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艾瑞克·布列維格(Eric Brevig)執導的《地心冒險(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原本是一部不需要評論的作品,因為不過就是一般的娛樂片而已,無需深究,也沒有深究的內容,從2008年暑假上映至今,我沒有寫過一個字,但到了2010年的四月,突然我有了想要用新聞連結該片的衝動。
關鍵在於冰島。
另座火山於2010年的3月20日午夜,冰島南部埃亞菲亞德拉(Eyjafjallajokull)冰川的火山(北緯64°48′ 西經23°47′)在沈睡百年後噴發,冰島海岸護衛隊隨即疏散了當地500位居民;
根據法國作家朱爾斯.維恩(Jules Verne)在1864年出版的《地心歷險記(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書中的三位主角是從冰島西部的斯奈弗半島上的斯奈佛火山口(Snæfellsjökull,北緯63°38′西經 19°36′)鑽進地心的, 一在西,一在南,其實距離還滿遠的,只因為聽到火山爆發了,而且是冰島的火山,很自然,就會與《地心冒險》連結在了一塊。
《地心冒險》的電影是參考著《地心歷險記》這本小說的內容做旅遊指南,小說家描寫的情節,就讓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喬許·哈奇森(Josh Hutcherson)和安妮塔·柏寧(Anita Briem)三人重新再經歷一回,表面上,他們是「見證」了小說的真實度,實質上則是把書中情節如數再搬演一回,亦即,沒讀過這本小說的年輕影迷,只要看了《地心冒險》,就等於讀了一回《地心歷險記》。然而,《地心冒險》真正調侃的趣味則在於喬許·哈奇森飾演的小男生西恩,暑假作業明明就有一本《地心歷險記》,卻懶得看,如今真要遇上《地心歷險記》中的千奇百怪情節,他反而恨起自己為什麼沒唸過小說,否則就不會嚇得屁滾尿流,早就知道該如何因應了。
西恩的悔恨莫及,其實是很有說服力的讀書令,夠讓看過《地心冒險》的年輕人也想找來《地心歷險記》一讀。
不過,就電影論電影,《地心冒險》欠缺新鮮設計,不論是大魚龍的攻擊,或者巨型捕蠅草的攻擊,暴龍的守株待兔,或者礦坑搬運車變成了雲霄飛車,都是前人已經用老的招式了(雖然,靈感也許真是來自1864年的小說《地心歷險記》,但是後人不察,只會嫌電影內容不夠新),最可惜的當然是西恩的父親曾經留給他一只溜溜球(yo-yo),一直不知道父親生死下落的西恩,對於這只溜溜球愛不釋手,從叔叔手上接過溜溜球到出發前往冰島的飛機上,他一再把玩不停,依照電影文法,這只溜溜球理應要發揮「逢兇化吉」的保命功能,偏偏,只是玩玩而已,既不能在冒險犯難時刻權充武器,亦不能在思念父親的親情時刻產生連結,換言之,這只溜溜球只是聊備一格的道具而已,前情鋪排欠缺後續共鳴,就是白忙一場。
不過,從《地心冒險》到《地心歷險記》都相信一點:冰島火山的地底,可是有出口能與義大利的火山相連結了,冰島進,義大利出,今年以來,整個環太平洋頻傳的地震新聞,是不是也有了一些地心地理學的狂想趣味了呢?
多數人都相信電影只是打發時間的娛樂消遣,可是如果電影真的能夠和即時新聞產生連結,這樣的觀影人生多有趣?
當時看
就很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