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飛翔:河畔青草青

tlight308.jpg

《逆光飛翔》可以是台灣影壇少見的「聽覺」電影,然而,編導選擇了心靈,選擇了勵志,我不懷疑他們的誠意,卻為未能在感官的觸動上締創新猷,深覺扼腕。

沒有了黃裕翔,不論是《天黑》或者《逆光飛翔》就失去了大半魅力;有了黃裕翔,《天黑》與《逆光飛翔》都得著了靈光。只可惜,《逆光飛翔》給予黃裕翔的角色深度與空間不夠多,未能累積更強烈的撼動。

 

《天黑》當年透過新加坡作曲家李愢菘的一首「天黑黑」,就在琴房與走廊間,將盲眼的黃裕翔的敏銳聽力與細緻心靈發揮到了極致,他聽見了走廊上先是爭執,繼而哭泣的女聲,讀到了情變與情傷的訊息,於是隨手彈出了「天黑黑」的音樂撫慰走廊上那位陌生的受傷心靈。看不見天光的他,天是黑的;失戀的情人,天不亦也是黑的嗎?他的深情樂音,讓琴房外的女郎張榕容有了貼心感受,也產生了悸動,於是就在樂音牽線下,兩個靈魂有了交集。tlight315.jpg

 

《天黑》是一部密度極濃的短片,但要從《天黑》發展成長片《逆光飛翔》,時間和篇幅都變長了,必需有更多的生命細節與血肉氣息,既然《天黑》是雙核心的架構,於是《逆光飛翔》的編導(其實導演同樣是張榮吉)兵分兩路,讓兩位主角都先多了些背景介紹,繼而再給了他們突圍翔飛的動能。只不過,編導顯然都陷進了商業電影的壓力困局:想要多一點戲,多一點演出(多一點專業演員的背書),多一點保險。以致於未能在戲劇情節上,盡情揮灑黃裕翔的特質,從他身上找到最有靈氣的養份,以致於做為一部勵志電影,難免給人意猶未盡的不飽足感。

 

《逆光飛翔》角色雕塑的工程是先確定黃裕翔的「純真」,故事從他即將遠離家鄉,北上求學說起,他在黑暗中的摸索與收獲,甚至坦然承受生命中所有的逆挫,都可以轉化成動人的青春傳奇;繼而則是給了張榕容一張「臭臉」,讓父母靠她打工供養,男友不知珍惜感情,家人亦不同意她去跳舞的三重壓力全都壓在她身上,因為「心苦」所以「臉臭」。也唯其如此,後來在黃裕翔的「純真」陪伴下,她展露的「歡顏」才得著振翅飛翔的力道。tlight327.jpg

 

只不過,銳利的聽覺、細膩的心靈,原本是黃裕翔最迷人的特質,《逆光飛翔》雖曾在他踏進校園的時刻,點到為止地呈現了他乍聞張榕容聲音,就為之驚豔的震撼,卻因為細節鋪陳不夠(不論是慢動作、器官特寫或者聲音對比......),未能為觀眾循聲找到那份美麗,印証那份心動;繼而在社團日上,要與室友從聲音中辨認美女時,再度聽見那個熟悉的聲音時,亦少了從聲音認人的趣味(觀眾都已先看見了張榕容的出場,預知結果,就無法感受黃裕翔看不見,只能聽見的興奮了)。一部聽覺的電影,未能在聽覺上勾勒美麗幻想,卻讓視覺搶了先機,或許正是感官不滿足的原因之一。

 

其次,傳奇電影往往需要奇觀。電影開場是黃裕翔和妹妹一起要從摩托車聲音來辨識來者何人,答案直指阿姨時,觀眾其實是一頭霧水的,因為那個答案,外人無法參與,完全欠缺共鳴,就錯失了頭一回的得分機會。tlight321.jpg

 

後來上音樂課,舉座音樂才子才女,卻只有黃裕翔能準確複製老師的考試琴音,那當然是一種炫技;但是如無後來他拿著身份証放在唇邊當簧片,邊吹邊彈,與樂團朋友一起完成「大黃蜂的飛行」的那一場音樂奇觀;亦沒有他指導其他眼盲孩子,從琴板震動感受音樂的魅力,《逆光飛翔》的音樂飽滿度,其實是不夠讓人驚豔的,這類令人歎服的音樂細節寥寥可數,就讓黃裕翔的音樂翅膀如同就被蠟給封困住了。

 

至於黃裕翔不想參加音樂比賽的情意結,回溯到童年時的心靈創傷,固然是很沈重的殘胞心聲,但是他要如何在「這一輩子唯一做得好的一件事」上找到最大的滿足,甚至強大到得以超越童年陰影,讓他能夠繼續悠遊於黑白琴鍵上,其實亦不是只能母親的嘴來訴說就夠的,如果編導能在這些細節上繼續挖掘,《逆光飛翔》的音樂層次與盲人心境,就會更有層次了。

 

當然,《逆光飛翔》曾經試圖去碰觸黃裕翔的愛欲憧憬,但也只局限在與室友「閃亮」的「男人」對話,同時也淨化了他對張榕容的想像(不管是聲音,或者臉頰的觸摸),一切就像裕翔妹妹連著問了好幾回的同樣問題:「妳是我哥哥的女朋友嗎?」不承認的微笑,當然是最聰明的回答,青春結伴許可各種可能,愛戀絕非《逆光飛翔》想要的答案,但是同樣的問題如果來反問黃裕翔,他會如何回答?是不是更有想像?tlight340.jpg

 

義大利電影《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Rosso come il cielo》的盲人小孩曾經留下一句名言:「紅色像天空。」看不見天光的眼盲孩子,卻可以透過灼熱的陽光,反過來形容紅色的感覺,輕輕一語,就很有立體縱深,《逆光飛翔》欠缺的正是這類獨特的感官言語。但是編導非常用心地加進了「不去比賽,別人就看不見我嗎?」和「如果最喜歡的事情,沒有辦法放棄,那就要更努力的,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存在。」這類的勵志對白,悄悄將感官電影轉化成了勵志電影,這種選擇,無關優劣,亦無關品味,卻在有意無意問,與一場美麗的風景擦肩而過了。

4 Comments

我喜歡《逆光飛翔》,因為它沒有刻意用強烈戲劇效果來表現或渲染裕翔在「聽覺」上的敏銳,而只是讓我們看見他大半時間都需要仰賴「聽覺」來領略生活的世界;因此阿姨騎車而過的點我倒是很喜歡,一般人或可用腳步聲來猜測來者為何,裕翔卻能進一步從摩托車聲中早一步看見(聽見)來者,畫面看來平凡,但已經細膩點出裕翔在有別於你我的能力。
另外,我也喜歡《逆光飛翔》用「藝術表演」幫視障者與非視障者打開一條溝通管道。
裕翔是視障者,藉鋼琴抒發心情(聽覺);小潔是非視障者,藉舞蹈抒發心情(視覺);從外觀看,演奏和舞蹈是聽覺性與視覺性的兩樣截然不同演出;可是從內觀之,它給予觀眾一個「觸摸/貼近」表演者內在靈魂的機會,讓先天的限制(視障/非視障/身分的差異),在藝術的注目下,獲得短暫地消弭與平和。

你說出了我的心聲,這部電影雖然催淚,但若有更深刻的東西,它便能擺脫「勵志片」的格局。

我很喜歡《逆光飛翔》,無論人物、劇情或故事。
老師說出了《逆》可以朝向更好的劇情發展,深度獨到見解的影評更讓我感覺這是『對的』!
也更加欽佩老師的功力!
相信張導演劇組會謙虛接納,並讓我相信並更加珍惜相藍老師的文字見解。
值得我們學習!

藍老師您所說的或許可以讓《逆光飛翔》更添深度,但裕翔演出真實的自己,或許是這部片更為可貴之處。就我從網路上所見所聞,對裕翔的粗淺認識,包括他人的側寫與他本人的自述,我覺得他展現出一種年輕人意欲突破困境的自信。或許這部片的勵志色彩,就是裕翔本人所散發出來最大的魅力,直白的劇情,或許更貼近真實。為了增加劇情的深度所做的妝點,反而可能扭曲了主角原本的性格。我相信以導演對裕翔的認識,在這方面的拿捏,應該是相當恰如其分的。

留言迴響

(必填)
(必填)
本站文章搜尋(new!)

RSS 訂閱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

流量統計

Recent Entries

  • 馴龍高手2:細胞分裂學

    能夠飛天的人,總是讓人豔羨,《馴龍高手2》的Hiccup是飄飄何所似的天地一沙鷗?還是不願獨善其身的明日帝王?  ...

  • 07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

  • 世界音樂獎:Francis Lai

    世上有幾人能在過去50年間,每個世代,都有代表作品問世?   《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是60年代的記憶;《愛的故事(Love Story)》是1970年代的經典情歌;《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的「波麗露」,1980年代的影迷誰能忘情?90年代的《偶然與巧合(Hasards ou coïncidences)》與21世紀的《情海浮生錄(Ces amours-là)》,都是癡情人不忍割捨的珠玉,這些電影的配樂全都出自Francis Lai的手筆。...

  • 乾旦路:戲曲浮生錄

    電影資料館7月18日起要在台北市真善美劇院推出「銀燈影戲耀紅氍」影展,精選24部華語經典戲曲電影,壓軸的《梁紅玉》,我童年時曾跟隨父親去(新世界戲院?印象模糊了)看過。1962年,我才七歲,聽不懂徐露女士的唱腔,倒是對武場戲印象深刻,匆匆半個世紀過去,時光倥憁,再也不是字典中的空洞形容詞了。   本文係配合「電影欣賞」主編邀稿寫就,《乾旦路》是一部紀錄片,在世界的角落裡,即使戲曲已然式微,還是有人聽聞鑼鼓喧,就能引吭歌。...

  • 末日列車:階級的框架

     末日不新,理論不新,美術不新,危機不新,結局亦不新,《末日列車》一頭鑽進了自己設定的框架中,大剌剌地駛向末日。...

Plurk

Close