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高手,總會趁觀眾不知不覺中就布下天羅地網,等待知音逐一拆解回應,《福爾摩斯先生(Mr. Holmes)》以同樣的邏輯考驗著觀眾的銳利與細心。
電影從火車車窗上的一隻蜂兒展開,「你不該那樣做的!」年邁的福爾摩斯(Ian McKellen飾演)告誡著同個車廂內,正凝視著那隻蜂兒,打算拍窗嚇跑蜂兒的小男孩。母親趕緊插嘴緩頰:「他就是對蜜蜂有興趣。」一臉正經的福爾摩斯這時更沒好氣地接著說:「它不是蜜蜂(bee),它是胡蜂(wasp)。」
天下能分辨蜜蜂與胡蜂的人有限,但是除了學者與養蜂人,誰又在乎蜜蜂與胡蜂有何差別?但是神探之所以「神」,就在於他知識和常識都豐富,才能見人所未見,知人所未知。
多數人看到這場開場戲,難免以為老先生很難纏,細節都不肯放過,用錯名詞也必定糾正,這種吹毛求疵的個性,只能用怪老子來形容了。
但是蜜蜂或胡蜂不是可以讓人等閒視之的開場配角而已,它們在《福爾摩斯先生》中戲份吃重,只是導演採用了倒捲珠簾的敘述手法,隨著劇情一路往下走,你才明白,如果一開始就漏接了蜜蜂這顆球,可能就錯過了《福爾摩斯先生》的連結趣味了。
首先,老福養蜂,算是怡情養性,可以打發時間,還可以吃蜂蜜進補。因此,才讓他與女管家的小男生Roger(由Milo Parker飾演)有了工作與對話交集。
其次,蜜蜂不咬人,只螫人(因為無齒有刺),螫了還會留下尾刺,胡蜂則不留痕跡。這類昆蟲知識,識者不多,顯示老福博風多聞,可以驕其管家。但是這個他隨口拋出的知識,卻也是最後解謎的關鍵,伏筆多又綿密,不愧是替「神探」量身訂製的高明設計。
第三,有隻胡蜂聞香而來,棲停在女主角Ann(Hattie Morahan飾演)的手套上。老福上前以看手相為名,騙她摘下了手套,透過搭訕想要直搗黃龍,掀開她的底牌,不料,卻被Ann反將一軍,拿出老福的名片,拆穿了他的偵探身份,還笑他搭訕段數太低。
栽在Ann的手下,遠比輸給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Moriarty)更讓福爾摩斯揪心,因為Ann的後續選擇,大出老福意料,也就是神探也也不神的時刻了。Ann來不及帶走那隻手套,那隻胡蜂還有手套上的香氣,註記著他不可告人的傷痛(尤其是這段傷心事還被好友華生美化,改編成電影後的扭曲變形,更讓老福惶惶難安)。因此,等到胡蜂再度來襲,危及他的忘年之交時,胡蜂交響曲的共鳴震撼就更強了。
《福爾摩斯先生》有一段劇情支線帶到了他的日本之旅,看似扯得好遠好遠,主旨在凸顯老福的龍鍾老態(請參閱我的第二篇評論:「福爾摩斯:好好說再見」),卻也另外提供了一計回馬槍:那只玻璃紙鎮中的胡蜂,不但扮演著傳承信物(轉贈給嫻熟老福故事的男童Roger)及解毒靈感的線索,更是最後能讓老者安心的安定石。
電影中出現的小物件,都不是無意義的道具,只要細心體會,都看得到脈絡,都看到到用心。看見這種思慮周密的劇本,就看到編導對福爾摩斯的敬意了。
抱著看偵探片的心理去看的,剛看完還真是有點失望,現在再看了老師的文章,很多地方才能恍然大悟。
老甘道夫演得真好,老師在另一篇文章提到他是75演95歲。我想讓一個老人演一個更老、行將就木的老人是相當殘忍的事,但他把老態掌握的分毫不差。最後關於天才的悔恨、以及氣急敗壞地想表達對小男孩的關愛之情那裡真的是太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