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如夢幻泡影

07-86

沙漠旁的一艘輪船殘駭,看似超現實主義的場景,卻另有深意。

名導演法蘭克林.雪夫納在科幻經典《浩劫餘生》的最後一場戲中,帶領影迷進入一個沙灘,黃沙滾滾中,只見男主角卻爾登.希斯頓猛然跪地長哭,鏡頭慢慢從他 的身上拉遠開來,我們看到幾隻青銅般的鏽蝕尖柱高懸他的上方,最後一個鏡頭則是反過來拍這幾隻青銅尖柱─那不是別的,那是自由女神像。

卻爾登希斯頓奮戰了半天的人猿星球,原來不是外太空的某顆行星,根本就是地球,只因核彈作祟,文明毀滅,猿人異位,萬物之靈成了不會說話的階下囚,反而是猩猩說得一嘴人話。

一個鏡頭,就可以解開全部的謎團,這樣的電影結構是讓人佩服的畫龍點睛術,

曾經在公元2000年以一部《喜馬拉雅》讓台灣影迷大開眼戒的名導演艾瑞克.維利(Eric Valli)養精蓄銳五年後,又推出了一部人與自然對話的《納米比亞沙漠(La Piste)》,你可以說這是一部沙漠奇觀的劇情片,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女兒葛蕾絲冒險穿越沙漠救老爸的內容與佛教傳奇中的「目蓮救母」框架近似,但是真正 讓我驚歎的卻是最後沙漠的那艘破輪船的殘駭。

多數的台灣人對於位於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Namibia),可以說是相當陌生的,要不是安潔莉娜.裘莉在2006年五月到了該國產下女兒,事後又捐贈 了卅萬美元給當地的醫院改善婦產醫療設備,可能都很難將目光轉向這個非洲國家,更別說這個國家既有長達1300公里的納米比沙漠(Namib Desert),卻又西濱大西洋,海岸線長16000公里,非洲的傳統形像和沙漠的酷熱與高溫相當接近,但是沙漠國家卻也有海岸的具體形像卻在《納米比亞 沙漠》中成了最鮮明的一堂地理課。

關鍵在於電影劇情中的巫師算出一定要沿海搜尋,才救得出這對父女,可是依照科學邏輯來推理,這條路線卻是荒腔走板的不可能路線,科技不可信,非洲民俗自有道理,悄悄地為電影劇情做了背書。

最後這對父女真的走到大西洋邊時,卻撞見了一艘破蝕的大型輪船殘駭。那是實景,不是搭景,空曠的沙灘上,人煙罕至,只有船駭,那是帝國主義的遺跡?還是資 本主義失敗的投資冒險?艾瑞克.維利就在影迷開始編織幻想輪船殘駭的故事時,把攝影機架上直昇飛機,繞著這艘輪船殘駭就畫下了句點。

有奇觀,卻沒有故事,或者說那不是故事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心態呢?求的是什麼目的呢?

《納米比亞沙漠》的故事主軸在於一對久未見面的白人父女,匆匆見了一面,精通地質學父親就因送醫療器材遇上狂風而飛機失事,被一群安哥拉青年叛軍俘擄,強要他協助挖掘鑽石,但是富貴名利皆可拋,這位父親唯一在乎的是萬里跋涉來救他的女兒。

鑽石是資本主義包裝財富、名氣和身份地位的奢侈品,人沒有水不能過日子,沒有鑽石,日子卻照樣過,但是鑽石的身價卻千萬倍於飲水,資本主義玩弄了人性的生 命價值,卻引著無數非洲青年競折腰;同樣地,輪船是重商主義下最重要的生財工具之一,然而,一旦輪船擱淺遇難了,立刻無人聞問,成了一堆廢鐵。

鑽石和輪船,看似無闗,大小也差諸千萬倍的兩件道具,在《納米比亞沙漠》中卻轉化成為文明的遺跡,人生競逐的標的轉瞬即成廢物,電影沒有一句佛法,卻讓我們看到了「如夢幻泡影」終極生命訓示。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02月18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 狡兔計畫:愛恨CIA

    美國政府如果裁撤了CIA,好萊塢一定覺得很寂寞無聊,再也不能消費或者消遣CIA了,CIA還真是妙用無窮呢。  ...

  • 大藝術家:狗兒的必要

    會配菜的大廚師,就有辦法用配菜來增香,讓主菜更可口,贏得讚歎;會演戲的狗明星,則像調味醬,會讓菜色更加美味。  ...

  • 大藝術家:新鮮的必要

    電影的首要魅力在影像,創造一個簡單明白,卻又含意深遠的影像,正是所有影像工作者的追求目標,《大藝術家》的這場單人雙手舞,就是最精彩的一個範例。  ...

  • 大藝術家:古典的必要

     古典有其魅力,亦有其局限,透過致敬,讓魅力得能回春,是《大藝術家》的基礎工程;透過點睛,讓局限得能烙印人心,則是《大藝術家》的升格工程了。...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