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學術研究或評論文章,最可貴的則是在於解讀的觀點,只要能開啟眼界,帶出新視野,亦同樣讓我佩服。《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對於1930年的電影《摩洛哥(Morocco)》的解讀,就帶給我莞爾一笑。
《摩洛哥》中的女主角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飾演煙視媚行的紅歌女艾美,別的歌手都是能露就多露一點,以女性胴體來誘人,但是她卻選擇了男裝亮相,穿上黑色燕尾服,頭戴黑呢帽,嘴上還叼根菸,果然立刻引發噓聲叫聲的一陣譁然,但是穿上男裝的她,心裡很清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以及該有的動作,於是她會順手撩摸女賓客的臉,甚至還低頭吻了她一下...
是的,瑪琳.黛德麗玩的是性別遊戲,透過變裝模式,改變了世俗的歌姬印像,創造了遊走於性別錯亂邊緣的誘惑把戲。
那位女賓客其實既驚喜又雀躍,因為在公眾場域中,只有她被選中了,成了演出的一部份;在私領域中,她亦沒有被男性騷擾冒犯的疑慮,因為吻她的不過是位穿著男裝的女性。但是從同志的觀點來看,瑪琳的這場戲卻是十足地偷渡了女T的情懷。
然而,瑪琳並不是女T,她只是一位曾經有過情傷的歌姬,穿上男裝,模彷風流男子的所有動作只是她謀生的演出而已,導演范.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安排她繼續走唱下去,來到男主角賈利.古柏飾演的軍官湯姆桌旁,然而把花獻給了賈利。眉開眼笑的賈利欣然笑納,反而是他身旁的女伴憤而起身抗議。
但是真正有意思的卻是眉開眼笑的賈利.古柏。因為他不但接受了這個「男性」給他的禮物,同時也與這個女扮男裝的女性發展出一段生死戀情。
陰陽變,只是外貌,本質上,她們還是一陰一陽的傳統男女戀情,只是初相識的場合,以奇特的陰陽變方式相遇,但是在那個談同志情還有極多顧慮的1930年代,范.史登堡透過瑪琳.黛德麗的變裝秀所滲透出來的同志元素,也只能那樣輕輕一觸,讓明白的人會心一笑,讓看熱鬧的人亦能得出「那只是一場秀」的安全結論,不必陷溺在究竟是女生親女生,或是男生愛男生的辯論之中,因為畢竟後來的兩人相戀,瑪琳都恢復了女裝打扮,陰陽變只是電影的開胃小菜。
Marlene Dietrich在The Celluloid Closet中驚鴻一撇,讓後生晚輩我驚艷不已
謝謝藍老大細膩解讀
但拜讀文章後有一辭讓我有些困惑
「女T的情懷」、「瑪琳並不是女T」‧‧‧
女T到底是什麼東西啊?
女T這詞的組合,女=女人,T=什麼咧?
古早一點的解釋,T=Tom Boy,陽剛中性的女性
現在T在女同志族群中,泛指男性化、主動的女同志
既然如此,女T難倒是指男性化的女人?
我當了快30年的女同志
最近這一兩年總會看到有人稱呼女同志叫「女T」
這個形容詞在年輕族群似乎已經等同於女同志
這是非常古怪、容易讓人混淆且不恰當的
你的確點出了我的盲點,我常用一些習焉未察的流行術語,以後自當更審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