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尼.鮑迪(Sidney Potier)究竟會不會演戲?這算是什麼問題?才剛過87歲生日的他,難免有「躺著也中槍」的無奈歎息。
白人這樣問,一定會解讀成不懷好意,有種族岐視,故意找喳;倘若換成黑人這麼質疑,為什麼重量和影響力就截然不同了呢?
果然,膚色有別,觀點就分岐,人生是非還真難說。
薛尼.鮑迪究竟會不會演戲?1964年他以《流浪漢(Lilies of the Field)》摘下奧斯卡影帝時,讚歎多過質疑,畢竟那是黑人摘下影帝的第一次,種族正義的大旗讓演技良窳的討論空間幾近於零,真要放言批評,可能還得承受雪片飛來的壓力,擔起「酸葡萄」心理作祟,畢竟他在1960年代還陸續演出了《吾愛吾師(To Sir, with Love)》、《惡夜追緝令(In the Heat of the Night)》和《誰來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等叫好叫座電影。
1999年,美國電影中心(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將他排進影史上廿五位優秀男演員的第廿二名,僅次於冷面笑匠Buster Keaton,還把白人影星Robert Mitchum、Edward G. Robinson與William Holden都擠到後面去了;美國影藝學院在2002年另外又頒給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這麼會得獎的黑人影星,要說他不會演戲?其誰能信?《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選擇薛尼.鮑迪做為「開刀」對象,確有風險,但更有膽識。
這場戲是男主角Cecil家的長子Louis(David Oyelowo飾演)到美國南方去唸大學,積極從事各項民權抗爭,浪遊多年後,才偕同女友Carol(由Yaya Alafia飾演)返家拜見父母,久別重逢,理應有說不完的話,但是父子卻在餐桌上翻臉,導火線就是薛尼.鮑迪。
火,是由飾演母親Gloria (由Oprah Winfrey飾演)點燃的。她在用餐時提及在《惡夜追緝令》中的精彩表演,Cecil也熱情回應,不料Louis卻有不同觀點,他認為薛尼.鮑迪根本不會演戲,他只是白人的樣版,演出白人想像中的黑人模樣,並沒有站在黑人立場,傳達黑人心聲,「你在說什麼?他才剛得了奧斯卡獎,你怎麼說他不會演戲?」Cecil一聽到Louis的說法,頓時火冒三丈,立刻就要把兒子趕出家門。
為了一位黑人影星,父子竟然言語駁火,有這麼嚴重嗎?關鍵有三,第一,父子多年來,一直不對盤,累積心結一直在尋找爆發點;第二,兒子直指要害,薛尼.鮑迪就是為白人服務,接受白人制約,因此得享令名,做父親的,一輩子都在服伺白人,兒子的「影評」,似乎另有所指,老爸聽來就是刺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黑人有沒有自主意識?還是長期接受白人模式,早已悄悄內化為行事準則,反而容不下其他反省聲音?
父子矛盾的代溝,毋寧就是《白宮第一管家》的核心。Cecil目睹父親慘死白人槍下,順白者生,成為他在血泊中學會的生存要件,但是Louis卻相信唯有抗爭,才有民權,歷史如此,當代人生亦然。Cecil先求活著,Louis卻要尊嚴地站起來,時代不同,標準就異,時勢逼人卻是千真萬確之事,Louis的觀點其實有其黑人本位立場,針砭白人的施惠手段,堪稱擲地有聲,卻是Cecil想都沒有想過的事,乍聽異見,顛覆的何只是他的信念,簡直連價值觀都要連根拔起,不由分說,先駁斥Louis,卻也成為他溺水前的自救的手段了。
至於做母親的Gloria即時擋在父子之間,卻不忘耍了兒子一巴掌,斥責他說:「你今天所有的一切,用的,拿的,都是父親替白人做管家掙來的。」話是沒錯,那也是家族一路走來,才能有今日的事實,但是,那和兒子爭取的真理又有什麼關係?世代矛盾,反映的不只是生命權重的落差,更是面對生命的勇氣 膽識了。
父子之爭,固然讓人看了心驚,卻也替日後的父子和解,鋪下了道路。Louis的看法悄悄在Cecil心頭留下了種子,日後在曼德拉事件上深根發芽,Cecil終於來到街頭,支持Louis的抗爭,確實是全片最感人的場面,兒子走直線,父親繞了一條遠路,殊途終能同歸,回首昔日之爭,怎不百感交集?
敢於挑戰世俗成見,堪稱是《白宮第一管家》最勁力的手勢,Louis敢否定薛尼.鮑迪,但是並非Louis的生命選擇都站在政治正確的一方,同樣是那一場餐桌戲,Louis的女友Carol空著時髦衣著,頂著爆炸頭亮相,卻不屑世俗禮儀的態度,固然是叛逆一代的精神展現,卻也給人「只知有已,不知有人」的自我膨脹印象,這也說明了何以後來他也們同樣加入了激進暴力的社團,Louis驚覺看似愛心的社會服務,底層另外藏有政治企圖,因而毅然退出。
每一回的生命選擇都是良知在敲門,差別在於熱情時而讓人目盲,噪音時而讓人失聰,文明進化史,其實就是理性與感性跌撞牽扯所致的結果,《白宮第一管家》站在歷史長河的高處,細數沿河風景,才能各有臧否,不會流於片面之言。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