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和平面媒體這兩天都會大幅報導奧斯卡得獎新聞,少不了會有明星穿著或談話的「熱鬧」花絮,徜若有人特別提到了比利.懷德(Billy Wilder)這位導演,才算是專業無虧,在「門道」上善盡了媒體之職。
理由之一:法國電影《大藝術家(The Artist)》在2012年的奧斯卡獎盛會上勇奪了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美術和音樂五項大獎,《大藝術家》的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在受獎時說:「我要感謝三個人,首先是比利.懷德,其次也是比利.懷德,最後還是比利.懷德。」
一位風光的電影獎贏家,連提了三次比利.懷德的名字,如果媒體提都不提此事,不介紹比利.懷德何許人也,這樣的專業表現,及格嗎?
理由之二:Michel Hazanavicius受獎後來到後台接受記者訪問,再度強調:「在台上,我必需緊縮我的謝詞,其實我要感謝的何只三次,千萬次都不嫌多,因為他是完美的導演,完美的典範,他是好萊塢的靈魂,我要謝他,我愛他。」
一位風光的電影獎贏家,在全球媒體前毫不諱言他的敬意與愛意,媒體記者真能充耳不聞,不向讀者或觀眾介紹誰是比利.懷德嗎?
理由之三,《大藝術家》的時代背景與主題是默片巨星被有聲電影擊倒的科技革命,在好萊塢競拍三D電影的時刻,卻有一位法國人回頭向純粹的好萊塢默片類型致敬,美國人沒做的事(或者說做不來的事),卻由法國人完成了,那是多強烈的諷刺啊,但是美國人不吝於把最後榮譽給了法國人,確有器度,雖然,發明電影的法國人也是利用這部作品向發揚電影聲光魅力的好萊塢致敬啊。
只是,比利.懷德並沒有拍過默片,他只在1950年完成了一部以默片紅伶淒涼晚年為主題的《日落大道/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兩部電影的主角同樣耽溺於昔日掌聲與喝采聲的明星風光,念茲在茲想要東山再起,差別在於《日落大道》以死亡和瘋狂做終結,女主角Norma Desmond(由Gloria Swanson飾演)在警察帶她離開住家時,猶不忘對著照相機搔首弄姿的模樣,讓人何等心疼?《大藝術家》則是以男主角壓軸歌舞的喘息聲,期許一個明亮的未來。
而且,《日落大道》1950年映演時,Michel Hazanavicius尚未出生(他1967年生於巴黎),理應趕不上電影映演風潮,但是經典會傳世,會帶給後人無數的靈感與啟發,Michel Hazanaviciu大聲向比利.懷德致敬道謝,那是多美麗,又多神奇的電影神話啊?
電子媒體一閃即逝,或許來不及細談比利.懷德何許人也,平面媒體篇幅遼闊,能否在專業議題上多提供讀者解讀流行議題的背景資料與觀點呢?
其實,就在《日落大道》公映後兩年,亦即是1952年,好萊塢也由導演Stanley Donen和歌舞巨星金.凱利(Gene Kelly)聯手完成了另外一部紀念默片與有聲電影火花的傳奇《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金.凱利一如《大藝術家》的男主角尚.杜賈丹(Jean Dujardin),面臨著科技不適應症,片中的現場收音怪現象,允為電影史最精彩的幕後趣味,但是金.凱利靠著載歌載舞,再度走紅,尚.杜賈丹在《大藝術家》片尾的重生,其實亦有著《萬花嬉春》的脈絡痕跡。
當然,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應該是今晚感觸最深的電影人,他早在2004年就曾在好萊塢傳奇富商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的傳記電影《神鬼玩家(The Aviator)》中提及他在有聲電影誕生後,毀棄自己原先拍攝的《地獄天使(Hell's Angels)》默片版本,重新拍攝有聲版,強調了做為流行文化教主,電影必需懂得如何配合電影科技,與時更新。
2011年,他一方面身先士卒,採用3D科技,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3D電影《雨果的冒險(Hugo)》,同時向法國默片時期第一位天才大師梅立葉致敬,他知道懷古,更懂得創新,但是法國的電影人卻在相似主題上,做得比他更徹底,更完整,亦更大膽,《雨果的冒險》只拿下五項技術獎,在重要大獎悉數落敗,其實亦說明了「英雄所見略同」,功力與成就高低,就全看企圖心與執行力了。
今天聽到他三謝比利懷德
心中真的無限感動
而"大藝術家"的劇情
也讓人馬上就想到"萬花嬉春"
但願這段謝詞與這部片
能夠引領更多人回頭去看比利懷德的電影
去看"萬花嬉春"
去看數不盡的好萊塢經典老片
那當中永遠有著無盡的歡笑,淚水,感觸與感動
and sometimes that's what movies are all about
奧斯卡的懷念影人片段
竟然忘記安哲羅普洛斯
這才是令我訝異的地方....
追思片段的安排,顯示了製作人的音樂品味,也暴露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視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