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新聞說話。
北韓四日試爆氫彈成功,威力大過廣島原爆十倍,一旦金正恩真把氫彈掛上洲際飛彈射向鄰國,或者未射先爆,都將是人間浩劫。「沉默就是認同,所以我們不能沉默。」第三屆《核電影》選映的《核武交響曲(The Bomb)》用這句話做結尾。
《核武交響曲》極少旁白,導演用各國閱兵及飛彈的陽剛線條為經,又用飛彈的試射失敗為緯,再搭配冷戰時期的各式避難宣傳片,以及美俄總統川普與普廷對核武器的驕傲宣示,核武可以保家衛國,也可能自毀文明,觀眾自有體會。
再讓數字來說話。
台北車站距離核一廠廿四.
福島核電廠沒出事前,這些數字,多數人無感,三一一核災後,世人不再冷感。台灣人因而封存了核四,也要核一和核二屆齡除役;餘震同樣震到了美國,紐約人不想複製福島悲劇,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主席Gregory Jaczko.不過是要提高印地安角核電廠的檢查規格,就遭電廠反撲下台。
本屆《核電影》的《紐約核電危機(Indian Point)》一片,除了直接走進電廠讓人看到了運作實況,也讓員工坦承,核廢貯存空間即將爆滿,無法外移。它讓擁核之人高喊乾淨與便宜能源,也讓反核人士痛批電廠謊話連篇,更讓權威主席提醒大家多數核電廠都已老舊的事實(設計十年,興建十年,營運廿年)。「我們聽過撤退計畫,但我們更知道一旦出事,根本來不及撤。」電影這樣記下了一位居民的心聲。
另外,《一個人的福島》則是追蹤著福島少數不肯離去的人,除污除了六年,蔬果作物的輻射劑量依舊沒少,年輕人不想回去,因為故鄉幾如廢墟,找不到工作,老年人則是無處可去,但是如非他們寧願承受輻射風險住了下來,那七十多隻在海嘯來襲時,主人來不及解開繩索的狗兒,恐怕早都餓死了。
「核電影」影展這回遇上了核電再啟聲音,再加上北韓從火箭到氫彈頻頻出招,恰與影展規劃的「核災進行式」、「與核共武」單元產生極富時效的對話效應,影片努力挖掘真相,卻也不忘讓正反意見相互激盪,能夠帶動討論,影展才有意義,「核電影」的高度即在此。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