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崔克.史岱納(Patrick Stettner)執導的《心顫頻率(The Night Listener)》是一部強調聽覺的電影,也因為他找到了口白能力超強的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來擔綱,讓全片的聽覺魅力更加突顯。
羅賓.威廉斯在《心顫頻率》中飾演深夜廣播節目主持人Gabriel Noone,一直以感性的嗓音在空中分享著他閱讀與見証過的人生故事,電影的開場就是他坐在幽暗的錄音室裡錄音,低頻動人,唇齒微動間,似已「說盡心中無限事」,他的嗓音說明了什麼叫做廣播專業(相對之下,《消失打看》的廣播魅力,就遜色三分了),他的聲音運用,讓觀眾明白了什麼叫做「間關鶯語花底滑」的迷人聲情。
但是,Gabriel並不滿意自己的感性演出,一切只因同居男友吵著要搬家分居,「別有幽愁闇恨生」,讓他心緒紊亂,再也無法強做聲音催眠師,他錄不去了,決然起身走人。電台主管知道他情緒不寧,於是推荐他抽空閱讀一本性侵害受害者Pete的傳記書,或許能夠因此在作者的泣血往事中療傷重生。
Pete自小就受到父母親的性虐待,小小年紀就做了童妓,甚至因此染上了愛滋,幸有社工介入,再得到善心人士Donna(由澳洲女星Toni Collette飾演)收容,勉強有了棲身之所,他把自己的血淚往事寫成新書,希望能夠得到Gabriel的背書,在廣播節目中介紹他的故事與新書。
Gabriel確實被Pete的悲慘際遇打動了心,Pete和Donna也主動打了電話給Gabriel,想要了解他的觀後感,同時也分享著更多生活細節與秘密。是的,Gabriel一直沒有親眼見過Pete和Donna,他只讀了書,只是從電話裡面聆聽著Pete和Donna的心情分享,就相信了一切,Donna第一次出場時,是個瞎子,她是真的瞎了嗎?還是只因為我們聽說她是瞎子,就相信她是瞎子呢?視覺容易唬人,聽覺不亦如此嗎?《心顫頻率》先利用「聽覺」打造假象,既而再利用「視覺」驗收假象,真假分際,何等沈重與艱難?但是最吸引人的還是在導演利用「聽覺」質疑了廣播世界的「想像」論述:動人的聲音,讓我們是如此容易就相信了心情告白;有說服力的聲音,讓我們對「真情」有了更多的「想像」。
世人習慣以貌取人,因此不少人就靠著美麗軀殼,成為空心偶像;人不如其聲,則是廣播人很難擺脫的印像包袱。能用銀鈴般的悅耳嗓音編織聲音夢幻的廣播人,未必就有花容月貌。同樣的道理也映現在有些作家,文筆風采何等動人,本人卻長得猥瑣;同樣的事件也經常發生在網路世界中的冒名或詐騙事件上,我們不是那麼容易就相信了一個名字,一張照片,一段文字,一則故事?。
外貌、文筆或者聲音,都是一種人際間的溝通工具,善用外貌、文筆與聲音就能夠創造獨特魅力,散發迷人訊息,建構風采王國。只是外貌、文筆或者聲音都會騙人,Gabriel一直沒有親眼見過Pete和Donna,完全不曾懷疑Pete和Donna可能是同一人故意變聲來唬他的,習慣用聲音編織夢幻的他,其實也被別人的聲音給蠱惑了,他親手打造的聲音神話與自己陷墜的聲音迷宮,不正是聲音魔法的一體兩面?
《心顫頻率》其實也對媒體傳播與事實真相提出嚴厲的批判與質疑。查証,是媒體從業人員報導之前的必要手段,但是多少人收到一封投書,接到一通投訴電話或者一本書,就毫無懷疑地全盤相信與接受,Donna明顯是有心理殘疾的妄想病患,她反覆說著同樣的故事,很容易就吸聚了同情,而且在口耳相傳下,瞎掰的故事成為大家相信的事實,偏見成了正信,尋找真相的人反而被認定是偷窺成癖或者找碴的惡人,這款人生固然荒謬,卻也不時在人生的角落裡重覆上演著。
羅賓.威廉斯的口條魅力其實遠勝他的表演功力,主要是他的表情符號固定都是那幾招而已,《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立下的演技標竿,他自己都很難再超越,尤其在《心顫頻率》中扮演起失戀同志,不但尷尬到表情和手勢都顯得手足無措,至於他對親情與友情的渴盼,更是顯得心不在焉,難以動人,若不是他的聲音演技極富磁性(直追他在《春風化雨》和《早安,越南 (Good Morning, Vietnam)》的精彩展示),讓人聽見了一位在午夜時分,願意挖心掏肺,貼心相伴的廣播DJ真性情,他的偏見與執著就不會如此吸引觀眾繼續關注下去。
《心顫頻率》的英文片名《The Night Listener》強調午夜聆聽,一種視覺昏暗下的聆聽,但是夜愈深,視愈明,需要的不只是聲音魔法,還要有一顆洞見人性的心,羅賓.威廉斯交出的聲音成績單,讓這部驚慄片至少守住了半壁江山,也還算不錯了。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