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天書:地老天荒之後

the_book_of_eli_13.jpg

無緣由的,看著《奪天書》,我就是想起了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書寫的:「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 ... ,也許還剩下這堵牆.如果我們那個時候在這牆根地下遇見了.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

我很意外在《奪天書(The Book of Eli)》中聽見了《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主題音樂。

 

我很意外在《奪天書》中窺見了經典書寫的趣味。

 

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打造的《四海兄弟》主題音樂,不但貫穿全片,同時也是其中一位演員不時拿著排笛吹奏出來的現場音樂,兄弟義氣最終難逃現實壓折的無奈盡在音樂聲中流瀉而出。

 

同樣這首音樂,到了《奪天書》中卻由排名第二的大反派Ray Stevenson嘴中,改以口哨形式吹奏了出來。

 

el-libro-de-eli-foto13.jpg不知情的人,或許就以為那是一首淒惻悲涼的歌曲,知情的人,則難免好奇,導演究竟想傳遞什麼訊息。

 

《奪天書》中的人們多數是見識不多的渾人,不識字,所以不知書本貴賤,只有少數懂得歷史奧秘的人明白該如何掌控人心,只有Denzel Washington飾演的伊萊,和Gary Oldman飾演的卡內基還明白「天寶遺事」,所以才有一人送經上西天,另一人則是沿路攔經。

 

Ray Stevenson雖然是Gary Oldman手下排名第二的頭頭,但是他既沒聽過「聖經」,也不知書本妙用,對老大一直耗費人力物力去尋找「那本書」的行徑多方質疑。但是他雖不知好歹,卻會哼《四海兄弟》的主題曲,意謂著他或許曾經看過這部描寫血盟兄弟最終還是反目成仇的電影,或者至少曾經聽過這首曲子,因而成了掛在嘴邊不時哼吹的口哨音樂。

 

只不過,《奪天書》的傳奇發生在「大爆炸」之後的三十年,Ray Stevenson飾演的角色必定是卅年之前,品嘗過《四海兄弟》,才得能刻骨銘心記憶如此之久,問題是在那個物質欠缺的年代中,求生都已艱難,目光短淺的痞子,又如何懂得珍惜或懷念老歌?

 

邏輯上既然突兀不通,就顯然是導演硬行添派給角色的「美容包裝品」,不過,老歌本身就有魅力,懂得運用《四海兄弟》主題曲,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預告了烏合之眾,終必分裂;其次,悲涼煽情的樂聲,替文明傾圯的人生更添愁苦滋味,兩者交替作用,也算是「舊文明」的再生利用。

 

音樂處理或許有些牽強,但是Denzel Washington能把熟讀卅年的「聖經」逐字逐句背誦出來,保留文明篝火,卻是精準貼近文明傳承的重建工程。

 

西洋史詩「伊利亞德」與「奧德賽」是盲眼詩人荷馬的傳世之作,從營火旁侃侃訴說的史詩傳奇變成文學經典,從口語軼事轉換成文字經典的轉錄工程,未必是荷馬親自執筆;中國話本文學中的「西遊記」與「三國演義」,不亦都是已經先在茶坊酒肆中被說書人口沫橫飛演譯了千萬回,再由吳承恩與羅貫中以文字登錄修飾,才得能以紙本傳世?至於聖經中的四大福音書,真的是由耶穌的門徒馬太、路加等人執筆嗎?還是後人根據門徒的敘述傳頌之後,再轉成文字版本?

 

the_book_of_eli_1.jpg 先口語,再文字,既是文明演變進化的必經歷程,《奪天書》善用歷史架構來呈現世人來重建文明的心態,也就合情入理,一點都不讓人訝異,反而會擊掌叫好了。

 

總而言之,《奪天書》的導演Albert HughesAllen Hughes就是兩位很懷舊的人,明明講的是未來的故事,卻反覆咀嚼著舊文明的英華,雜揉成趣。

7 Comments

關於這一篇的影評~
我覺得你完全抓不到重點~
四海兄弟的主題曲絕對不是導演所要呈現影片的中心思想~
整部影片的內容~
是關於命定、帶領、信實、堅守、傳承~
你一樣都沒提到~
明明是在講述聖經在過去、現今、未來所帶給人類世界的種種影響~
你卻一再拿三國演義等書來做比較~
這點可以看出你在信仰上的嚴重不足~
每部電影都有所要表達的價值核心~
我看了你很多的影評~
你可能很懂電影~知道什麼影片好,什麼影片不好~
但在你的影評中~
我卻看不到那些屬於電影的真正核心價值~
沒有任何一篇影評提到這一點~
這個部份非常糟糕~
這讓你的影評有著華麗的包裝~
但失去了電影所真正要傳達的東西~
這個東西叫做…精神內涵~
但話說回來~除了這部份~
你的影評真的不錯~
只是少了這個~
就加倍的可惜了~^^

朋友:謝謝指教。

不同信仰的人,確實就有不同的解讀觀點。
同樣的藝術作品,確實也允許多面向的解讀。
有人相信聖經可以救世,所以萬里傳薪火;有人相信聖經可以治世,所以沿路搶攔,
送經和攔經的互動,就是我讀到的《奪天書》主題。
基督教或宗教教友可以討論商業劇情下包裝「命定、帶領、信實、堅守、傳承」主題,
很好啊,可以提供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人以更寬廣的面向來認知電影內涵,
但那亦不是唯一的解讀可能。
我提到的音樂,只是電影中的包裝手法之一,
我用「西遊記」和「三國演義」做比方,一方面是從「話本」精神,談文明的傳承(使徒行傳或福音書,基本上也是從話本方式留存文化的),一方面則是以「西天取經」的劫難,對照男主角經歷的劫難。

多謝指教。

"這點可以看出你在信仰上的嚴重不足~"

??


這是什麼意思啊

這是在說每個人都得要有信仰

而且還要有非常虔誠的信仰?

不要走火入魔好嗎

沒關係啦,參考就好。

身為一個在基督教環境底下生活二十年的人而言,我是看得懂奪天書的意思的。

奪天書整部片充滿了基督教的信仰暗示,當中有許多的後設知識,所以對於不了解基督教信仰的人而言,是一部很難理解的電影,一般人不會理解為何念念經文就會好像有力量,或是女生幹嘛學到了禱告之後就現學現賣的立刻照做,甚至於最後的那個大梗也是取自於聖經中所謂的因信稱義,因為導演們只是讓演員們嘴巴上說出來,卻沒有製作影片的時候考慮到如何讓人能夠真心體會,當然,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美國是個基督教國家,對他們而言即使沒有信教的人,想必也聽爛了聖經的故事與道理,這和中國人知道孔子關羽的故事,美國人卻不會知道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這部電影是真的很難讓非基督教國家的觀眾理解的,因為整部電影用的邏輯,是他們自己才懂的,而對於所謂的大眾電影來說,奪天書的確是失敗了。

我相信奪天書會是教會牧師們很愛推薦給教眾們看的娛樂宗教電影,只是對於大眾而言,他真的很多地方講的不夠有說服力

選擇就電影論電影
不代表不能理解這部電影中的宗教義含
為了娛樂目的看電影的多數閱聽人
也不見得是選擇就宗教論本片
就蓋瑞歐德曼.丹佐華盛頓的才華洋溢
更是值回票價


電影的世界往往寬闊深廣,非俗人能解,要想做出精確解讀,亦不容易,只能就個人的知識和看見的資訊來解讀了。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倫敦奧運:約翰藍儂浮雕

    看到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肖象拼圖出現在敦奧閉幕式上時,我不禁要提接替開幕式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負責閉幕典禮所有演出的前芭蕾舞星 Kim Gavin鼓了鼓掌,讚歎一聲:「You made it!」  ...

  • 08月1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 徬徨之刃:正義與私憤

    會演戲的老手,遇上不會導戲的新手,有時候亦只能徒呼負負了。  ...

  • 馬文漢立許:曲終人散

    你未必叫得出他的名字,可是你一定會哼那一首「The Way We Were」,美國著名作曲家Marvin Hamlisch美國時間8月6日在洛杉磯家中病逝,享年68歲。...

  • 多桑的待辦事項:微笑

    含笑面對死亡,極難,拍攝親人的死亡紀錄片更難,砂田麻美的手法及企圖,讓家庭電影有了全然不同的視野。...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