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先生今天在聯副上寫了篇「蕭翼賺蘭亭」的文章,細述蘭亭序的始末,讓我想起了李翰祥導演三十六年前所拍的《風流韻事》,想起了已經銷聲匿跡的文人電影類型。
博學多聞,喜歡從稗官野史中找題材,一向是李翰祥導演的創作特色,從美術或人物傳奇上炫耀一下自己的考據功力也是他最得意的炫耀手段,至於修正掌故,另立新說,顛覆古人傳奇更是他恃才傲物的驕人身段。
《風流韻事》其實是三段式集錦電影,除了《蕭翼賺蘭亭》之外,另外還有《蕙蓮》、《小神仙》兩段,「風流」一詞,市井小民的定義往往是情色之詞,但是他卻有意還原漢字本色,所以三段式風格分別定義為雅、淫、趣,以淫趣為主的《蕙蓮》、《小神仙》是討普羅大眾觀心的娛樂手筆,《蕭翼賺蘭亭》則是他自娛娛人的行雲小筆了。
《蕭翼賺蘭亭》的故事原本脫胎自唐朝文人何延之所寫的「蘭亭記」一文,名畫家閻立本亦作畫作可資參考(見上圖),何延之在文章中說他是在永興寺智永禪師的禪房內,聽見辯才和尚的弟子元素親口告知了蕭翼賺蘭亭的奇人奇事,描寫收藏了《蘭亭》真蹟的辯才,明知唐太宗圖謀,假裝瘋傻,抗拒皇帝召見,御史蕭翼於是奉唐太宗之命,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結識了辯才和尚,兩人不時弈棋吟詠,論書作畫,終於套出了辯才和尚珍藏的王羲之行草極品《蘭亭》真跡,然後順手牽羊盜獻給唐太宗的故事。唐太宗因為極愛《蘭亭》真跡,死後要《蘭亭》真跡陪葬昭陵,是書法界眾所周知的歷史公案,「蕭翼賺蘭亭」的傳奇替這位愛好書法墨寶,竟然不擇手段行騙強搶的皇帝,多添了一筆文采風流的紀述。
照著古人文章拍電影,其實只是影像翻譯,無啥了不起,敢於翻案,而且擲地有聲,才是功力。
《蕭翼賺蘭亭》的前五分之四戲碼,就是岳華飾演的蕭翼周旋在井淼飾演的辯才和尚左右,施出渾身解數,交換無數書墨真蹟,賣弄許多古文精華,終於得逞的傳奇。然而,全片的精華卻是最後五分之一的回馬槍,辯才早就看破蕭翼用心,於是將計就計,用了一幅假《蘭亭》騙到了蕭翼,也就是最後陪著唐太宗下葬的《蘭亭》真蹟,其實還是假貨,不但揶揄了唐太宗的有眼無珠,也展現了文人對抗朝廷的風骨。
只是辯才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如此真蹟被盜,他卻若無其事,皇帝必然起疑,於是他也得悲憤激狂,一病不起,這齣戲才算像樣,才有說服力,以一己生命換得真蹟千秋自由身,卻也成為另類的人間風流了。至於《蘭亭》真蹟,究竟是如史書所載陪葬昭陵?或是依舊浮沈人間?李翰祥無法回答,也不想回答,留個問號在觀眾心中,也算是藝術創作的餘韻尾勁了。
就電影論電影,《蕭翼賺蘭亭》只是一齣古人軼事的立體影像翻譯版,沒有太多創意手痕,若非結尾的大逆轉,完全沒有讓人拍案驚奇的力道,但也正因為有此奇襲,所以即使時隔多年,依然有讓人回味的空間。
李翰祥當年背叛邵氏來台灣開創國聯公司,原本有意開創一番新局,最後卻只落得一場五年春夢,但是邵逸夫珍才惜才,依舊願意接納叛將,也順著他的才情,在古人古書古事上拍了無數小品電影,只是他一方面得替公司賺錢,靠著小情小色的風月趣味,吸引觀眾上門(這也說明了DVD的封面上何以只以風流情色畫面做訴求,完全沒有蕭翼及辯才蹤影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在情色風流之外,夾帶一些個人鍾愛與考古癖,公私兩便。
只是,台港影視環丕變,片廠制度瓦解,創作者頓失穩定的生產線磨刀練劍,更別說夾議夾敘的稗官野史題材了,撫今追昔,我們失去的其實是一種信手拈來,舉手投足皆文章的生活雅趣了。
您寫的這篇文章
和前些年談到譯名信雅達的這類文章
都會為後世研究20世紀中國電影史的影迷或學者
提供了難得的參考文獻
為華人電影史的斷簡殘篇提供了一塊拼圖
多謝打氣。把自己經歷過的,見証過的美好往事留下一點文字記錄,是我很樂意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