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次晚安:愛的重量

tgn005.jpg

我願意把《一千次晚安(A Thousand Times Good Night  Tusen ganger god natt )列入年度十大電影的選單中,一方面是因為選材特殊,一方面是手法動人,另一方面則是表演深刻。


挪威長大的導演Erik Poppe1980年代曾經當過戰地記者,明白冒著槍林彈雨採訪新聞的壓力, 《一千次晚安》既是他回顧自己的1980年代,也是向記者致敬的作品。

 

電影的核心人物是法國影后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愛爾蘭攝影記者 Rebecca,一開場就是她深入喀布爾的反抗軍核心,拍到了炸彈「死士」以身殉道的儀式過程,也在爆炸現場承受了強大的震波所傷,暈厥倒地,但她在倒地之前,快門依舊按著快門,依舊勤力捕捉那濃聚著悲情與暴力的恐怖現場。

 

是的,以前的戰地記者電影以男性居多,《一千次晚安》選擇了女記者,既點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時代女性特質,也因為同時她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位在專業上有傑出表現的女性,又如何兼顧家庭與親情呢?導演Erik Poppe讓三分之二的劇情衝突發生在 Rebecca的愛爾蘭住家中,正是凸顯同樣要求專業(記者或母親),一旦起了衝突,兩者不可得兼時,才會引爆的巨大矛盾。tgn009.jpg 

開場的Rebecca,無所畏懼,一心一意只念著她的採訪報導能否成功,從祭天淨身追蹤到爆 炸前夕,很少人能像她那麼完整紀錄炸彈客的心路歷程,但是她的鍥而不捨,卻也引發警察關切,才導致衝突提前引爆。

 

甦醒後的她,成為前線英雄,但是返家後,大女兒Steph(由Lauryn Canny 飾演)與丈夫Marcus(由Nikolaj Coster-Waldau飾演)卻相對冷淡,只因為她全心全意奉獻工作,完全忽略了家人的懸念與掛心,不是單身,無法做自了漢,她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婚姻、家庭與親情,才是《一千次晚安》檢視戰地記者的反向切入點。

 

電影有三個巧妙的設計,首先是禮物。Rebecca每回出差返家,都會備妥禮物送給女兒,這回從醫院返家,她忘了,但是丈夫幫她準備好了。她的虧欠,寫在心上,寫在眉宇間,但要到了她查看了女兒的日記,看見了自己不能替女兒過生日,只能在異國前線寄回卡片,聊表心意。也許,她沒想隨便應付,但是女兒的慎重其事,仔細保存,卻更添了她的心虛,才會有就此不再前線涉險的承諾。

 

其次是照片。Rebecca用生命換來的戰地照片,按理來說,東家媒體應該視若珍寶,結果卻是在五角大廈的施壓下,東家猶豫了,那是Rebecca專業上的重挫,卻也充分顯示前線與編輯檯的矛盾,那是多少記者嘔心瀝血才交出來的文稿卻橫遭打壓的新聞悲歌?然而,電影給Rebecca的救贖卻是青春期的女兒Steph看過照片,第一次認識了母親的工作本質,同時也想到了可以讓母親的照片來豐富她的學校報告(名家攝影用來做學堂報告,雖然是大材小用,卻是親子融冰的關鍵),照片究竟身價幾何?是鴻毛或泰山?不就是看是誰在看這些照片嗎?tgn015.jpg

 

第三是前線。傷癒後的Rebecca再次受邀前往非洲難民營採訪報導,她心中想去,但是才承諾了丈夫不再險,因此沒有允諾,但是Steph得知風險不高,想替自己的報告加分,反而促成了這趟母女行。在那兒,Steph學會了攝影,卻也驚見強徒行兇,難民世界依舊有槍林彈雨,Rebecca的新聞本性被槍聲喚醒,再也不顧女兒的驚恐尖叫,將Steph託付友人後,轉身就朝帳篷奔去...

 

是的,Marcus早就說過了,他才不相信Rebecca會放棄前線採訪,返家的Rebecca只是休養蓄積能量,隨時會再出發,他受不了那種夜夜就怕電話鈴響的心理煎熬,同樣地,見證母親為了火線新聞,就放下親情的決斷,Steph的舊恨新愁同樣上心頭,專業記者與專職母親的矛盾;親密愛人與事業達人的矛盾,很難不在這裡炸得血肉模糊。

 

《一千次晚安》的不俗在於只有目擊,才能感同身受。女兒「採訪」母親何以要涉險拍照?母親的解答,讓女兒有了初解人事的啟蒙,母親告訴她因為實在看不得人間如此不公不義,滿腔憤怒,拍照成為她唯一的救贖,更是女兒認識母親的關鍵轉機。tgn012.jpg

 

《一千次晚安》的不凡在於只有親身走過,才知有多難。女兒在非洲前線受驚,對母親的棄她不顧,受創更深,從此形同陌路,母女終於談判時,女兒拿起相機連按百次快門不鬆手的憤怒,讓快門聲有如槍聲,聲聲擊中母親的心,讓無懼強暴的Rebecca也不能不澘然落淚。

 

《一千次晚安》的犀利在於透過比較,創造了立體縱深。導演一方面透過Rebecca的雙重身份,完成了戰地記者與親情價值的永恆錯焦;另一方面則讓Rebecca重返阿富汗前線,採訪同樣的炸彈「死士」主題,以前的她,眼中只有事件,只求完成報導;如今的她,卻是看見了青春,也看見了生命,快門再難按下。她的進化或者軟弱,讓戰地攝影記者的雕像取得了立體刻度。

 

當然,Juliette Binoche的表演活化了電影的可信度,你會感歎,台灣電影還在忙著談小情小愛;你會感歎歐洲有這樣的劇本,讓中年婦女的身心世界都有了動人的伸展空間;你更會感歎,電影的功能就在開啟人生視野,成功達陣的《一千次晚安》讓影迷看見了電影工作的神聖與莊嚴。


9 Comments

藍老師,
很高興看到你出了這篇, 等了有點久啊^_^.很精彩.
這部我真引頸期盼好久,本來要上台北看的,沒想到新竹新開的國賓竟然有,好高興啊.
最後結局時,.看著茱麗葉畢諾到底是按不按下快門?我腦中閃過 Kevin Carter 那張具爭議的相片.
電影音樂非常豐富動人.
可惜找不到原音帶. 也期待茱麗葉畢諾許的Words and Picture

我也沒找到,但是找Armand Amar的其他配樂作品來聽,也讓人覺得窩心。另外,片尾曲Daring to Love則是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的。

看到這部電影的第一眼,就讓我想到Patrick BRUEL根據真人故事寫的 "Où est-tu?"(妳在哪兒)這首歌。場景敘述一位法新社女攝影記者,接到公司電話,立即趕赴戰區採訪。從她關門離去那一刻,先生和女兒就陷入無時無刻的恐懼中。直到他們從電視上看到心愛的人的照片,最害怕的成為事實...
Patrick BRUEL用這首歌,紀念數以百計在戰爭中遭挾持、殺害的記者,以及他們的家人。這故事不會終止,致意的歌聲不曾中斷,包括幾天前被伊斯蘭國處決的James Foley。
值得聽的 Où est-t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cXlao_O2M

多謝大微的分享。又增長了見聞。感謝。

今天看了這部電影,很棒。劇中的大女兒叫做Steph喔! Jessica是紐約新聞編輯。

多謝,已校正。

藍先生您好
我利用spotify可以聽到這片子的原聲帶
冒昧的貼上連結,看看大家是否可以找得到^^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4/08/post-2883.html

這個連結是本網頁的連結,並非你所指的spotify上的原聲帶,
不過,還是謝謝你的熱心!

對耶@@
我弄錯了。。。真是拍謝
如果大家有裝spotify(電腦也可用)
上面有整張完整的原聲帶
不過反倒是片尾曲Daring to Love並未收在原聲帶中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自由幻夢:媒體文宣戰

     人生的殺戮戰場,刀刀見血,文宣戰場其實亦不遑多讓,採用華美詞澡與技法包裝出來的作品,如果少了從苦難中淬煉出來的感情,就少了撼動人心的張力了。...

  • 紋身秘密:怒火黃飛鴻

    好萊塢創意人總不忘安排一兩場戲,讓觀眾在大銀幕上窺見Brad Pitt或者Angelina Jolie的胴體,一方面是既有珠玉,何忍暴殄?一方面是肉體本身具備故事能量,可以強化角色個性。...

  • 11月2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星際效應:謊言與夢想

    踩在泥土上發夢,遠比空中樓閣踏實的多,《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的科幻夢想,就有著濃濃的土地香。...

  • 怒火特攻隊:戰爭創傷

    《怒火特攻隊(Fury)》讓我們看到了到味的戰爭片,以及雄渾的陽剛氣息,那是一個久違的電影類型。...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