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電影難拍,主要是動人事實多已為世人熟悉,忠於歷史,就如同複寫,就算真實,卻少了戲劇魅力;處理得太戲劇化,又容易被譏為誇張,消費了當事人。
動人的傳記電影,魅力在於創作者的態度,選擇了一個有觀點的角度來剖析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既容易突顯觀點,亦有好戲可看, 由Felix 與 Percy Adlon執導的《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 / Mahler on the Couch )》算是有態度的傳記電影,不論你是不是馬勒迷,大概都能得到音樂與窺秘上的滿足。
馬勒(Gustav Mahler)是音樂大師,作品評價,身後更勝生前,不少樂評家都推崇21世紀是馬勒的世紀,因此,他的生活細節也就成為樂迷好奇的傳記素材,本片突顯了他憑著音樂才情征服了美麗妻子Alma,但是音樂不能填飽慾望,老夫少妻的生理差異,受到壓抑的獨立人格,都讓Alma演出了享受婚外情的事件,而且追求者眾,馬勒不煩才怪。
電影要以馬勒的愛情迷戀與感情困擾做核心,需要與眾不同的切入點,以馬勒曾向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求診做引線,確實是畫龍點睛的戲劇選擇,因為觀眾會看見備受愛情折磨的音樂大師,其次,不管是邊走邊聊的看診(據說兩人在荷蘭的Leiden小鎮,逛了四小時,聊了四小時),或者是最後躺進佛洛依德的旅館房間的躺椅上(本片的德文原名Mahler auf der Couch/躺椅上的馬勒,指的就是他躺上躺椅,接受了心理分析治療),馬勒即使只像擠牙膏式地一點一滴吐露自己的苦衷(名人想要公開自己的私密,坦白說,就是難),也都足以讓馬勒不可告人,也不願告人的私秘點滴,找到了穿透的管道。
同時也因為是在做心理分析,馬勒的傷心回憶,就可以像意識流一般,自由跳動,不受時間編年的順序限制,雖然看來混亂,卻也符合了一般人美麗與傷感交錯並陳的回憶實況。
當然,Felix 與 Percy Adlon同時也滲透了不少紀錄片的手法,馬勒與妻子的情愛糾葛牽扯了無數周邊親友,每個人竟然都可以像新聞紀錄片一樣,先脫離現場,對著攝影機發表評論,一轉身卻就立刻入戲,成為劇情的一部份,這種混血性格,意謂著觀點的活潑亂蹦,似乎也呼應了馬勒音樂作品的器樂活力,讓這齣傳記電影有了更多元的表現情貌。
《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並不諱言馬勒的大男人性格,畢竟他在四十一歲娶了小她十九歲的Alma,在她的要求下,Alma必需放棄音樂天份,不能再作曲,只能做他的繆思,只能專心服伺她,一齣不為主角諱的傳記電影(甚至直接質疑他的性生活不美滿),當然可以讓愛挑剔的影迷或樂迷少了見縫插針的空間。
不過,《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最大的困難在於誰來詮釋這位讓馬勒又愛又恨的Alma?Alma究竟有多迷人?不但年輕時可以顛倒眾生(連大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和伯格劇院總監伯克哈德/Max Burckhard都圍族身旁),做人婦了,還可以讓未來的建築大師Walter Gropius魂牽夢繫,公然登門求愛,更以情書擾亂馬勒心情?導演找來Barbara Romaner飾演Alma,時而激情,時而狂野,卻又時而癡迷,情緒控制還算精準,問題在於十年婚姻的時間跨幅,看不出她的青春變化,從年輕的風情萬種,到中年的花叢穿梭,看不到足夠吸引人的魅力,因此,馬勒的囈語或者他人的狂戀,就少了更大的共鳴了。
電影中比較精彩的是Johannes Silberschneider飾演的馬勒與 Karl Markovics飾演的佛洛伊德,兩人都是頂尖大師,不是彼此惺惺相惜,不會有此世紀性的相聚,這段療程不但是精神分析的精彩篇章,兩個大男人的拔河交鋒同樣有著名流的身份與顧忌,也是一堂有趣的紳士心理學了。
至於貫穿全片的馬勒音樂,我確實無法逐一叫出樂章名號,但是隨著劇中人的情緒起伏,每段音樂都產生了對位效果,也是精彩的配樂扶襯了。
留言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