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再聽說導演是紀錄片大師艾洛.莫利斯(Errol Morris)獲得2004年奧斯卡紀錄長片的作品,好感頓生,再加上又是我偏愛的作曲家菲力普.葛拉斯(Phillip Glass)的配樂,我再沒猶豫,看完之後,對自己的選擇更是倍感驕傲。
《戰爭迷霧》講什麼?簡單講就是對美國前國防部長麥納瑪拉的二十五小時訪問,剪成了一部二小時長的紀錄片。這樣一部一問一答的歷史回憶錄,聽八十老翁細說重頭,會有多大的鏡頭變化?不會枯燥乏味嗎?答案是:看誰來拍嘍!電影一點都不悶的關鍵在於三個人:首先當然是掌鏡兼主問的艾洛.莫利斯,其次是用音符畫龍點睛的菲力普.葛拉斯,最後,卻也最重要的則是麥納瑪拉。
麥納瑪拉是誰?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上都不認識此君了,他在第一次世界結束那年出生,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當了三年兵,研發了關鍵的B29長程轟炸機,美軍因而可以火燒東京,一夜燒死十萬人;美國和蘇聯的古巴飛彈危機時,他是國防部長,只要攻堅,美古雙方肯定玉石俱焚;越戰時,他曾向甘迺迪總統主張撤軍,卻也是詹森總統下令美軍轟炸北越的執行者,但在美軍死亡人數達二萬五千人時請辭(美軍最後死亡人數達五萬八千人)。
我青少年時期讀到的越戰報導,經常看到他的名字,三十年後的今天,卻又再度在報紙上看到他的消息,高齡八十六歲的麥納瑪拉在喪偶多年後又要結婚了。
討厭他的人曾經批評他是戰爭劊子手,卻不知道他曾經一心一意只想做個哈佛大學的教授;卻因為採信雞蛋包裝理論發明了安全帶(到商場買雞蛋回家不會破,主要就是因為包裝得宜,車子的設計如能改善方向盤和加裝安全帶,安全一定倍增)陰錯陽差成了福特汽車第一位外人董事長;缷下公職職後,他出任世界銀行總裁,長期關注第三世界的財經和環保問題。他曾經擁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他曾經掌握世界第一強權的絕對武力,但也帶來毀譽參半的人生評價......這些都構成這部紀錄片最迷人的特色之一。
莫利斯的電影主題不是一般紀錄片的編年體例,既然重點是訪問麥納瑪拉就從出生講到年老,而是採用「生命教訓」為主軸,在時間座標上配合教訓主題自由跳動,每一則生命教訓的標題都來自麥納瑪表的談話內容,含蘊了了悟人生的哲理,也能做為這一段電影內容的畫龍點睛題綱,例如用敵人的邏輯去感受去思考的Empathy with the enemy,就是生命中多艱難的一關啊,談到古巴危機時,黷武的軍人只想到後牆已有飛彈酣睡,急著要反制敵人,但是政治家必需站在敵人的立場去思索敵人要什麼?想什麼?才能知道自己該怎麼因應,真相是等到泠戰結束,麥納瑪拉受邀到古巴訪問,古巴領導人卡斯楚才明白告訴他,當時的飛彈早已布署,美國固然可以摧毀移平古巴,但是蘇聯也一定會立即射發十多枚核彈的,《驚爆十三天》的結果可能不是和平落幕,近代史早就改寫了。
同樣地,美日大戰的最大教訓是B29轟炸機原本是在二萬五千呎高空投彈,但是準確度也勢必極不理想,麥納瑪拉建議改成五千呎高空投彈,才能準確摧毀敵軍設施,但是飛行員的身家性命因而大受威脅,李枚將軍採用他的建議,使得東京大轟炸,一夜就死了十萬人,麥納瑪拉的感概是兩軍交鋒時,只能勝利不能失敗,為求勝利,就得不擇手段,因為成王敗寇,戰敗的人就得接受審判,就得放棄自己原有的一切,所以我們必需以殺止殺,把自己曾經信仰的正義和公理踩在自己的腳下,但是我們真的有權力在一個晚上結束十萬人的生命嗎?
同樣的問題也在於越戰戰場,九0年代,麥納瑪拉重返越南,見到了昔日仇敵,越南的外交部長告訴他,美國人一直相信越戰是泠戰時期,美國為了防堵共產黨勢心擴大的必要戰爭,但是美國人卻不明白為何北越人卻毫不畏死,抗戰到底,甚至最後能擊退美軍,統一越南,他的回答是北越人堅信越戰是一場追求獨立,追求自由的戰爭,如果美軍獲勝,越南就會淪於奴役國度,「你們從來不看歷史嗎?」越南外交部長質問麥納瑪拉:「我們為了對抗中國,打了一千多年的戰爭,從不妥協,對法國,對美國,不是一樣嗎?」是的,我們從來不會從歷史上學到教訓,錯誤都會一再重演。
《戰爭迷霧》是一部很有歷史縱深與文明洞視的作品,艾洛莫理斯為了讓麥納瑪拉的關鍵話語能夠重點呈現,經常硬切畫面,造成視覺上的困擾,但是他在單調的訪談中設計了無數的人像拍攝角度,讓單薄變得豐富,再搭配適時的紀錄影片來輔佐聲音的論述,再用菲力普葛拉斯的音樂襯顯時代的氣氛和情緒的緊繃,都讓這部紀錄片呈現很不平凡的視野,雖然有人對於誰該為越戰負責的史實陳述有不同意見,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在生命的黃金時代握有戰爭引信的行刑劊子手,在晚年重新回顧人生,對於人性的感歎以及對世界和平的呼喊!
和平影展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