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戀人:文學的囈語

only-lovers-left-alive-005.jpg

文明世界俯拾皆文章,創作者信手拈來掉書袋,風景粲然,做為影迷,做為讀者,明白越多,共鳴就多,一來一往,觀影人生有如一場彈珠檯遊戲了。

如果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是吸血鬼,肯定群情譁然,直呼鬼扯;如果說莎士比亞的同輩文人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是吸血鬼呢?除了外文系學生,識者不多,反作用相對就小了。

 

賈木許執導的《噬血戀人(Only Lovers Left Alive)》就玩了一計聰明的回馬槍,莎士比亞的名字多次出現,本人只有一張圖片釘在牆上,但是賈木許可是請來大名鼎鼎的John Hurt來釋演馬羅,而且透過馬羅的嘴,透過其他吸血鬼的揶揄共識,明白告訴觀眾:莎士比亞其實只是個痞子,莎士比亞傳世的無數劇作及十四行詩/商籟(Sonnet),其實都是出自馬羅之筆,只因謙讓,馬羅讓莎士比亞冠上作者之名,世人不察,就此以訛傳訛了!

only-lovers-left-alive-021.jpg的縮略圖 

《噬血戀人》的這段劇情,其實有些賣弄,電影中明示暗示的莎翁文學典故,其實不算太新,但仍有溫故知新的功能。

 

莎士比亞究竟是才高八斗的文人?還是投機的戲院經理與生意人?已難查考,但是莎翁身後四百年,持續有人就他的身世與文筆做文章,毋寧亦是文學史的傳奇,只因為有人堅持確有其人(例如《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有人認為第17世牛津公爵(17th Earl of Oxford)愛德華.德.維爾(Edward de Vere)才是本尊(例如《莎士比亞的祕密 (Anonymous)》;有人主張是知名文人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例如台灣文學家陳冠學的著作「莎士比亞識字不多」);《噬血戀人》主張馬羅才是正主,其實也不過是呼應了英國文學史上的一派猜測理論罷了。

 

真正好玩的是,《噬血戀人》中的馬羅竟然也是吸血鬼(所以才能一路活到2013年),文學史上的無解「懸案」,才能透過他的嘴,得到驗証(雖然那又同樣是真假難辨,卻煞有介事地成一家之言),甚至還略帶號懊惱地自己在四百年前,太過謙虛,稀里呼嚕地就讓莎士比亞冒名佔用自己的文采風流;可是Adam也同樣把交響樂作品送給了舒伯特,他從未發表的現代音樂,也可能遭「盜版」或者「剽竊」,在不同的音樂平台上露臉。吸血鬼對文化的貢獻究竟扮演著什麼樣子的推手助力?也就形成了《噬血戀人》任人解讀的趣味素材了。

 

賈木許的策略其實只是想要灌注電影主張的吸血鬼「貴族」血統(一如傳說中的吸血鬼始祖─卓九勒伯爵(Dracula)或弗拉德三世(Vlad III),讓每位吸血鬼都有著優雅談吐及翩翩風采的個人魅力(電影中的AdamEve就是典型代表)。電影中的馬羅持續寫作到油盡燈枯,當然是一代文人的典範,至於在家中牆上還貼有莎士比亞的肖像圖片,可以解讀成不甘,抑或無可奈何傳說中,吸血鬼肉身魂靈都不杇,除了讓椿木穿心而過才會死之外,馬羅可能死於血中毒(血污染),則是意在言外的環境議題了。

only-lovers-left-alive-009.jpg 

不過,馬羅貫穿全片的真正意義在於要讓「莎士比亞」著名的第116首十四行詩得能再現銀幕(另外,還包括了《哈姆雷特(Hamlet)》的幾句對白),因為詩中所刻畫的愛情呼聲,畢竟是AdamEve愛過幾千年,身隔千萬里,依然心相繫,依然冒死相約的最佳見証。

 

詩的英文全文如下(後附的中譯,我但求意譯,無意遵守商籟的格式制約):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真心的結合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絕不可能有任何障礙。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說變就變,絕非真愛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遇強則屈,更非真愛: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哦,那不是愛!愛是堅定的烽火,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面對風雨亦不動搖;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有如引領船航的天星,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方位易測,功效無邊。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流光容易催人老,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朱顏易改,唯愛不變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剎那亦能永恆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直到末日盡頭。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如果有人證明我說錯了,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我就此停筆,世間亦無真愛了。

 

這首詩是可以吟詠的,以下的連結,請有緣的同好共享嘍!

 

 

1 Comment

吸血鬼的題材總是特別吸引人,神秘~~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計程人生:藝術的出口

    導演不拍電影,卻去開計程車?為什麼?就算真的去開計程車,還是能順便拍電影的,《計程人生(Taxi)》告訴世人:生命終於會找到出口的,藝術亦然。...

  • 李泰祥在貴州野餐

    這個標題有點魔幻,電影其實更魔幻,《路邊野餐》飄盪在貴州鄉間的台灣歌謠,形塑了如夢似幻的音響青春,本文發表在五月號的MUZIK雜誌上。...

  • 路邊野餐:時空的魔幻

    你很少在電影中聽見主角唸詩,不時出來突襲你的詩句:「沒有了音樂就退化耳朵 / 沒有了戒律就滅掉燭火 / 像回到誤解照相術的年代 / 你攝取我的靈魂 / 沒有了剃刀就封鎖語言 / 沒有了心臟卻活了九年」一旦相逢相遇,你要如何咀嚼?你會如何消化?就看個人造化了。...

  • 索爾之子:焦距的美學

    遇上悲慘故事或場景,「不忍卒睹」最是常用的形容詞,匈牙利導演László Nemes的《索爾之子(Son of Saul)》就是把形容詞轉換成為動詞的驚人力作。...

  • 失控謊言:混搭的功力

    從驚悚電影的形式美學來看,《失控謊言》從攝影、美術到音樂,都搭配得極其有力。...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