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動或感傷時刻與事件,因人而異,外人看來很小的一件事,對當事人而言,卻是刻骨銘心永誌難忘的印痕:例如一飯之恩,讓韓信封侯之後,猶不忘返鄉去感念當年施捨一碗飯的漂母;一個饅頭之恨,讓《無極》的無歡公爵一心一意要找傾城王妃復仇。
愛與恨都是人生的動力來源,由愛生恨,通常就是悲慘;由恨生愛,通常就是昇華。有的電影只講愛,有的電影光講恨,伊朗導演馬吉德.馬吉迪(Majid Majidi)的代表作品《天堂摯愛(Baran)》卻是由恨生愛的傑作。
伊朗作品規模都不大,但是故事寫實又精巧,用「雖小道猶有可觀」來形容是最貼切不過的,馬吉迪的《天堂的孩子》和《天堂的顏色》都有同樣的魅力,只是攝影日益精巧,敘事手法也在寫實之餘,多了人性欲求的波折起伏。
《天堂摯愛》的歷史基礎在自從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至今已有一百四十萬的難民避難伊朗,為了餬口,這些難民只能任由伊朗商人剝削,以極低工資從事勞力活動。故事情節則集中在伊朗一處工地中,包商一面瞞著政府聘用非法阿富汗工人,另一方面則又剝削他們的薪資,即使是欺負起伊朗籍的茶水小工Latif也毫不手軟,Latif每月只能領點零用錢,其他的薪資都是由包工代他儲存保管;故事的高潮則在有位工人摔傷了腿,只好另派長子拉瑪代工,然而拉瑪體格瘦小,背不起沈重的水泥,包工於是調換他去當茶水工,Latif則是補拉瑪的缺。
輕鬆的差事被人換掉了,Latif心中自是不爽,於是多次找碴,不讓他洗衣服,甚至還破壞茶水間的設備,那是血性少年顏面無光的莽撞反應。拉瑪遞給他的第一杯茶,他完全不屑喝,一把就倒進了泥水桶中。
人比人,氣死人,特別是,對方明明是你看不起的人,做起同一件事卻做得比你好,有多少願意坦然面對?坦然認輸?你會不會變得更偏激?更恨?
拉瑪真是巧手慧心的,小小的茶水間,他卻整理得優雅明亮,人人誇好,就在Latif醋意難消之際,他卻偷窺看見了躲在茶水間裡梳頭的拉瑪其實是個女孩,秘密是驚人的(回教女人不得和男人在一起工作),只有他知道的秘密卻也讓拉瑪成為他獨家鍾愛的獵物,於是他多次出面替他阻擋男客的騷擾,即使打架,他也在所不惜。
拉瑪的本名叫做巴蘭(也就是本片的原名《Baran》),她深知當初搶了Latif工作的難堪,然而後來Latif的挺身而出,一切她都看在眼裡,她什麼話也沒說,只是悄悄地在Latif的工作點擺上一杯茶一粒糖。
是的,那只是一杯不會說話的茶水。內含的卻是巴蘭的感謝,而這杯水的溫度,也只有Latif可以體會。
士為知己者死,Latif則是為了這杯茶就豁出去了。
巴蘭後來險些被移民局官員查獲,都虧Latif捨身相救;巴蘭後來到河邊做粗工,Latif也只能躲在一旁偷窺,恨自己不能生為女兒身,下河幫忙……最特別的是,不管Latif有多喜歡巴蘭,他們只有偶而眼神偷瞄,從來不曾對望,但是刻骨銘心真的不在朝朝暮暮,不在甜言蜜語,只要能夠會心一笑,無奈的人生就有了顏色。愛情可以改變人生,從自私到奉獻,Latif的轉變,讓眼睛喝了那杯茶的觀眾也有了同聲一歎的感動。
好電影追求的效果,不就是這麼一聲歎息嗎!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