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一千次晚安(A Thousand Times Goodnight)》
我們看過很多職業婦女面臨工作與家庭兩頭奔波與燃燒的故事,《一千次晚安》有相似的基本架構,關鍵性的差別在於女主角的工作性質非常特殊:拿著照相機出沒前線的戰地記者。
工作特性讓她不時會遇上意外,萬里之外的家人因此一顆心都懸著,丈夫怕半夜接到緊急通知,女兒更怕每一回的枕邊晚安,就是母親的最後一聲晚安了。
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演活了這位戰地記者Rebecca,她可以深入自殺炸彈客的儀式現場,見證一位弱女子如何以自己的肉身來綁炸彈,完成她們的人生聖戰,卻也因為自己貪多,想再多拍兩張照片,惹來了警察關注,提前引爆了炸彈......
記者的天職是什麼?記者的分際又是什麼?Rebecca即使身心受創,也會熬到最後倒下之前,仍然不忘按下快門,這是電影帶給觀眾的第一層思考。
Rebecca甦醒之後,感受到家人的溫暖與冷淡。溫暖是人性,冷淡則是親情。 一切只因為丈夫知道妻子熱愛工作,養好傷,隨時會再上前線,但他不想再這樣受苦煎熬,夜夜懸著心;一切只因為女兒同樣不了解何以母親捨得離開她們,全心投入工作?
恢復母親身份的Rebecca,必湏認真思考每位家人的感受,同時也面對自己血液中奔流不息的記者天性,《一千次晚安》的高潮設計在於她帶著女兒前往非洲一處難民營採訪「較安全」的難民生活時,卻意外遇上了槍聲,Rebecca毫不意外地奔向槍聲,按下快門,只不過,此時的她必湏暫時放下受驚害怕的女兒,一位敬業專業的女記者,此時如何扮演她的母親身份?人生最為難的時刻就是手背手心只能擇其一,你卻沒有時間多做思考,當下就得決斷,就得割捨......
《一千次晚安》是一部讓人思考的佳作。特別是一位記者在戰爭前線被人砍頭的此刻,我們是痛悼記者的際遇?還是會去探索那些激進份子的心頭悲憤?我們是習慣別人提供的制式答案?還是勇敢地找出自己的答案?
使用音樂:《一千次晚安》主題曲「Daring To Love」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露西(Lucy)》
盧.貝松(Luc Besson)的《露西(Lucy)》堪稱是2014年曝光率最高的好萊塢電影,主要是電影曾經來到台灣拍攝,片中亦出現了大量的台北風景,讓很多人台灣人覺得與有榮焉。
只不過,《露西》的劇情結構太簡單,一位來台唸書的大學生意外與最新藥物CPH4起了化學效應,於是大腦快速開發,不但成了女超人,神功更跡近創世主了。
盧.貝松採用了科學假設:人類大腦只開發了百分之十,如能能夠臻至百分百,不曉得會開發出多大能量?另外再輔以哲學性假設:人類太安於現狀,只顧「擁有(having)」,不想「存在(being)」,所以看到露西的驚人能力後,電影不禁要問大家:「現在你該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了吧?」只不過,我的答案和電影中的一句對白完全相同:「I have no idea.」
盧.貝松長期以來都是和Eric Serra合作電影音樂,《露西》的音樂一如過往Eric Serra的作品風貌,節奏強猛,但是少了讓人記憶或哼頌的旋律,亦即音樂的力量只扮演著載浮載沉的能量,卻少了盪氣迴腸的力量,盧.貝松近年的作品亦有同樣的現象:熱鬧歸熱鬧,卻少雋永口味的能量。
使用音樂:《露西》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動人的音樂處理:「紅豆詞」
1960年代長大的台灣孩子都會唱這首曹雪芹原詞,劉雪庵譜曲的「紅豆詞」,一部份原因是詞曲皆美,另一部分原因是那個年代能唱的歌有限,從古典藝術中找到可唱的歌曲,亦有其情趣。
「紅豆詞」出自《紅樓夢》第二十八回,是賈寶玉所唱小曲的歌詞,書中曲文與實際演唱的版本略有出入,只是多數人都已接受歌曲版本,不會再回頭找尋比對曹雪芹的原創用詞了。每一句都帶有「不」字的曲文結構,道盡了相思惆悵。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
忘不了新愁與舊愁。
嚥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
照不盡鏡裡花容瘦。
展不開眉頭,
捱不明更漏。
呀,
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
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劉雪庵是民國的音樂才子,至今都還有人傳唱的《踏雪尋梅》、《楓橋夜泊》、《紅豆詞》、《何日君再來》、《長城謠》、《飄零的落花》、《春夜洛城聞笛》全都是他的傑作,古典詩詞在他的音樂加持下,得到新生與擴散的能量,不但深入人心,更能口耳相傳,藝術得能成為生活中的元素。
「紅豆詞」出現在電影中至少曾有三回,各有巧妙不同,
《金玉良緣紅樓夢》中,那是林青霞飾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張國柱遭人陷害,被警總留置偵訊,偵訊人員在偵訊空檔時,就對著空屋唱起了「紅豆詞」,一首歌說明了情治人員的出身及時代。
《特務迷城》中,成龍在異域遇見了神秘女子徐若瑄,尋訪這位神秘女郎的方式就是聞歌找人,因為她不時會哼起「紅豆詞」。為什麼是「紅豆詞」?電影沒有交代,卻也別有韻味。
「紅豆詞」快要成為百年老歌了,能從古典中找到新生能量是多數藝術家都有過的歷程,因此今天的節目中,且容我們一面聽著不同版本的「紅豆詞」,一方面送給大家「尋找小津」這本書吧,一位離世五十年的日本導演,他的創作風格,他的美學概念依舊影響著當代人,這也說明了偉大藝術的穿透力了。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