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感歎:六點建議

今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讓我感慨良多。批評容易,做事難,有意見才容易聚焦,本文提出的六點觀察,是我的意見,亦是我的建議。書生只有一隻筆,一張嘴,正在做事的人肯聽多少?要怎麼做?才是關鍵。

 

金馬獎如果辦得成功,雜音就少,最怕的是明明異見很多,卻滿意現況,不求變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大家的回響與留言,我統一在這裡答覆:

 

01.舉辦近五十年的金馬獎,到底要把它做大,還是做小呢?我的看法是:做好。不是國際化的問題,亦不必拿釡山來對比,做好該做的事才是正辦。所謂該做的的事在於:金馬獎有沒有撩起台灣人對台灣電影的熱情?

 

02.坎城影展很少把最佳影片頒給法國電影,但是凱撒獎一定是頒給法國片,影展定位不同,做法就不同,要討論的是影展定位。以台灣電影為主體,無關降格與否,那是台灣需不需要國家級影展的問題?如果需要,就要思考那個影展才是國家影展,那是定位問題。

 

金馬獎理應振興電影產業,一個頒獎盛會上,帶給我以下六點感歎:

首先,星光大道只是一場服裝與造型秀,取消如何?

我的看法是:參加藝人都花了不少心思,爭奇鬥妍,卻只是博一天的版面,不但浪費,而且越來越難有新意,何不花五天,讓五部入圍最佳劇情片都能各佔一天版面,焦點集中,各有話語權,是不是才更尊重?

其次,如果典禮只能暴露影短處,要不要換個形式?

我指的是:頒獎典禮上,互動極冷,對白無趣,緊張忘詞......的現象,冷場已非第一次了,只是這回更不堪了,與其獻醜,不如藏拙,其實說來見笑,明星不能奪目,就不叫明星了,這種負面形象,負責的主辦單位似乎沒有人有辦法解決。

 

第三,唱個電影歌曲拾錦歌最是方便經濟,卻也最易冷場,畢竟只是虛應故事,極難動人。

我其實佩服葉倩文的勇氣,額頭上的皺紋,不是歲月負擔,而是生命歷練,但是嗓音已非高峰,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我的看法是:那個場合,誰認真聽她唱歌?拾錦成了雜湊,演出成了雞肋,一切就像煙花乍放,過眼即忘,對認真的藝人其實不盡公平,復出,應該有更有慎重的排場與規畫。

 

更重要的是,金馬獎始終不脫一場頒獎秀的思維,包裝太多,血肉太少,才會空幻不實。今年主辦單位安排「神秘失控」人聲樂團在追思過世影人時獻唱,演唱效果有一新耳目之效,但是選用「張三的歌」來追思,雖然可以有「忘掉痛苦忘掉那悲傷」的慰藉之意,隨之而來的「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或者「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看一看 這世界並非那麼淒涼」,難免還是讓人眉頭一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妥當嗎?

 

多數人都沒看過入圍影片,如何聚焦?如何產生共鳴?甚至連反彈都像拳落棉花,使不上力。

我的看法是:評審給獎只是一個參考指標,給獎結果若能激發共鳴,是否更有意義(對入圍者和得獎者皆然)?至少讓這些參賽電影都在台灣至少先公演個一星期吧?甚至應該巡迴各地做演出?甚至還有映後座談。

 

參加金馬獎不應只有最後看誰得獎,讓優秀作品和創作心血被更多人看見,才是真的幫助電影,推廣電影。頒獎當晚,傷心人肯定很多(沒得獎,說不在意,多數言不由衷),只有從觀眾身上取暖,得到直接回饋,才最真實。

 

,得獎名單攸關該屆金馬獎話題冷熱,評審的眼光與品味決定了結果,不論是大評審團制或小評審制,都免不了「評審說了算」的結果,給獎若難服眾,紛爭因此而生,既然如此,何不在入圍時更用一點心力?

我並不主張要擴大入圍名單,而是要強化入圍效應,評審就辛勞一些,詳列各項獎的入圍理由吧,評審的專業素養是得以充當大任的原因,評審不是投票部隊,最後只看投票結果(何況還有很多人明明就是獨排眾議,卻難以力挽狂瀾,最後還是得為引人非議的給獎結果來背書,這兩天,我很能體會柯一正導演當年放棄決選投票的心情),讓評審的專業意見在入圍時期多一點討論,讓參賽者知道優劣高下的分野所在吧(公布的應該都是入圍者得能脫穎而出的特色,帶動的應是更多的正向思考)。

 

最後,我們需要打腫臉充胖子,硬把金馬獎辦成一個華人電影獎嗎?

金馬獎並非國際影展,不必硬學坎城或柏林,從本土出發,厚實本土,才是正辦。奧斯卡肯定的是美國電影,外國片只是其中一個獎項,法國凱撒獎如此,義大利大衛獎不亦如此?連香港電影金像獎都如此護衛著香港本土電影,台灣人的「無私」與「宏觀」確實別具一格,然而,虛胖的「大器」無益產業昇級(有多少台灣影人抽空去比較競爭對手的作品?),金馬獎辦成推廣台灣電影的熱鬧電影趴,另為再為其他優秀的華人作品辦個推荐展,是不是更能落實觀摩競技的實際功效?

38 Comments

老師好,

個人認為拿金馬和坎城、奧斯卡比,意義並不大,兩地(國)的電影發展史以及影業現況落差甚大。小國生存之道一向是對外張開雙手,而不是閉門造車。台灣本土製的電影現時似乎還不夠撐起一個具有規模的影展,否則,一個純屬台灣國片的競賽,是否會流失更多關注的人群?您提及的種種媚俗收視率之舉,說的都對,都有您說的缺點,但是,為了吸引一般觀眾,有這些比沒有好,電影工業要成熟有賴票房先振作,一般觀眾的關心是不可或缺,如果辦成「電影界人士與本地影癡」的狂歡派對,那又如何?

看看台灣的詩壇吧?寫詩的比讀詩的多,可怕!電影要邁入數位微電影、人人皆可是導演的時代了,千萬不要邁入現代詩的後塵。

hiram所說極是,tony學長此回失偏矣.

我覺得第二點在台灣三金頒獎都有此問題,我知道外國的頒獎是有人寫本,有哏,看來好笑,會回味,製作的好還可以入圍來年的艾美獎,以茲鼓勵,台灣每次頒獎人一出來,我就切靜音,雖然很想知道得獎者,但頒獎的對話往往讓我尷尬的雞皮疙瘩一直掉,等到他們講完要揭曉時再開有聲,以避開尷尬時刻。感謝藍老師提及這點

老師好,

老師講的一些建議所言甚是,尤以舉辦巡迴放映的構想小弟相當認同。但談到取消星光大道和將金馬回歸成台灣電影趴的建議,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做法,只會將金馬獎格局做的更小。

若金馬獎取消了星光大道,眾星失去了在紅毯上爭奇鬥艷的機會,無疑將會使得典禮變得曲高和寡,更難激起一般國人收看甚至關心金馬獎的意願,進而導致的將會是收視率的降低,少有廣告商贊助,最後連帶影響到金馬獎在報章雜誌的曝光度,導致金馬影響力降低都是不無可能的。而老師所說的:「讓五部入圍最佳劇情片都能各佔一天版面」,現在新聞媒體的環境相信老師不是不明白,身為電影人都會希望能夠翻開報紙能看到這樣的深入報導,但是星光大道的版面絕對是比劇情片的介紹放在版面上更能增加觀眾的興趣。

同意樓上Hiram的說法,台灣本是一東亞蕞爾小島,不能跟坎城或柏林甚至美國的奧斯卡來相互比較的。以美國來論,美國是一世界大國,無論在各種層面來論都對全世界的影響力相當巨大,在電影方面的發展也是領銜國際的。奧斯卡即使完全閉門造車,還是難以影響到美國影視在國際間的霸權地位,更何況我們可以發現奧斯卡其實常不吝將獎項授與外國人,例如英國人便是最大宗,去年也將最佳影片和影帝授與了法國人。

同意龍部長所說,瑞典本是人口九百萬,位於北歐的小國,但是其每年所頒發的諾貝爾獎卻足以讓國際媒體聚焦,影響力至深。台灣人口是其兩倍多,我們能透過金馬獎增加華語世界甚至國際影壇的關注,何樂而不為?使用華語的人口約有15億人之多,看看大陸的金雞百花獎和香港金像獎,常將大獎給自家人拿,若我們台灣能將金馬獎塑造成華語圈的奧斯卡,也是對我國軟實力的躍進,增加在國際影壇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有個生動的例子就好比瓊斯盃籃球邀請賽,名為國際邀請賽,但在這項賽事中我國還可以報名藍白兩隊,除非當年也有亞洲盃,列強會派強手來台試敵情,否則八九成都是台灣自己獨霸獎盃,講難聽點,也只是辦給自己爽快的,對於台灣的籃壇造成什麼樣的好影響呢?摁!那就是讓國人能夠覺得自我感覺良好!

藍老師前五點的批評相當中肯深入。但我實在無法認同最後一點。

為什麼韓國人可以花十幾年從零到有將釜山影展做成亞洲最重要的地區性影展,台灣人卻因為無法把金馬獎場面撐起來,就要放棄在華語影壇耕耘將近五十年的努力呢????

說到"關起門來"的「推廣台灣電影的熱鬧電影趴」,我們有一個台北電影節就夠了,還需要將金馬獎降格來自嗨嗎?

之前偶遇《千錘百鍊》的製片韓軼,她說,即使這部片已經獲得一些國際獎項,但金馬獎才是他們最想得的獎項,因為金馬獎在大陸知名度很高,對於票房有顯著的幫助。兩岸三地也咸認為金馬獎沒有內定名單,公正性受到肯定。

今年的金馬獎的典禮設計的確一蹋糊塗,身為電影界的小兵,也覺得端不上檯面尷尬羞恥。當然身為業界一員,我們也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total只有1000萬元經費要包山包海到底要怎麼做得好,許多金馬工作人員都是義務相挺才勉強撐起來的。但是難道做不好就該放棄嗎? 即使場面做得差,我還是抱一線希望,希望未來很多條件到位金馬獎可以更進步,就算金馬獎的軟硬體規劃常讓我覺得丟臉,我還是希望金馬獎不要降格。因為放棄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以評審機制而言,我記得好像是李安導演說過的吧,他覺得金馬獎是全世界最難拿的獎項。其實是因為,金馬獎常選出「怪片」,但這本來就是影展該承擔的風險,不能只play safe。以今年得獎片而言,我覺得評審團很有guts。

以上是後生小輩淺見。

藍先生你好,請允許我將這篇文章轉貼在我的FB上,謝謝!

非常認同藍老師的看法,尤其是最後一點。

另外個人覺得大陸電影或近來陸港合作的電影(幕後實為大陸出資主導)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政治力滲透入電影製作,因為別有用心,故電影缺乏真誠及合理性,即使製作費用相對充裕,也啟用很多優秀演員,導演過去也曾有過優秀作品,但是電影卻無法感人及讓人信服,看著常有錯亂之感(例如悖離人性或普世價值),多為耗資龐大徒具華麗形式的三流之作。

感謝藍老師日日在此園地耕耘。讀您的文章已是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心靈寄託。

非常認同藍老師的看法,尤其是最後一點。

另外個人覺得大陸電影或近來陸港合作的電影(幕後實為大陸出資主導)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政治力滲透入電影製作,因為別有用心,故電影缺乏真誠及合理性,即使製作費用相對充裕,也啟用很多優秀演員,導演過去也曾有過優秀作品,但是電影卻無法感人及讓人信服,看著常有錯亂之感(例如悖離人性或普世價值),多為耗資龐大徒具華麗形式的三流之作。

感謝藍老師日日在此園地耕耘。讀您的文章已是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心靈寄託。

舉辦近五十年的金馬獎,到底要把它做大,還是做小呢?如果BBC都將金馬獎視為「華語奧斯卡獎」http://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20483084,那麼我們還要拋棄好不容易建立的聲譽,執意往回走嗎?
我很同意應該鼓勵本土的電影人,台北電影獎就是針對臺灣專業影人所設立的電影獎,目的就是鼓勵臺灣本土的電影創作。所以我認為兩個獎項可以同時存在,同樣可以鼓勵台灣本土與華語地區的專業電影人士,您覺得呢?

  有人反對把金馬獎辦成台灣電影趴,硬是要辦華語電影展。
  為什麼要是華語電影?為什麼不可以是南島語族圈電影?不能是東亞電影、環太平洋電影、(前)殖民地電影、被中國壓迫地區電影(把圖博、東突厥、越南納入)嗎?「賽德克巴萊」是華語電影嗎?
  BBC又怎樣?「經濟學人」更深刻吧!自己定位為華語電影,BBC當然這樣講。如果我們把它定位為「被中國壓迫地區文化的電影」,BBC肯定會以更大篇幅、更深入的報導來肯定這活動。
  給我台灣電影,再不然就是世界電影、被壓迫者電影。那個已經獨占文化霸權很久、壓迫其他文化語言很久的「華語XX」符號,給我滾下台,不要用我的錢辦活動。

就片論片,島民心態真的要改!

中國電影人認為金馬難拿,入圍是肯定,獲獎則當鼓勵!

一來,中國基本的電影獎項,鄰近性引起共鳴真的只有區域性。香港辦的獎項,基本上鼓勵香港圈內人,連BB都可以入圍,真的是娛樂多過鼓勵。
上述兩區獲得獎項,基本上得獎者不會有強烈成就感,就算是有也算是當下。

金馬不同之處,學院派處事強烈。好看之處在於,入圍的影片就是值得一看與注意像《盲井》、《西洋鏡》、《意》等獨立電影,現在回頭看,雖不是受矚目的,但是確實做到電影品質,這些過去入圍金馬的影片,的確是受到時間考驗得上佳作品。

獲金馬獎更是意味獲得圈內人肯定的好片中好片,得獎者更視為是終身值得驕傲的事啊。是圈內人幕前幕後電影工作人公認的鼓勵獎項。是金雞百花金像獎有所不及的。

所以,大家還是看完提名的影片後,再看評審口中最佳才發言吧!

to 老皮蛋:

「賽德克巴萊」是華語電影嗎?

既然你如此厭惡中國,中華元素,那你怎麼還使用中文漢字?台灣電影應該拒絕中國中華元素,那連華語這種字眼也不可以用!

還有,一人一票,你的錢沒甚麼了不起,你不准辦,我准!你比較大?下次你們的總統候選人可以採用你的意見當競選主軸,廢除中文,廢除以華語文化為主的金馬獎,敢嗎?

你連下一步也沒有,只能自爽而已,扯後腿大家一起爛,是你們僅存的功能.

To andylyn:
  就是因為賽達克巴萊不是華語電影,所以我不認為華語電影展是正確合適的金馬獎定位。
  因為殖民統治教育壓迫的結果,我無法以南島語或新港文書寫作。把殖民壓迫的結果當成論據、用來合理化霸權意識型態的控制,您也太可笑了。明顯曝露出您對殖民裡論、文化霸權理論的全然無知,也對自身盲從的霸權意識型態毫無反省。事實上,我可以用英文寫這些東西,只是我怕你看不懂。美國、澳洲、加拿大也使用英文,但他們可沒有自認為是英國的一部份,更沒有硬要辦甚麼英語電影展,而會辦本土電影展或世界電影展。
  我只是一個納稅人,但與我相同想法的納稅人不少,很可能超過一半,藍老師也是其中之一。至於未來怎麼做,藍老師講得很清楚,我也講了方向;倒是你,我可看不出你講了甚麼方向。
  綜合你的無知和無方向,我會說:扮演統治者的打手、中華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幫兇,是你們僅存的功能。

To andylyn:
  就是因為賽達克巴萊不是華語電影,所以我不認為華語電影展是正確合適的金馬獎定位。
  因為殖民統治教育壓迫的結果,我無法以南島語或新港文書寫作。把殖民壓迫的結果當成論據、用來合理化霸權意識型態的控制,您也太可笑了。明顯曝露出您對殖民理論、文化霸權理論的全然無知,也對自身盲從的霸權意識型態毫無反省。事實上,我可以用英文寫這些東西,只是我怕你看不懂。美國、澳洲、加拿大也使用英文,但他們可沒有自認為是英國的一部份,更沒有硬要辦甚麼英語電影展,而會辦本土電影展或世界電影展。
  我只是一個納稅人,但與我相同想法的納稅人不少,很可能超過一半,藍老師也是其中之一。至於未來怎麼做,藍老師講得很清楚,我也講了方向;倒是你,我可看不出你講了甚麼方向。
  綜合你的無知和無方向,我會說:扮演統治者的打手、中華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幫兇,是你們僅存的功能。  還有:人身攻擊是妳為一僅存的言語功能,連帶地我也只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To andylyn:
  就是因為賽達克巴萊不是華語電影,所以我不認為華語電影展是正確合適的金馬獎定位。
  因為殖民統治教育壓迫的結果,我無法以南島語或新港文書寫作。把殖民壓迫的結果當成論據、用來合理化霸權意識型態的控制,您也太可笑了。明顯曝露出您對殖民理論、文化霸權理論的全然無知,也對自身盲從的霸權意識型態毫無反省。事實上,我可以用英文寫這些東西,只是我怕你看不懂。美國、澳洲、加拿大也使用英文,但他們可沒有自認為是英國的一部份,更沒有硬要辦甚麼英語電影展,而會辦本土電影展或世界電影展。
  我只是一個納稅人,但與我相同想法的納稅人不少,很可能超過一半,藍老師也是其中之一。至於未來怎麼做,藍老師講得很清楚,我也講了方向;倒是你,我可看不出你講了甚麼方向。
  綜合你的無知和無方向,我會說:扮演統治者的打手、中華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幫兇,是你們僅存的功能。  還有:人身攻擊是妳為一僅存的言語功能,連帶地我也只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To David:
  如果限定台灣電影是島民心態,指定華人電影就不是心胸狹窄嗎?為什麼不是其他範圍呢?用「島民心態」來罵人,這是對海島文化/海島人民的歧視與賤斥(我以南島語族成員的身分抗議),也是傲慢的大陸至上天龍人心態。

那插參展各國的國旗,感覺比較國際化,這樣應該可以吧

to 老皮蛋:

首先你覺得你被殖民了,我不覺得,所以我使用中文心安理得!藍祖蔚跟你的立場一致?藍祖蔚連華語這兩個字也反對?

當然如果你是"原住民",我得承認某種程度你有資格說被漢民族壓迫,從此點以觀,漢族應該以平等的文化心態對待原民,原民選擇不同的認同,行!

很遺憾,你應該不是原住民,我認識的原民兄弟沒這麼極端,你若是閩南客家外省,非常遺憾,你得一輩子以中文漢字表達你的喜怒哀樂,悲歡離愁!

替你感到難過!

我覺得金馬獎確實是應該在台灣電影領域即可 這無關政治或什麼 因為大陸香港和台灣 是屬於不同的製作來源 而且大陸無論是財力或人力都漸漸讓台灣或香港無法追趕 這就好像 加拿大電影或澳洲電影要和美國競爭奧斯卡一樣 這是無法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的問題 因此台灣的電影容易會被認為是能力不足或什麼的 事實上這是先天的差異 像韓國電影最近的崛起 他們就是自己頒獎 因此不會讓崛起的成果被侵蝕 台灣也是一樣 不要讓最近幾年建立的成果又沒了
像美國只要到了頒獎季 每部美國電影都會被觀眾細細比較 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 這是台灣電影所需要的 台灣電影需要向心力和焦點 台灣也需要有屬於自己的電影藝術學院之類 才不會讓金馬獎只受數位評審評價 應該要要有較多的投票數

寫這篇文章的心情其實是沈重的,我只想讓金馬獎和台灣人多一點連結,多一點互動,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To 薛:

  我完全同意您的主張,但是不同意您說的這跟政治無關。政治就是資源的分配,與任何人間事都有關係,而掌權的人怎麼想怎麼做、人民怎麼監督,就會影響文化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像電影這麼花錢的藝術。此外,當權者常會利用大眾文化灌輸人民「對當權者有利的意識型態」,越是獨裁的政權、越是沒有覺醒的人民,這種對文化的利用就會越嚴重。

  「XX歸XX(學術、藝術、電影、體育)、政治歸政治」是統治者欺騙人民的謊言,統治者自己可是處處讓藝術為政治服務(更精確的說、是「為當權者利益服務」)。只有既得利益者才不需挑戰這個謊言。

  這裡畢竟是藍老師的部落格,我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了。您如果有意繼續討論,不妨移駕至我和朋友的共筆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cliquer/17825142。在此向藍老師致歉。

老皮蛋:沒關係,多謝你的參與。
是的,只有既得利益者才不需挑戰這個謊言。人生最無奈的是年輕時的改革者,進入體制後,就成了墨守成規的捍衛者了。

To andylyn:

  台灣的統治形式有明顯的殖民壓迫痕跡 http://www.wretch.cc/blog/cliquer/17980661 。對此沒有感覺,可能是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與省思能力、這與統治者利用文化與教育洗腦有關,也可能因為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殖民是個嚴肅的議題,您居然用「你覺得、我覺得」來討論,再加上使用「極端」這種空洞的修辭/反動的修辭,這都說明了您的反智;在我數次提到南島語族身分之後,您還說甚麼閩客外省,又再次曝露了您的無知。

  您與原住民的接觸想必相當貧乏、也無知於原民歷史,大概沒聽過馬躍比吼和原權會,更不會知道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時有多少原住民菁英被屠殺,才會說原住民沒那麼「極端」(?)。在這裡,您又再一次倒果為因、引用壓迫的結果(原住民的溫馴?)做論述的根據~反智真是難改。但因為我認識的白浪有不少都反智無知,所以我很相信您應該是白浪無誤。

  要了解或評論電影,相當的政治社會知識是基本功夫、包括重要的後/殖民理論 http://www.wretch.cc/blog/cliquer/17911976 ,好好加油吧!

  我完全同意藍老師關於金馬獎的六點改進建議,但卻看到許多人以似是而非的俗見攻擊他的主張。所以我才用另一種方式表達支持(尤其是台灣電影趴的主張)。因為我反對把金馬獎辦成華語電影展(與藍老師相同的意見)、並從華語相關的殖民壓迫/文化霸權/統治者意識型態強化此一主張,您就說我反對使用華語,這邏輯跳躍也太遠了吧!批判某一事物在某系統中發生的功能與影響,並不表示反對該事物的存在、也不表示主張消滅某事物;這是基本的社會科學邏輯。當然,當權者附庸經常是無知反智、又深怕失去特權/感到被威脅,這也是值得同情的。

  至於您對我的同情,那就不必了;我很樂於做一個痛苦的人、而非快樂的豬。~我只是引用 J. S. Mill 的著名論題,絕非指涉任何人是豬。

  這裡畢竟是藍老師的部落格,我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了。您如果有意繼續討論,不妨移駕至我和朋友的共筆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cliquer/17825142。在此再度向藍老師致歉。


薩伊德的例子,是心靈充滿被壓迫意識者最好的反諷教材,小弟不確定薩伊德有沒有反殖民反到連英語都反,可是顯然薩伊德是個標準的英美文化精英份子!

強調主體性是應該的,但主體性應不應該尚失自我?政治上,你可以說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但你怎可說台灣人不在漢語文化圈內?台灣人不該在漢語文化圈內?

即使原民兄弟有天然的文化自我,但原民兄弟也不可能脫開漢語文化的影響!當然漢人不怎麼長進,但漢人該改進的是--成長,而非自我全盤否定,漢人可以否定自己是華語圈的一份子嗎?漢人可以拿掉漢字嗎?

藍兄還補了一句詩經鄭風的,老皮蛋,你怎麼說?藍兄原本只是談台灣人,台灣社會的主體性與自我成長的重要性,這與從被壓迫史觀出發的"排漢文化觀",簡直天壤之別!

薩伊德死的時候是否遺憾只能用英語反殖民,用英語反美國?政治是如此殘忍,這個世界上被壓迫的民族,族群何其多也,通常除了極少數例外的善良族群,通常被壓迫者換個時間場合角度之後,自己也壓迫了別人!

"主體"解不開死結,"群體"不能超越現實困境,註定只能落寞收場,鬱鬱寡歡終生,本段不諷刺誰,也包含自己,畢竟只糾結反壓迫變成反華語,並不反對金馬獎辦出特色來,並不反對台灣走出自己的主體性!

但是特色與主體性,能否違反"自我認識"與"理性思辨"?

to 老皮蛋:

你或者你們的人生觀或者文化觀是從被壓迫的自覺開始,你們有此類自由或者選擇,但這代表你們比較悲天憫人?

跟你們的被壓迫自覺不同,就是站在既得利益者一方?我有主體自覺,更覺得應該是最高價值,自我實現難道不是主體與群體間雙向的價值滲透?我能不能選擇我的自覺內涵?群體價值難道不該由自我價值建立起?

自我主體性,自我價值不能獨立實現,談甚麼群體的整體自覺?無論甚麼文化觀都無法脫離哲學體系的檢驗,概念澄清了嗎?判斷標準是適當的嗎?文化體系是否能圓滿推論?

無論甚麼角度也離不開,哲學的邏輯檢驗!如果真的公平看待世界歷史,難道台灣原住民被漢人欺負是最突出的?不是吧,族族有本難念的經,從本位主義談,誰都認為自己最慘!

的確,從時間上來講多有長期被壓迫的一方,他們的政治困境令人深表同情,也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脫離苦海,也希望台灣將來的下場不要和他們一樣,但我同樣堅持自己,每個人都有選擇自我實現的自由!

而這樣的自我價值實現,不能脫離理性的科學探知與現實的哲學衡量,自我與群體的"心靈氾濫"不能脫離基本的共通人性

路是一樣要走的,如何引起你我他真正的心靈共鳴,有待彼此不氣餒的開放性琢磨!

非常贊成老師觀點

我對於立委取消金馬的論點也是極為不贊成
但面對此屆的金馬獎項幾乎一面倒公平性的頒給了非台灣原生電影
若說是本年度台灣電影在演出與技術上不若其他者
而要台灣電影從業人員走出台灣眼觀國際與加把勁的說法
也對這些原本就辛苦的台灣電影工作者再補上一拳

金馬本是鼓勵台灣本土電影產業
若要有華人世界國際觀
增設華人電影獎項是最理想的做法

若金鐘獎 金曲獎也有如此寬宏大量的頒獎辦法與獎項
我想被討論的不只是電影界
而是整個台灣將往哪裡走
因世界上真的人才濟濟啊


以國家資源辦一個國家電影獎,是何等卑微的籲求啊,行有餘力要去辦華人電影獎或亞太電影獎那是另外一件事,要討論的是金馬獎究竟是什麼?要回歸土地?還是訴諸夢幻彩虹?

每週都會很仔細看這個BLOG,不過看了藍先生在自由時報的特稿與本篇之後,著實相當驚訝:怎麼會變成這樣?以往那位不分地域能細細品味電影箇中滋味的藍老師,怎麼在遇到意識型態之後完全走樣,竟能寫出「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種軟釘子來擋,嗟夫。您真的是被意識型態支配了。忠實讀者的失望。

多謝指教。台灣優先,何關意識型態?就算是意識型態,又有何不宜?關心台灣電影,又不是今天才開始的事,動心寫文章,無非就是看到金馬獎離台灣越來越遠,你看到的金馬獎,就是你期待的金馬獎嗎?提出建議,就是具體意見,希望就事論事,而非動輒用意識型態四個字就可以不去面對。我別無所求,只希望台灣人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電影獎。

You Raise Me Up-Josh Groban

先提醒: 2012 金馬獎, 中央政府的預算是1000萬, 其餘經費都是廣告/募款/廠商贊助而來的.

依據藍先生的請求:“只希望台灣人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電影獎", 其具體做法,應該就是排除/限制大陸香港電影參賽, 硬要從台灣每年有限的電影產出中挑選得獎作品; 亦即要從十幾部平均拍片成本 3000~5000 萬以下的電影挑出得獎作品,予以鼓勵。

如此少了大陸香港藝人的參與,再加上參賽台灣電影受制於有限經費的拍片品質,勢必使金馬獎受到的關注減低,宣傳效果大打折扣後,廣告/募款/廠商贊助將會大幅縮減,然後金馬獎規模自然萎縮。

因此依據藍先生所提具體建議,確實可以扼殺目前還有國際能見度的金馬影展,忠實地轉化為島內自爽鼓勵式的影展。

套句藍先生說的: “就算是意識型態,又有何不宜?”目前的金馬獎正是我所樂見的金馬獎,除了拓展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外,還善盡中華民國對華人社會的責任。

一,贊助商看中金馬獎的原因是歷史悠久?還是規模極大的國際電影觀摩展?還是中港台的三地競賽?還是兼而有之?其實目前已經很難清楚辨識了。金馬影展前名叫做金馬國際影展,曾幾何時被改成了金馬影展,拿掉了國際二字?只不過,原本的國際電影觀摩展,依舊是每年金馬獎與國內影迷的主要互動管道,也因此混淆了外界的認知,拿掉了國際二字的金馬影展,因此少了對岸顧慮的政治元素,或許有些人並不在意這種改變,但是改變的本身就是政治考量後的折衷結果。
二,金馬獎如果回不了頭了,要在現在的軌道上運作,至少可以改善目前的運作方式,好好推廣台灣電影吧,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嗎?
三,金馬獎如果不想改變,金馬獎沒做好,以及沒能做好的部份,是不是另有台灣電影獎來取代?

那應該掛國旗,榮耀金馬

最怕就是明明討論想法 就事論事
卻總會被冠上許多標籤
我忍不住上來表達我對老師的支持 尤其是第六點
金馬獎以台灣本土的電影為主
不是島民心態 更不是閉門造車
現在我們對於各國影展 各國的影片
都有很多管道可以吸收別電影的精隨
可讓我們了解多樣的國際電影與其多元的文化
根本也不是說 我們將金馬獎設為華人電影才能證明我們有國際宏觀的氣度
如果真要如此證明自己的國際觀
那又何必設限華人/語電影呢

台灣電影這幾年擺脫了對多數人略顯沉重的藝術電影
讓很多人願意花錢進戲院看國片
許多新導演的題材手法
讓人看完電影還坐在座位慢慢吸收感受的片子
這都是全新的觀影經驗 而且是出自本土導演
這些才是需要被肯定的
何必要吃大碗 獎項網羅中國香港等地的電影
但卻忽略了本土電影要出頭的難度
本來就也要靠獎項(不是唯一)來增加接受度與能見度
我不懂什麼意識型態 但我只想要看台灣電影的金馬獎
其他可以看百花獎 金像獎
就如同我們看奧斯卡或其它電影獎

我對於您大部分影片的深入評論都很佩服,也視為決定是否觀影的重要參考,但是最近我因為表達不同的看法,結果悄悄的只能收到每週電影最前線的文章,其他文章就收不到了,不是口口聲聲說言論自由至上嗎?沒有收到文章沒有關係,您有您的自由與權力,可以篩選rss要發給誰,但這樣心胸會不會太小了?台灣人之間一定要這樣切割嗎?這樣生活會不會太辛苦了?

這樣指控太嚴厲,也完全不是事實。因為我只管寫作和回答留言,最多也只是刪除一些留言而已,從你的反應來看,你真是想太多了。而且我的網誌全面公開,任何人想上來,隨時都可以來看,有沒有rss,並不影響閱讀(只是不夠直接與方便而已)。
有關rss的設定,基本是由電腦處理,我從來不知道(也沒有去問)訂戶是誰?那是網誌的原始設定,只要登記了,就可以定時收到。如果沒有收到,可能要回頭看看你的信箱設定,也許是網誌的信件被你丟進了垃圾桶了。

如果是這樣,我也要跟您說對不起,誤解您了,但我的確沒有收到幾次的文章,而且確認過沒有被丟到垃圾桶。
雖然如此,有機會還是會來這個網誌拜讀您的文章,我們某些意見不見得相同,但這也是台灣社會可貴的地方,我們可以自由表達意見,您還是我尊敬的電影人。

對!藍老師,加油!

藍老師的感慨,看似閉門造車
但再深思
闖蕩電影圈這麼久的藍老師有可能不知道這些影響嗎?
但在今日,金馬影展似乎只是拿自己的錢成就別人(對手)
還真是打腫臉充胖子
即使今日改為台灣片為主,中港影片只能角逐最佳華語片
被批降格,不公正又如何?
本來辦活動就是想要培育自己國家的產業也沒甚麼不對
更何況台灣拍片生態一直是岌岌可危
再沒適時的給與養分,這難得出土的幼苗恐怕無法長久
(即使像魏德聖導演,拍了部海角七號人人皆知
下一部還是常常為錢煩惱)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12月08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 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

    一生精彩,就為一生的紀錄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Journal de France)》跟隨著攝影師Raymond Depardon的腳步與身影,紀錄了法國的近代風情,也觸碰了人與土地的深情。  ...

  • 捍衛聯盟:童話的溫度

    有趣的電影都如同讓我們閱讀一本有趣的書,可以增廣見聞,可以豐富人生,《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就像是西洋節慶神話的一次總複習,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各有趣味。  ...

  • 2012歐洲電影獎:得獎

      2012年歐洲電影獎頒獎落幕了,台灣媒體一向重美輕歐,明天見報版面最多不過一則圖文吧(電視或許提都不提),就讓我在這裡默默做我想做的事吧。...

  • 12月0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Plur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