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身的少女:體位學

drat34631.jpg

片名既然取做《龍紋身的女孩》,小龍女的神態與戲份當然佔有關鍵能量,瑞典版與好萊塢版的莎蘭德同樣魅力四射,但是好萊塢更懂得用女孩的體位來說故事,精準的視覺符號早已超越千言萬語。

如果要問好萊塢新版的《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與瑞典原版《龍紋身的女孩》有何差異?我的答案是:女人。

 

主角同樣是飽受男人暴力欺凌的女性麗茲貝絲.莎蘭德(Lisbeth Salander),並不是原版的女演員歐蜜‧瑞佩斯(Noomi Rapace)表演不如新版的魯妮.馬拉(Rooney Mara),差別在於女人的姿態與體位。

 

《龍紋身的女孩》先有暢銷小說,既而有瑞典版電影問世,落後一步的好萊塢想要後來居上,勢必要有更新與突破,找來007男星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取代麥克‧尼奎斯特(Michael Nyqvist)飾演記者布隆維斯特,確實達到了「悅目」的視覺美感,卻少了「賞心」的動人好戲,關鍵在於他的戲份都被魯妮.馬拉(Rooney Mara)給吃光了。

 

布隆維斯特的責任在於找出人間蒸發的Anita生死下落,但是他雖為千禧年雜誌社的頭牌記者,也許有獨到嗅覺與觸角,卻也經常碰壁受困,若非說服了莎蘭德,他既無法駭進電腦資料庫,掌握機先,更無法在檔案室裡找出關鍵証物。更慘的是,一旦遭到獵槍襲射傷及額頭,若非莎蘭德當場替他縫補傷口,恐怕還將血流不止,此時,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特別設計了女高男低的療傷體位,完成了全片最關鍵的「女上男下」的體位命題。

 

drat34624.jpg這場針縫療傷戲讓觀眾清楚看見女性的冷靜與狠準,也讓觀眾目睹了受傷的主角是會閃躲瑟縮與哀嚎的,英雄不再陽剛,柔弱的人不再柔弱,女性獨具的毅力神采,讓好萊塢版的莎蘭德得到了更強勢的能量。

 

接下來,莎蘭德初識布隆維斯特時,身旁正有一位一晌貪歡的女伴,看起來是有點女同志的情意結,但她與布隆維斯特並肩作戰後,直接相中了他作為性欲標靶,直接寬衣上床,她不但採取了女上男下的情欲主導地位,而且一次還不夠,連著兩次都是她在自主呼喚性欲,drat34616.jpg的縮略圖都是她主動扭動身軀滿足欲望。

 

不必等候,亦不必理睬位於下方的布隆維斯特究竟在想些什麼,或者欲求高潮是否已然達成,說要就要的莎蘭德不必解釋自己的雙性戀,不必理睬性伴侶的需求(雖然不苟言笑,不愛多話的她也開始會去做早餐,甚至換洗男人外套,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細心與多情),雌雄易位與權勢易位的暗語密碼,早已在性愛體位中充份傳播開來。

 

也正因為大衛.芬奇設計了女上男下的交換體位,個頭嬌小的魯妮.馬拉卻也得能以最優美的曲線輻度展示了她的豐盈上圍,極其魅惑地彈射出她的性感女神符號,男女主角的互相肉身取暖,不但超越了工作夥伴情結(這是深諳觀眾心理期待的情感著墨),也突顯了莎蘭德自行其是的駭客性格,應該算是一魚多吃的高明設計。

 

更關鍵的戲份則在於真相揭曉時,布隆維斯特淪落到奄奄一息的困境,全靠著莎蘭德即時救援,才能獲救;甚至也得靠著莎蘭德的飛車追逐,才能讓冤仇了結......她「嬌小」卻不「弱小」,她「矮小」卻不「畏縮」,明顯就是好萊塢版的核心論述,編劇在選材上,雖然無法迴避她曾經被監護社工強暴的橋段,卻避開了她被惡少打傷的情節,給她自力脫困的空間(只有電腦受損),甚至還能一手主導洗錢術,既幫男友出氣報仇,更能自闢財源,一個新世代的獨立女性幾乎就已經全都在她身上實踐完成了。

drat34608.jpg 

電影故事早在小說和瑞典版電影中鉅細靡遺交代清楚了,好萊塢雖然更動得更精煉、直接與集中,但是真的不必再細做討論,反而是要看導演用什麼方式把故事說得更有滋味?大衛.芬奇的女性體位選擇,呼應著全片的主角性格,清楚明白的手痕,既有視覺上的奇情魅力,更有義理上的性格書寫,堪稱神來一筆了。

 


 

10 Comments

I like your comments very much. Thank you so much for having a unique viewpoint to appreciate such a movie. I watched both versions of this title and love them equally.

Thanks for your response!

藍老師:

我記得原著對兩人的描述本來就不只有工作上的關係

我記得第一步翻拍成電影的是丹麥(2009),不是瑞典?!再者,丹麥版的女主角也是強過於男主角。書裡的設定這個文人記者應該就是配角,遊走於灰色地帶的駭客聞身女孩才是主戲。

第一版的導演Niels Arden Oplev是丹麥人,不過,電影是由丹麥與瑞典合資拍攝的(另外還包括挪威與德國),但因全片講的是瑞典文,所以我以瑞典電影名之,可能改稱北歐電影就更精準了。

至於女比男強的解讀,主要是強調好萊塢版本更突出女性的堅軔符號。

原著小說中寫男女主角的篇幅是相若的
只是一放進大銀幕, 就顯現出女主角鮮明的個性, 而 David Fincher 所作的, 都是還原書本真貌, 因故事本來就是要探討現代女性的定位, 與長久以來的社會性暴力問題

表現就是一種選材,一種解讀,看得出演譯者的功力。

看完這篇文章, 剛好想到此曲.
Je T'aime Moi Non Plus - Tribute to Birkin & Gainsbourg

多謝分享。

布隆維斯特的責任應該在找出人間蒸發的「海莉」的下落,而不是Anita吧?

看完老師的文章,反而認為瑞典版沙蘭德比起美國版堅軔上許多。

首先是體位,美版的女上男下體位在男女主角的第一場床戲中只維持了頭幾秒,便很快地翻轉成傳統的男上女下,隱隱暗喻無論女性有多麼獨立自主,終歸要由男性來主宰。反觀瑞典版莎蘭德毫不在乎的裸裎(vs.美版一件件慢慢卸下),以及布隆維斯特的平凡和完全的被動,莎蘭德洩慾/掌握主導權的態勢已不需要其他場景來輔助。

其次是莎蘭德嬌小卻不弱小,矮小卻不畏縮的好萊塢版核心論述,基本上是原著小說裡的設定,但是瑞典版高明的地方在於清楚地表達了「女人也能玩男人的遊戲」。瑞典版莎蘭德瘦小到近似營養不良的身型在嬌小不弱小的對比上更為鮮明;沒有刪去被惡少打傷的情節(女性竟然在公共場所無端遭到陌生男子攻擊),加上監護社工的強暴戲,不但讓莎蘭德的復仇顯得更大快人心,也更貼近原著:「瑞典有18%的女性曾一度遭男性威脅」的故事精神(甚至是故事的緣起?)。美版改編了惡少打人的情節,卻只反映出莎蘭德不是一般女性。(女性/群體遭男性/大環境威脅vs.莎蘭德/個人特別衰)

最後,雖然電影故事在小說和瑞典版中已鉅細靡遺地交代清楚了,不過私以為說一個好故事是一部好電影的必要條件,而瑞典版又在說故事比賽中勝出。主要是瑞典版在男女主角vs.配角群的比例較為均衡,而美版則比較偏向男女主角攜手共度難關(好萊塢模式?),反而讓故事的前因後果變得較為破碎難以拼湊全貌。至於精煉,事實上美版158分鐘的長度比瑞典版146分鐘還長,反倒瑞典版只用了一個鏡頭就交代了錢的流向(順便挑起我想看第二、三集的欲望)。

最後的最後,美版許多場景疑似在歐洲取景,自然是比不上瑞典版濃濃的北歐風味啊。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凱文怎麼了:血色傷痕

    《凱文怎麼了》說出了一位母親的心頭疑問,卻未能從兒子的觀點回答疑惑,但在追尋的過程中,觀眾似有所悟,各自在空白的答案卷上填寫了答案,那亦是一齣精彩電影能夠提供的有趣思惟了。...

  • 碧娜鮑許:電影與舞蹈

    表演藝術的精髓在於當下瞬間的爆發,電影則許可後製加工,電影要如何呈現一位舞蹈大師的肉身與靈魂呢?...

  • 全面突襲:電玩進化版

    《全面突襲(The Raid: Redemption)》是少數攻佔台灣電影市場的印尼電影,卻又出自一位英國導演的手筆,多元的混血元素,預告了動作電影的進化可能。...

  • 04月2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 鐵達尼號:造勢的巧門

    一張素描,一張劇照,既可以看到導演的創作才情,亦可以看到導演的造勢手法,捲土重來的《鐵達尼號》,依舊提供了不少研究素材。  ...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