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後街光影:書評

NEW411.jpg
有些事你不做,或許就不會有人要做了,遇見,就代表有緣,就要好好做他,相信這些都是漫畫家簡嘉誠選擇用畫筆說台灣往事的起心動念,特別是獻給天下只顧追逐天邊彩虹的孩子,腳下的泥士同樣有很多動人的故事等待挖掘。
你們家的閣樓上或者牆角邊,如果有一些鋁製圓盤,而且是一盤一盤地堆疊在一起,請不要鄙夷上面的鐵鏽或灰塵,更不要因為遠遠就可以聞到的臭酸味,就摀著鼻子想把它丟掉,因為它可能是國寶,也可能就是你們家族中的神秘歷史。

文以載道,多數給人包袱沉重之感,不想板著臉孔,一本正經來傳道,改用漫畫載體,採用一種既輕鬆又趣味的手法,把大家都陌生的故事換成講述冒險傳奇的方式來分享,毋寧就是既跟得上時代,又能夠讓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之餘,還能得到新資訊的快捷便道。

金漫獎得主簡嘉誠的最新作品《消逝的後街光影》重點有二:消逝和光影,主題縈繞在曾經風光一時產量至少一千兩百部的台語片拷貝,後來卻花果飄零,留存至今不到兩百部。消失的這千部電影真的灰飛煙滅了嗎?還是它依舊窩在你們家的牆角邊,等待救援?

證據之一:影史上雖然寫著1955年由何基明執導,由陳澄三先生投資,並動員旗下「麥寮拱樂社」歌劇團演出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是第一部台人自製的35釐米「正宗台語」電影,但是歷史歸歷史,錯過那個時代的影迷,想要重睹經典,卻因拷貝無處可覓,只能徒呼奈何。一直到2013年台南藝術大學師生到苗栗地區進行歇業老戲院與資深放映師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時,才意外發現了一疊生鏽的鐵盒,上面貼著「王寶劍」三字時,才確定這是失傳已久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拷貝,再經過逐格修復,影史傳奇終於重見天日。

證據之二,台灣在1960年自拍自沖完成第一部彩色台語長片《丁蘭廿四孝》後,多數影迷亦是只知其名,難見其詳,同樣在國家電影中心鍥而不捨的尋訪下,終於在攝影師連燕石家中確知拷貝還「活著」,日前並先完成了拷貝掃描,影史的這一頁不會就此殘闕空白。

《消逝的後街光影》透過兩位愛電影的熱心學子,原本只是想拍出媲美小津安二郎的大師傑作,卻意外加入了尋找昔日台語電影拷貝旅程,不但找到一疊《後街人生》的酸臭拷貝,這才了解化學材質的電影拷貝是會酸腐的,但是如今已有能力重新修復,就在整理後的發表會上,原本對於家族歷史存疑的後輩,以及受限國語政策而不認識台語片的年輕人,都能重見昔日影人的活力。

找尋消失的經典是重大的歷史工程,找到後還要修復它更是必要工程,《消逝的後街光影》透過漫畫傳達的訊息,就是文化傳承的卑微心意了。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出發:極地賽的人與景

    視覺上好看,確實是《出發》的強項,但是除了好看,我們還想多看見一些靈魂,這亦是運動紀錄片的核心趣味。...

  • 淪落人:你殘我缺不失志

    有的電影像詩,透過影像和聲音打造意境,讓人揣想,沒想多給些明白答案;有些電影像小說,起承轉合各有魅力,讓人看得目不暇給,初嘗就驚豔,細嚼更回甘,香港新導演陳小娟的《淪落人》屬於後者。...

  •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本

    一齣戲有多紅,看盜版程度就知道。公視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才播了四集,就已經有高中老師直接下載給同學看,全班一起討論;還沒進中國市場,微博網上就有數千則討論文章,甚至出現「台灣真的是華語劇最後一片淨土」的留言。該劇挑揀社會敏感話題做文章,直言敢言又言之有物,才能引發熱議,但是編劇呂蒔媛很焦慮,做完採訪還要補充再補充,修改再修改,「我真的不習慣大家釘著,逼問我在想什麼,我只想請大家多看戲!」不過,別擔心,人雖然龜毛,有時又很阿Q,但是戲比人精彩,訪談又比戲更坦誠!...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不悔

    紀錄片中的男主角,提起過世的母親,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紀錄片中的女主角,提起受打壓的青春,淚水奪眶而出。 紀錄片的導演,偕同男女主角重看多年來累積的影像,淚水也潰堤了 青春有淚水相伴,就算變色了,淚水的溫度,依舊讓人無悔。...

  • 楚可娃:糖害與豪放女

    她對女性身體敏感,她對女性主義敏感,她對女性情欲敏感。她對女性創作敏感。「都是議題來找我的,」捷克女導演楚可娃(Andrea Culková)這樣解釋她的創作選材。...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