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傳記電影而言,《居禮夫人:放射永恆(Radioactive)》確實能讓俗人在兩個小時之內就知道這位科學家的傳奇;就電影主題而言,這部電影能你驚覺就算是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卻沒有體察放射線對人體的影響,更忽略了應用在戰爭武器上對人生的重殘傷害;就電影藝術而言,這部電影成功示範了如何用音樂來點題,但也暴露了在敘事上什麼都想觸碰,因為捨不得剪裁,導致敘事混亂的弊病。
居禮夫人:放射與音樂
基於性別平權,以及對女性科學家貢獻的尊重,教育部課綱審議委員曾建議未來的教科書能夠使用「居禮夫人」原本姓名,而非只有先生的姓氏,亦即要將Curie, Marie正名為「居禮,瑪里」,或者也可以稱她為「瑪里.居禮,本姓名:瑪莉亞.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e Curie, nee Maria Sklodowska)」,只是教育部堅持居禮夫人還是居禮夫人,而這部因為遇上疫情只能悄悄上映的電影,中文譯名還是取做《居禮夫人:放射永恆(Radioactive)》。
「居禮夫人」一詞其實是時代印記,在那個嫁做人妻就要冠夫姓的父權體系下,清楚標示出傑出女性要憑真本事獲得世人重視,其實備極艱辛,瑪里.居禮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兩次得主,她對放射性的研究貢獻影響世界,然而,她的先生Pierre Curie也是重要科學家,他們志同道合,並肩奮戰,讓來自波蘭,卻備受學界岐視的Maria Sklodowska發揮所長,甚至主導研究方向,這對夫妻的成功確實很難清楚切割究竟誰的貢獻更多更大,21世紀繼續沿用
「居禮夫人」這詞,其實可以更清楚看見「居禮夫人」學術人生的崎嶇坎坷。
然而,《居禮夫人:放射永恆》吸引我的並非傳記傳奇,而是因為先聽見了Evgueni Galperine (1974-)與Sacha Galperine (born 1980-)這對俄羅斯作曲家的原聲帶,因為,《Radioactive》的主題樂音以一種獨特的脈波方式滾動前進,真的模擬出了有如放射線幅射波擾動的能量,對照瑪里.居禮發明的Radioactivity(放射性)這個名詞,以及釙(Po)與鐳(Ra)這兩個新的化學元素,這款脈波擾動的主題樂音,不但充滿創意啟發,也有著豐厚的想像力。
雖然我也很喜歡Rosamund Pike,然而在這部電影中飾演Marie Curie的她,表現只能算是一般,沒有太多耀眼光采。障礙之一是導演硬要她講英語,嘴型與聲音時有出入,不寫實的聲音表演,老是阻斷了我入戲;障礙之二是導演想講的話太多,對放射性物質的功過思考有太多野心,不但出現了日本原爆,還有見證核彈殺傷力的美國原爆實驗,更有車諾比事件...這些Marie Curie過世後才發生的事情,不應該也不能夠在她人生來到最後時候,躺在急救擔架上,回想前塵往事,會猛然掠過心頭的浮世光影。
有趣的是,《居禮夫人:放射永恆》相當程度填補了我對19世紀末年,先鋒女性的無知,除了Marie Curie,還包括與她同一世代的前衛舞蹈家Loie Fuller。盧米葉兄弟的早期默片中曾經紀錄下一位雙手舞弄著巨大媩蝶袖的女郎身影,光影搖曳,看得人眼花撩亂,只能感謝及讚歎盧米葉兄弟即時捕捉下這款名叫「火之舞」的精彩舞作,但也直到看了《居禮夫人:放射永恆》,才知這款舞作來自前衛舞者Loie Fuller,在19世紀末的巴黎藝坊曾經撼帶動無數民眾。
雖然有人說盧米葉兄弟紀錄下的舞者並非Loie Fuller本尊,而是其他模彷舞者,然而本片則透過Pierre的嘴向Marie介紹出Loie Fuller,而且讓Pierre與Marie就在舞袖翩翩下交心談心,女導演Marjane Satrapi的功力就在於透過這兩位時代女性的短暫交會,而且透過美麗的舞蹈光影相對照放射性物質的幽光暗影,建構她對世紀末前衛女性的素描。
百年來,Marie Curie對科學/醫學的貢獻早已是世人共識,有關她的傳記電影,當然少不了這一塊,然而Marjane Satrapi更想著力的卻是她不想依附男權的女性本色。
最有趣的無非就是快人快語,喜歡單刀直入的Marie,既然從工作和私人感情上都感受到Pierre的親近好感時,就脫口說我永遠不會是你夢想的女人和妻子,Pierre聽懂了Marie的話語密碼,他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笑的不是Marie的大膽直接,而是她竟然搶走了Pierre的求婚機會,如果Pierre死愛面子,堅持傳統的求婚得是男方先表態,恐怕就會錯失這段姻緣?他的機智與詼諧就在於畢竟Marie說的每句話都打中他的心坎,既然我們都有愛想婚,那
就結婚吧!究竟是男人或女人先開口,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而且,就在這場暗夜街頭的示愛戲中,我們再次聽見了Evgueni與Sacha Galperine兄弟打造的脈波擾動的主題樂音,這一回,音符註記的不再與化學元素相關,而是轉換成戀人心緒的悸動,忐忑的脈衝樂音,說出了多少內心說不出口的期待與與興奮,同一款主題,能有多重妙用,確實高明。
一再以不同方式亮相的女性自主意識,同樣也是電影的焦點議題。例如Pierre車禍喪生後,曾經黯然消沉的Marie接納了Pierre學生Paul Langevin,鬧出讓她不容世俗的地下情。導演Marjane Satrapi同樣採取女性主動的論述,就在Paul試探性地向師母表露他的仰慕之情,盛讚她是最棒的女人之際,Marie轉身抬頭望著他說,Pierre生前也曾經這樣表白過,然而當時她卻沒有任何反應,如今她不想再默不吭聲,於是Marie主動吻了Paul,也就因此成就了千夫所指的女大男小的師生戀。電影中最尷尬,也最震撼的一幕應屬一夜纏綿之後,Marie看著身旁的Paul,卻好像看見了Pierre,彷彿一時激情只是因為她的一時迷航,找來了情慾的替代品,所以就算是女兒開門看見了母親床上有別的男人時,做母親的既不想解釋,也不用解釋:就是一種選擇吧, 不管那是一時?或者一世?她自己的選擇,需要對誰說明呢?需要對誰負責呢?
面對感情,要或不要,直接不囉嗦,一般人確實做不到。電影更好看的轉折在於Paul不是勇敢情人,師生戀成為媒體追逐的醜聞後,他找向Marie表態說如果繼續這段情,恐怕會傷害Marie,只要他回到妻子身旁,風雨就能停歇,然而類似這種「離開妳其實是為妳好」的藉口,根本就是「敢愛卻不敢當」的臭男人心態,Marie看透了Paul的心虛,快刀斬亂麻,一句:「我不是迷途的狗,你只是幫我找回了正途,你走吧,別指望我會同情你。」就切斷了這段孽緣。貪戀情愛時,世人都像撲火飛蛾,一旦恩斷情絕,非得如此強悍決絕,才能力保不敗。《居禮夫人:放射永恆》教授的男人女人戀愛手冊,在在讓人悚然心驚。
至於,諾貝爾獎對女性的岐視:第一座獎原本只想肯定Pierre,無視於Marie的貢獻,還好Pierre爭取成功;第二座獎即使認同了Marie的研究成果,竟然還是希望當陷身陷媒體風潮的Marie不要出席......再加上女學者能不能當教授?能不能繼承先生的研究室?所有匪夷所思的情節,坦白說都是極有說服力的女權抗爭紀錄,就歷史見證而言,《居禮夫人:放射永恆》達成了預設目標,然而就戲劇感動而言,《居禮夫人:放射永恆》除了多層次的放射光影,處理得非常迷人之外,其餘還是停留在傳統敘事框架中,四平八穩,唯獨缺了震撼餘波。
本站文章搜尋(new!)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