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比人可愛,幻想比現實迷人,就是《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最具商業噱頭的精心設計。
《黃金羅盤》係根據小說家菲力浦.普曼(Philip Pullman)得獎名著「黑暗元素三部曲(Dark Materials trilogy)」的第一卷「黃金羅盤」改編而成,導演克里斯.魏茲(Chris Weitz)把原著小說中最重要的守護精靈(daemon),具體變形成一隻又一隻的「寵物」,有的活潑,有的可憎,善惡諧趣各有不同對比趣味,而且守護精靈(daemon)的發音又和英文的「惡魔(demon)」發音相同,道德的岐義曖昧,更呼應了原著小說中異文化挑戰教權的主題。
這樣的情節其實有點像中國傳統小說「封神榜」所描繪的情節,每位神仙都各有座騎,主人什麼德性,座騎也能相呼應,人獸同質,見獸如見人,有趣極了。守護精靈更被定義成為人類靈魂的化身,指標意味就更鮮明了。
以獸觀人,就是《黃金羅盤》設計出來的第一個趣味,所以,老愛前進北極探險,主戲在第一集電影中還沒上陣的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飾演的艾塞列公爵的守護精靈是一頭雪豹,象徵了他自視不凡以及冒險犯難的個性;女主角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飾演的考爾特夫人則是標準的蛇蠍美女,她的守護精靈成為暴戾多疑的金絲猿,也明白呼應著她的外貌與個性。至於一般家臣僕人的守護精靈是狗兒,也就絲毫不教人意外了。
即使是觀獸認人,能夠變化的層次有限,所以真正的女主角萊拉(Lyra Belacqua,由女童星達柯塔.布魯.李察斯/Dakota Blue Richards飾演),因為只有十二歲,一切還沒有定性,所以她的守護精靈潘拉蒙(Pantalaimon)可以千變萬化,從松鼠、飛蛾、蜂鳥到野貓,每一回的精靈幻化都活潑逗趣,也都惹人驚歎,更象徵著小女生擁有無限可能的生命可塑性。
守護精靈與主人的對話也有多重效應,原著上強調的是人的理性與感性的二元論述,電影中同樣也有這種交叉效應,但是更特別的卻是透過配音演員的聲音演出,產生了相互牽動的化學效應,一方面是七嘴八舌的聲音雜遝,另一面則是手忙腳亂的形體互動,聲音與肢體的交響共鳴就形成了凡是有守護精靈現身,現場就熱鬧非凡的效果,一隻尚且如此,兩隻對峙或眾獸匯聚時的場面就簡直像是馬戲團的大雜燴了。
當然,守護精靈有時候也會成為受氣包,妮可.基嫚飾演的考爾特夫人氣到極點時就會捉狂,連自己的精靈金絲猴也會慘遭毒打蹂躪,出完氣再擁抱慰藉,惡人整惡徒的場景像極了黑幫教父斥罵手下,再餵糖療傷的模式,從可憎到可憐,守護精靈的功用確實極多,就看導演如何運用了。
不論如何,守護精靈還都是貼身相隨的寵物,嬌小精細,卻又狠毒異常的發條蚊子和巨大雄霸,卻又身世悲慘的北極武裝熊,都因為菲力浦.普曼的原著就已經給予明確的描述,影像翻譯的版本也能大小蟲獸都活靈活現地扮演起忠奸善惡的角色功能,增添了不少觀影趣味。
不論大獸小蟲其實都是可愛的,問題在於人。
達柯塔.布魯.李察絲飾演的少女萊拉其實是製片人希望接替《哈利波特》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成為新一代幼童冒險幻想電影的主角,從外型到演技,清純又有自信的達柯塔表現確實不負眾望,完全沒有新手的生澀,唯一的缺點可能還是太乖了些,動靜之間的差距未能更加突顯,以致於在面對危機時少了更能激勵或振奮人心的動作,加上她解讀黃金羅盤的能力少了戲劇衝突(例如別人解不開,只有她能懂),也讓羅盤引發的爭奪大戰略嫌不夠刺激,關鍵可能是劇本的刻畫太過平面呆板,本來就沒有給予演員更多真性情的發揮空間。
這個劇本的障礙在成人演員身上尤其明顯,妮可.基嫚的考爾特夫人集明豔與邪氣與一身,清楚明白的造型幾乎就已經一亮相就已限制了演員的空間,她的裝腔作勢不但騙不了萊拉,觀眾也入不了戲,而且大反派既沒有高明心機,也沒有莫測高深的威嚴,更沒有強大的魔力,就無法建立妖魔殿堂,只像是一位徒有姿色的臥底女間諜,少了讓影后表演的層次,只能說太可惜了。其他的成人角色基本上也都聊備一格,善惡派別都少了著墨空間,以至於紅花雖強,綠葉卻顯得無力,誰教《黃金羅盤》是一部鎖定兒童觀眾的冒險傳奇呢!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