵時刻的前一刻與下一刻,流動的影像讓人物與環境有了更精彩的對話關係,而非靠照片來將時間凍結,來神聖這些斑駁的記憶。
因為,華特很清楚,劇情片不可能如數搬演昔日風情,只能試圖重建,只能模彷,而且永遠都只是彷製,流動或許就比停格更接近真實,動的畫面美學,因而就取代了傳統的靜態美學。
當然,許多的科幻電影早就在玩這種影像照片的把戲,例如未來世界的身份証明,只要記憶圖夠大,真的可以紀錄,也可以儲存活動影像檔,而非單調的靜態照片檔;例如《哈利波特》裡的畫本就不再只是一頁頁靜止的圖卡,而是會蠕動也會呻吟的活動影像,這是虛擬世界裡可以放手一玩的假玩意假把戲,然而這與華特.沙勒斯的美學觀念一點關係都沒有。
停格的相片,供應未來的回憶和追思;流動的影像是當下的百態,我們在回憶中追思景仰Che的英雄氣息,但是沙勒斯要讓你在當下中看到Che的平凡與自然,影像因為靜止而永恆,卻因為流動而真實,永恆與真實的雙峰世界裡,你選擇停駐在那一端?
摩托車日記:活動影像
本站文章搜尋(new!)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